北美某教牧被騙巨款

北美某教牧被騙巨款

向會友借貸損失慘重

近月在北美華人教會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資深的牧師上了國際騙子當,導至自己與會友損失巨額金錢,牧師亦被迫去職,是一件悲劇。以下是<神國雜誌>「國度社區」版有關這事的詳細報導和分析,特蒙<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及作者們允許專載,希望對各位教牧同工有幫助。

以下是<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網頁﹕www.e-krc.org

穿破虛謊的迷霧

-專訪邱茂松牧師談「詐騙集團」於華人教會界的惡行與對策,以及

劉哲沛律師、溫英幹博士的回應。

採訪∕林敏雯

            「這禮拜超級市場牛排減價,趕快去買喔!」

            「我只告訴你喲!根據內線情報,這支股票一定會漲!」

            基於「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心理,小至購物,大至投資,我們常可從親朋間得到這些「利多」消息。聽了消息之後,你會一笑置之,或以行動回應,往往取決於你對內容是否感興趣,以及你與消息來源者的關係。

            但是,當這個消息聽起來實在是超乎想像的好,尤其是消息來源者是「虔誠的基督徒」,目的是為了「擴展基督國度」時,你的反應是「感謝讚美主」,還是自心底亮起警惕的紅燈?

            自1991年擔任「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總幹事至今的邱茂松牧師,語重心長地叮嚀﹕要謹慎,要謹慎啊!

            這次專訪中,邱牧師不僅揭露「詐騙集團」於華人教會界的惡行,分析行騙的模式,更提出保護的對策。期盼藉敲響警鐘,幫助讀者設立防線,在真理的根基上,穿破虛謊的迷霧。

編織誘人的網羅

            連續好幾個主日了,張姐妹滿臉愁容地來參加崇拜。趙師母看在眼?,默默為這個單親媽媽禱告,禮拜一打電話給張姐妹,問她到底是怎麼回事?張姐妹支吾了一陣,才說是前些日子鄰近教會的陳牧師向她借錢,時候到了沒有還,使得她承受極大的精神與經濟壓力。

            師母安慰說,如果真有需要,教會可以先幫忙,但是,她到底借出多少錢呢?張姐妹說,存款加上房子抵押的淨值貸款(Home Equity Loan),總數超過四十萬 美元。師母非常震驚,詢問為什麼陳牧師需要這麼大一筆錢。張姐妹一邊流淚,一邊道出事件的始末。

            幾個月前,陳牧師偕同師母一起來探望,關懷她的近況,並輔導她與孩子的相處之道。他們要離開時,陳牧師提起神最近賜給他一個很大的恩典:有一位住在歐洲的退休宣教士師母,願意將先生的遺產三百萬美元,用來支持華人教會的宣教工作,贊助牧師個人需要的宣教經費。只是在911事件之後,美國對國外流入的大筆匯款審查嚴格,請張姐妹一起為這件事禱告,希望順利完成。

            之後,陳師母打電話來向張姐妹借錢。她說因為匯款需要的手續費、律師費,超出預計的數目,如果就此放棄,原先投入的費用也無法退還。陳師母保證,兩個月後一定歸還,再加上50%的利息。因為師母情辭懇切,又是多年信任的屬靈長輩,張姐妹馬上前往銀行,取消定存,將儲蓄領出交給師母。

            又過了約一個月,陳牧師夫婦再次拜訪張姐妹,邀請她迫切為匯款手續禱告,因為阻撓重重。陳牧師強調,願意捐款的師母很希望看到華人福音興旺,只是需要更大的資金先投入,完成必要的手續和繳交遺產稅。請她考慮抵押房子,以淨值貸款來幫助陳牧師交付相關費用。張姐妹知道這會使自己的經濟情況立刻陷入窘境,但是為了宣教事工的開展,她願意忍受幾個月的不便,更何況還有50%的利潤!

