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黯然退選,金價高漲大熱
二零一二年一月
林修榮﹕各位時事論壇評論員,大家好。目前距離明年大選共和黨第一個初選(一月三日愛荷華州)只有幾個星期,共和黨選情已經發生戲劇化的變化﹕原來聲勢高漲的凱恩(Herman Cain)先生,在接二連三的「性騷擾」新聞後,被一位女士指控與她有13年的婚外情。雖然凱恩先生矢口否認,但其競選計劃已經潰不成軍,只得黯然放棄。近來一枝獨秀的當然是前議長金里奇(Newt Gingrich)先生;此君能言善辯,從政經驗豐富,但有不少所謂「包袱」(baggage),即過去有不少不良記錄,和因口沒遮攔而容易得罪人。但目前他的風頭比羅姆尼(Mitt Romney)先生強勁。看來初選是金、羅兩人競爭出線。不知大家對初選發展有何看法?
楊東川:金里奇一路走來,已成了共和黨的【廖化】,他的三次婚姻一直成為他的【死穴】,不知黨內的保守派是否患了健忘症?或者像他們的老一輩能夠接受離過婚的雷根