            沒想到,期限到了,錢沒有收回。張姐妹愈想愈覺得事情不對勁,鼓足勇氣向自己教會的趙師母傾訴。趙師母陪著她詢問陳牧師教會的長執同工,長執們震驚之餘,請陳牧師出面說明,才發現陳牧師不僅投入自己所有資產,還向張姐妹和其他會友借貸,總共超過一百萬美金。

拆除屬靈的包裝

            在北美華人教會中,已發生數起類似事件。騙局是極具組織的集團精心設計,一套經過屬靈包裝的謊言,專找教會下手。在一開始的電子郵件中,對方會表示自己在「禁食禱告,迫切尋求神的旨意」之後,「神親自啟示要興旺華人福音事工」,並且指出「你就是神要祝福的人」,同時承諾高額奉獻,做為宣教或建堂基金。這些說辭很容易就打動熱心宣教的牧者和基督徒。根據邱茂松牧師的分析,騙局「換湯不換藥」,內容雖不盡相同,可大略歸納為以下的模式﹕

一、動人的故事﹕來自非洲或歐洲的虔誠基督徒企業家突然去世,遺孀為得到丈夫被政府凍結的遺產,需經過繁雜手續。並指定這些遺產將來要用在宣教事工上。

二、誘人的回報﹕強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承諾只要出資協助拿回遺產,短時間內就能收取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回報。

三、合理的程序﹕先要求一筆小錢支付律師、銀行費用,以及遺產稅。

四、不斷的索求﹕在投入一定數目之後,對方以「事情比想像中困難」、「政府要求賄賂」等等藉口,不斷要求更多的款項。每次都保證「這次一定是最後一次」,如果不繼續投入資金,「前功盡棄就太可惜了」。

            那麼,為何找上牧者呢?邱茂松牧師認為,詐騙集團絕不會只期待一個人上鉤。因為傳道人容易得到別人信任,且有廣大的接觸面,經由他們,可以將魔爪伸入教會會友當中。

            難道上當的牧者對騙局過程沒有任何懷疑嗎?

邱牧師的看法是,這些牧者的初衷是真誠地協助陷入困境的主內肢體得回被凍結的資產。巨額的報償更讓牧者相信,這乃是神回應宣教需要的方法。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上當的傳道人身為受害者,卻因為涉及金額龐大,往往被要求離開教會,承受身敗名裂的苦果,失去服事神的機會。也有弟兄姐妹失去對牧者的信任,因此離開教會。教會公款被挪用,則失去多年籌募的建堂、宣教基金,事工發展停滯。整個基督國度所受的創傷,無法以金錢來衡量。

設立保護的防線

            自從得知有牧者和弟兄姐妹受騙,邱茂松牧師便盡力提醒、教導華人教會,不希望再有人落入陷阱。他建議個人與教會根據以下原則,設立保護的防線。

個人﹕

一、要「謹慎自守」。許多受騙者自認以助人為出發點,並認為可將這筆錢財用在神的事工上。試想,若非心圖意外之財,人們豈會放鬆警覺?為了避免受到誘惑,當收到此類電郵,最好勿存非分之想,馬上消除,連看都不要看,更不要轉寄。如果每個人都誠實自問助人的動機,就能避開受騙的危機。

二、要「靈巧像蛇」。就算看了之後很受感動,仍要對這種「意外的祝福」,「奇妙的恩典」保持戒心。在採取行動前,先向專業的會計師、律師徵詢意見。由於騙局猖獗,很多銀行經手巨額匯款,尤其收款人在第三世界國家時,都會主動詢問是否為取得遺產,希望提醒匯款人避免受騙。類似的騙案雖已不可勝數,卻經過不斷更新包裝,仍然引人上當。

三、要「當機立斷」。讀者當中如果有受騙的,或是知道有人受騙,就應該立刻停止(或勸阻)匯款,馬上向聯邦調查局(FBI)報案。不要執迷不悟,奢望「有可能是真的」,「這次匯款肯定是最後一次」,「馬上就可以得到回報」。

教會﹕

一、教會是敬拜神的聖殿。不是經營買賣的地方。對於從事保險、地產、直銷的弟兄姐妹,盡量避免在教會拉客戶。特別應防備打著投資公司名義,在教會中推銷「保證投資回報率超過18%」的投資老鼠會。

二、教牧長執是教會的管家。教會管理經營屬於神的資源,應對任何投資掌握控制的權力,並尋求適當的保障(如FDIC保證),不能參與沒有保障的投資。絕對要避免騙局中不能掌控匯款下落和回報的情形。

三、教會是牧者的歸屬。應該主動關懷牧者的生活,給予合理的待遇及福利。對於有心宣教的牧者,教會應該設立基金,公開支持,別讓牧者承擔募款的壓力,因而影響服事。

四、教會是真理的根基。華人基督徒中有不少在理財、投資領域的表現,卓然有成。教會應該舉辦講座,以聖經教導為基礎,傳授正確的「管家理財之道」。

迎接醫治的開始

            受害者如何得到賠償呢?因為詐騙集團本部不在美國境內,就算向FBI報案,也很難進入起訴程序,遑論追回被騙的金錢。上述案例的教會,部分弟兄姐妹曾考慮對向他們借錢的牧者提出訴訟,但是上當的牧者也沒有能力賠償,只好宣告破產。在長執開導下,這些弟兄姐妹才打消循法律途徑解決的念頭。

            被騙失財的固然都是教會的弟兄姐妹,卻因為是牧者私人的借貸,教會本身,甚至宗派的區會、總會,並沒有償還債務的責任。(編者註:請參考劉律師不同的意見。)邱茂松牧師才會嚴肅地呼籲,與其事後試圖彌補損失,不如時時儆醒,抵擋誘惑,防患未然才是上策。

            財物損失雖無法追討,那麼心理和靈命的創傷能夠得到醫治嗎?邱牧師堅信,經歷人生的低谷,更需要神的恩慈和憐憫。會眾固然對牧者、教會感到失望,此時絕不能放棄信仰。惟有抓住神的應許﹕「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參考約翰福音16﹕33)

            教會更需要在這樣困難的時候,主動積極安撫肢體,帶領全體會眾懇切禱告,求神赦免和醫治。同時要反省﹕對真理的教導是否不夠扎實,使得弟兄姐妹輕易相信謊言;還是過於注重事工果效,甚至取代神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許多受騙的牧者必須辭職以示負責,他們若是誠心認錯,掙脫騙局,教會仍要以愛心來包容。具體的行動包括關心他們的前途、為他們禱告、以奉獻來協助他們渡過經濟難關。這也是遵守主耶穌所賜「彼此相愛」的命令,向世人見證教會能在愛?合一。

            相信讀者對詐騙集團的惡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是的,「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17﹕9)然而,往更深層思考,這些找上教會牧者下手的騙局,難道不是撒但的惡謀嗎?「擊打牧人,羊就分散。」(參考撒迦利亞書13﹕7),當牧者一人跌倒,羊群就成了魔鬼掠奪的擄物。投資多少人力、物力、靈力,好不容易建立的教會,勢必遭受極大的打擊。

            球場上有一句口號﹕「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The best offence is defense)。藉由此篇報導,衷心企望教會能穿破虛謊的迷霧,並以真理的聖靈搭起防護網,因為我們所信靠的主,是「道路、真理、生命」。

回應「穿破虛謊的迷霧」

劉哲沛律師

此案究竟張姊妹可否提出告訴,向也是受害人的陳牧師追討損失?

在法律上是可以的。她可提出的訴訟理由包括:

  • 違約(Breach of Contract) —無論是書面或口頭契約均可;
  • 擔保(獲利)未履行(Breach of Guaranty) ;
  • (欺詐(Misrepresentation)—關鍵在陳牧師是否知情(本案中這理由可能不成立);
  • 過失(Negligence)—指一般過失責任、疏忽調查的責任(要看陳牧師有無調查的責任);
  • 背信(Breach of Fiduciary Duty)等等,—關鍵在於雙方是否存在有「特定關係」之認定(一般用在專業人員與客戶之間),有關傳道人與信徒間之「特定關係」, 法院的認定不一,尚待本案法官界定。

當然, 陳牧師可以提出他的抗辯理由,認為這就像一般性的投資, 本身就具有風險,可獲利、可賠損,甚至血本無歸。張姊妹願意借款,不也看到會有龐大利潤的可能性?更何況陳牧師和張姊妹一樣,不也同擔風險?陳牧師自己也是受害人,如何能賠償張姊妹的損失?

這宗案件可能在法院中打得如火如荼,雙方財務已受重創,那裡有錢支付龐大的訴訟費用?即使張姊妹贏了官司,也可能追不回損失。

法律上, 教會是否負連帶責任?

這要看陳牧師向張姊妹提出借貸的理由,是為個人事工,亦或教會宣教?交易過程有多久?教會是否事先知情?若否,事情爆發後,教會如何處理?是否置之不理?

目前法院對此有兩派看法,其一認為牧者代表教會,教會需負連帶責任;或教會若知情未妥善處理,也應負疏忽管理的連帶責任。另一則認為法院不應介入教會內部的宗教信仰、神學立場及其懲治處理方式,而教會不需負連帶責任。

教會界應如何處理此案?

筆者以為,教會平時應有衝突處理與調停的機制,以幫助雙方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承擔責任,彼此認罪饒恕,找到上帝要我們在此事中學到的功課。此案件因涉及法律問題,需要專業人員協助。教會的領袖應受衝突處理與調停訓練,才能在問題發生時,按聖經的教導,有效面對傷痕,尋求和睦,落實主耶穌彼此相愛的誡命。目前美國有和睦事工,亦稱和平使者事工(Peacemaker Ministries) 提供此方面的訓練。(編者註:「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於每年夏季舉辦「和平使者工作坊」,提供相關的訓練。

回應「穿破虛謊的迷霧」

溫英幹

如果陳牧師或是張姊妹在投入錢財之前來向您請教,您有何建議,幫助他(她)避開騙局?

先向周圍弟兄姊妹中的有識之士詢問,就會減少上當的機會。特別是陳牧師,在處理這類金錢投資時,必須向長執會報告,由教會長執同工同擔責任。張姊妹也應該多方詢問,這是提防被騙的第一步。通常詐騙集團的信上都會說,「茲體事大,請勿對外公開」,誰若秘密、悶頭進行,就上了當。集思廣益就會減少衝動。「不先商議,所謀無效;謀士眾多,所謀乃成。」(箴言15:22)

您對此文有何補充與回應。

拜高科技快速發展之賜,「詐騙集團」的手法也日新月異,除了能偽造足可亂真的紙鈔,讓各國中央銀行疲於奔命地不斷防堵;還能製作政府及機構的關防文件、銀行支票,連官員或銀行行員都難辨真假。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技倆,就是施小餌詐大財,「一視同仁」地對待教會與一般人。

例如通知你中大獎,並寄來知名銀行的支票,請你存入自己的帳戶,一兩天內必須打電話給發獎公司(詐騙集團),如果照做,你的存款就會被詐領光光(見英文《讀者文摘》2007年6月號「消費者注意」專欄的Don’t Be Fooled一文)。在台灣,很多歹徒利用提款機(ATM)詐騙,藉口國稅局退稅、中獎、信用卡交易有問題,甚至假綁票(兒女落在他們手中,趕快匯款贖回)等理由,通知「受騙人」(或「受害人」)到提款機前依照他們的指示按鍵,提款卡及領款密碼就被取走。

冷靜想想,你我都是凡人,對方亂槍打鳥的方式到處發放電郵,這種「從天上掉下來的財富」會輪到你我嗎?英文俗語說得好:「Too good to be true」,世間物凡是好得讓人「不能置信」的事,最好是「置之不理」,不要動念去貪圖「不勞而得之財」(箴言13:11),因為「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箴言28:20)。覺得事有蹊蹺,就要提高警覺,可能其中有詐。邱牧師的採訪專文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好的觀察及建議。

真假友情

文∕青庭

基督徒怎麼會騙我呢?本森太太真需要人幫助,不能辜負她啊!可憐的志強嚐盡了虛虛實實的--

志強來美四十多年,一生勤儉,從職場退休後成立了一家公司經營小生意。如今,兒女成家立業,經濟擔子輕省許多,自己年紀也大了,就不多接生意,和老伴恩恩愛愛,相廝相守著。

想不到,以志強這樣熟識世故、閱歷豐富的長者,居然被騙,平白損失了一生辛苦掙來的積蓄,不但心疼,更愧對家人。他的忿怒難以言喻,向筆者述說以下這場親身經歷。

樂伸援手

「2006 年,我公司的傳真機收到一封從南非發出的信,署名本森太太。信上說,幾年前她的丈夫在辛巴威車禍中去世,留下三個孩子。因遭動亂,全家逃到了南非,成為難民,幸而有基督教會幫助,得以溫飽,而且成為了基督徒。她的亡夫臨終前曾匆促交代,有一筆財產留下,可能需要國外公司幫助領取。不知是否有人願意幫她?

這封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一方面是她的遭遇,聽起來很悽慘;另一方面是,我的父母、弟妹都是基督徒,雖然我還不是,然而向基督徒伸出援手,我是很樂意的。

照傳真上的電郵地址回信,我開始了與本森太太的交往。她似乎是一位高尚親切的女士,不時告訴她的近況,兒女的學習,教會的活動以及艱苦生活的細節等等,還寄了她及三個兒女的合照給我,是白人。

她自稱久為家庭主婦,歷練不足,所以託了教會一位可靠長者鍾斯博士,幫忙處理先生遺產的事。鍾斯博士是個大忙人,但行事謹慎穩重,禮貌週到。他提到本森太太需要具有外國公司未來合夥人的名義,才能合法取出丈夫的錢。只要公司的老闆,也就是我,出個證明就可以。合夥資金會先匯入我的公司帳戶,以後再還給她即可。她願意將財產的百分之二十送我作為酬勞。

本森太太和我往返通信頻繁,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慢慢我瞭解,她的丈夫原是辛巴威的高級官員,當年的車禍很可能是一宗謀殺。這解釋了為什麼她和子女需要逃到南非,為什麼遺產的數目有兩千萬美金之巨。她的遭遇讓我彷彿看見了六十多年前抗日時期母親帶著七歲的我和弟弟逃難時的悲慘。差別是她有盼望拿到一筆巨額遺產,只是困難重重。

我一生熱衷武術,很想在美國開個武術館發揚中國功夫,苦於沒有資金。如果能拿到這百分之二十,也就是四百萬的酬勞,我的夢想就可以實現了。

助人利己?

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我答應了本森太太幫助她取回遺產,而且答應他們保密。一個複雜的過程於焉開始。起初,簽寫一封信,請求本森太太做我公司的商業夥伴。交了幾百元手續費以後,隨即收到南非商業部批准的公文,我們都很興奮。沒有文字遺囑欲取得遺產,鍾斯博士建議請一位律師幫忙,律師索費三千美金,我認為這蠻合常理,就將這筆款項匯給了本森太太,手續一步步進行得很順利。

她們接洽了本森先生存放遺產的非南銀行,銀行的業務人員,尤其是副行長,非常合作,甚至撥電話和我聯絡。從電郵中,感覺到本森太太的心情越來越開朗,對我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我曾和她害羞的小兒子在電話中談話,同時她告訴我,將來計畫帶著孩子們來美國做投資移民。

不久,他們要了我在美國銀行的帳號,以便電匯。看似遺產快要匯出之時,不料,鍾斯博士氣急敗壞地寄來一份南非安全部所發的公文,文中記載:911事件以後,為保證匯出國的錢不被用在恐怖行動上,必須預付十五萬美金的調查費和保證金,可分兩期支付……。我手頭只有五萬美金,表示有困難。無奈本森太太苦苦哀求我這位大恩人一定要好人做到底,救救她一家人。

我想到自己房子有淨值資產,可以借貸。和老伴商量,她不肯,怕被騙。自信十足的我,把來往的信件公文一一交給她看,官印、簽名都有;也將銀行的網站給她看。她無話可說,勉強答應;我則把這筆借貸看為助人利己的投資,按照指示電匯過去。

算算和本森太太、鍾斯博士、非南銀行副行長、業務員郵件來往了將近兩百封,心中有助人的滿足感,也夢想著武術館開張的那一天。等著,等著,鍾斯博士終於來信通知,錢已可匯出,進入我的帳戶了,然而,遺產是要抽遺產稅的,政府要先收到這筆稅才肯放行這筆錢,要我想辦法。

我一看,稅額竟達一百萬之多。百份之五的遺產稅並非不合理,只是對我來說,負擔太沉重。我陷入了兩難之間。不付這筆稅,前功盡棄,好不甘心,而且可憐的本森一家人,遺產凍結在銀行裡,未來怎麼辦?如果付這筆稅呢,我就必須舉債,萬一四百萬的酬勞拿不到,必定破產,連帶婚姻都會破裂。騎虎難下,內心掙扎,害得我寢食難安,恨不得撞牆了事。不知誰能幫助我理出頭緒?

水落石出

我想起了在西部的么妹。她是虔誠的基督徒,見多識廣,也較有時間替我看看這兩百封公文信件,在我做決定以前,客觀地辨真偽、作判斷。當么妹發現這個家庭住在非洲,而且有金錢涉入以後,馬上就懷疑是詐騙。她身為基督徒,竟然質疑我的基督徒朋友本森一家人與鍾斯博士,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堅持她看完我手上所有信件後再下結論。

她說,美國政府反詐騙網站上警告企業界,有一種叫做「奈及利亞419」的詐騙手法,架構和我的遭遇相似。有些被騙的人甚至親自到非洲去查證,結果或被殺、或被綁架、關監牢,美國的家屬又再被勒索一大筆贖金。她勸告我千萬別去南非,而且小心保密身分資料、信用卡號碼等等。我上網閱讀她提供的網頁,覺得那些受騙的人的情形根本和我不一樣。我有銀行副行長合法的信用保證,滿富感激的上百封信,有本森一家人的相片。基督徒怎麼會騙我呢?本森太太真需要人幫助,不能辜負她啊!

么妹經過幾天思考、研究後,難過地告訴我,百分之九十九,這是個騙局。她分析,整個過程是集團經過一、二十年精練後的詐欺:並沒有本森太太這個人;相片可能是不相干的四個人合照;那些電郵可能是集團成員角色扮演下的作品,甚至有心理學家參與、指點。至於銀行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架設;他們告訴我的遺產所在的銀行,可能根本不存在;網頁所列電話的接聽人、副行長可能全是詐騙集團的成員;如今電腦印刷太容易了,我手上南非政府部門的公文,也可以假造。再者,他們接二連三地用些名目讓我預付了一次比一次多的錢,給我的,不過是一個空白的承諾。這和在媒體上常聽到的騙局是一致的,只不過多些花樣而已。

這才讓我從否認中慢慢清醒,相信自己真是被騙了。

痛定思痛

天哪!這世界居然有人奸詐到這種地步! 我怎麼會一步步踏入這個陷阱的?

以為交到了一家遠方朋友,他們基督徒的言談、行徑,贏得了我全心的信任和珍貴的友情。他們的遭遇博得了我感同身受的同情。

只是,若不是有四百萬元的回報,我會陷得那麼深嗎?巴望那筆錢可以用來置產,實現在美國開武術館的夢想,難道有錯嗎?我是為了發揚中國武術啊!不過,我承認,在行善的動機中混入了私心。他們利用了我夾雜在友情、憐憫、慷慨中的一絲貪心,使得我幾乎傾家蕩產。一點點小小的貪念,代價居然如此之大!

懸崖勒馬,我沒有付那最後的一筆遺產稅。美國政府官員告訴我,美國的法律,僅及美國領土,無法制裁境外的外國人,很遺憾,不能幫助我……。幸而我仍有退休金,房子又漲價增值,生活溫飽並不成問題。么妹安慰我說,付了一筆昂貴的學費,體認到罪惡的猙獰,人們行善的動機中,時時隱藏著惡念,後果可怕,需要主耶穌的拯救。如果這次慘痛的教訓,導致我將來能在永生裡與父母兄弟姊妹相聚,焉知非福?」

作主更忠心而有見識的管家

                   —1992年南加州 投資風暴之回顧與省思

               採訪 / 廖美惠、楊韓甲華

風暴經過

1992年9月初, 擁有近百萬華裔人口的南加州,艷陽高照、 氣候炙熱,然而在許多人的心靈中,卻有如經歷了一場烏雲蔽天、冰冷悽涼的嚴冬。 在教會、在社區,充斥著傷痛、憤怒與疑惑。

禍因起於南加州某投資公司(以下稱T公司)經營不善引起風暴,眾多教會、機構、信徒和同工,以及社區人士,遭受波及,牽涉之總金額據說逾1000萬美元。這是當年南加州華人圈中的一顆超級炸彈。其中,所屬教會、機構、同工、信徒受害最眾的某教團,更是蒙受了鉅大的打擊。

         根據該教團當年公開發表之檢討報告,風暴之形成,過程大致如下:

l          T公司開始進軍華人市場,其財務結構脆弱不堪、其經營手法弊端重重,但卻以各種文件、圖表、資料加以包裝、美化;

l          公司在各團體佈下網絡,包括招聘基督徒成為幹部,並使他們對公司之前景深信不疑;

l          這些「信」徒開始以「行善事」之心態,在教會中展開集資;

l          集資者用教會同工或機構為「見證」、當招牌,在教會內大肆招徠客戶;

l          公司負責人暗中挪用資金、造成虧損;

l          公司負責人失蹤;

l          集資者為對經手之客戶交代,遂以更猛烈之集資行動,包括繼續以教會同工或機構為招牌,意圖力挽頹勢;

l          個人或團體出於無知或對集資者之信賴,在最後階段仍不斷投資;

l          公司周轉不靈,風暴一發不可收拾……。

致命錯誤

據查問,有不少參與投資之會友與同工,其出發點,乃是看到福音工場的需要何其廣大、自己的力量又何其有限,因而為了在自己固定的奉獻之外,獲得更多額外的資源,遂加入投資。

至於受波及的機構,其負責同工們亦無非欲將受託管之資金,做最有效的運用,為聖工多累積一些資源。怎麼知道,表面上看來如此穩妥可靠的T公司,會因經營不善而引起如此驚人的風暴?

過去兩年夏季於「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開辦「基督徒理財與投資」課程,教導如何經營屬於主的財務的溫英幹博士回顧此事件,惋惜地表示,當年南加州教會及社區人士投資,犯了致命錯誤,將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以致風險過度集中,一有不測,老本全部付諸東流。將「蛋」放在一個沒有公信力

保守作風

鑒於此類風暴,每隔幾年就發生一次,目前各教會或是福音機構的資金大都放在銀行,以定存方式賺取利息。這種銀行存款在美國有「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的保險;在台灣有「中央再保險公司」;中國大陸為「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但其他投資管道則沒有保險。

溫教授表示,長期而言,銀行存款的利率是不足以超過通貨膨脹率,換言之,銀行存款不足以保值(本金),特別是最近十餘年來都處於低利率時代。

一般教會或是福音機構行事都非常保守,一方面是專業知識不足,不敢貿然投資在有風險的金融工具上;一方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在定存,雖然獲利低,少有人抱怨,如果動用弟兄姊妹奉獻的錢投資在債券和股票上,賺取高收益,不但少有人稱讚,還會受批評;萬一賠本,事情就鬧大了。放在定存,是比馬太福音25:25記載的那個將一千兩銀子埋在地下的僕人好一些,但是否符合主耶穌所稱讚「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的精神,從財務管理與投資的角度看來,溫教授建議需要再思考與商榷。

投資原則

溫教授認為值得考慮的作法是:如果有多餘暫時不用的「閒置」資金(通常是較有規模教會或福音機構的建堂、宣教、愛心等基金),可以將一部份放在利率比銀行高,風險低的投資,例如國庫券、聯邦或州政府發行的公債,或比銀行利率高的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s)。

證券投資屬乎專業,教會裡如果有財務管理人才,可以設置「投資管理委員會」,開始時,將10%至20%的資金進行投資。初期不要「格局」太大,慢慢累積經驗,原則以保本為主,額外利得(比銀行利息高些)為輔。至於投資在「績優」公司股票、公司債券,或績效良好的共同基金,風險比前者為高,則需由教會「投資管理委員會」根據資金持有年限的長短斟酌考慮進行,例如只占總投資的一小部分;此法通常只適用於長期投資如累積退休金,而不適合用於教會有使用期限的一般基金、建堂基金或宣道基金。注意要多元投資、分散風險,並事先請教會計師或稅務顧問有關非營利機構投資所得的稅務問題。

此外,牧師要避免直接參與教會與福音機構的投資理財事務。

溫博士進一步指出,我們是上帝錢財的管家,有如管理自己的錢財一樣,上帝所要的是「良善和忠心」,也就是將教會的錢財盡心盡意盡力地管理運用,包括保本與投資。美國法院歷年來的判例對受託管理他人(受益人或客戶)錢財的受託人(Trustee, Fiduciary)須遵守的受託義務(Fiduciary Duties)已經發展出三種原則:

一、「謹慎人原則」(Prudent Man Rule),即管理他人所託付的錢財要有如管理自己的錢財一樣謹慎;

二、「謹慎投資人原則」(Prudent Investor Rule),即當為受益人謹慎謀取最大總報酬;

三、「謹慎專家原則」(Prudent Expert Rule),即受託者可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服務。

這三項法規是很合乎聖經所說「良善和忠心」的原則。

有所不為

然而,前面提及的加州金融風暴,尚有後續。風暴再可怕,總算已過去,除了檢視災情,更重要的, 乃是如何在風暴之後,徹底悔改、重新建造、再次出發。以下是該教團全體教牧同工於風暴爆發後的緊急會議中,在上帝面前所做反思的一部分,並發表在該教團對外公開出版之期刊上,一面謙卑認罪,另一方面提醒所有基督徒在財務上作主更忠心而有見識的管家。

在此次投資風暴中相當令人矚目的是,T公司中一位吸金力超強的集資專員,乃是某教會師母。雖說,她純粹是以私人身份在T公司任職,而且據說本身也是受騙者,但事發之後,因為「教會師母」的身份,仍引來極多對教會的非議與誤解。

有鑒於此,該教團同工們達成一些共識。他們認為,依該教團的體制, 「師母」在教會中應被視為義工,教會對她們的事奉,不宜有強制性的要求,對她們在外任職,亦不應強加限制。然而,師母若欲在外任職,應自我節制,盡量持守以下兩項原則:

1、不在自己牧養的教會會友公司上班。以免牧師的牧養工作遭遇尷尬與困難。

2、不從事需運用到教會人際網絡的行業,如直銷業、某些服務業,及仲介業等等,以免與同業之會友發生不公平之競爭,並避免事業失敗時教會被牽扯在內。

該教團教牧同工亦達成共識:誠如哥林多前書6:12提到,「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身為牧師與師母,需要格外警醒,盡量避免與會友有任何商業上的金錢來往,如合夥投資、向會友借錢、介紹別人投資、替某會友擔保向另一會友借錢等等,以免一旦發生財務糾紛,影響牧者形象與見證。

愛的投資

回顧此次風暴,從我們所收集的資訊及訪談看來,此一捲入風暴的教團,不單單勇於承擔責任並公開自省,更是在愛心、信仰和實際行動上,盡力對受害者提供各方面的關懷,使他們得安慰與更新。對於當初因判斷失當致使教會或機構遭受損失的同工們,教團當局也信任其起初的動機與善意,並以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協助他們修補破口、挽救危機,幫助他們走過崎嶇幽谷。

         就如 三千五百年前,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百姓在曠野得罪上帝,遭受管教。然而,當他們全體在上帝面前謙卑悔改,上帝仍為他們保留慈愛,不讓雲柱火柱離開他們,繼續與他們同在、帶領他們前行。觀乎風暴發生十五年後的今天,該教團依然成長茁壯,上帝確實持守祂的應許。

         正如當年該教團一位同工所說的:「只要我們願做主更忠心而有見識的管家,縱然世上的投資會有失敗,但愛的投資卻永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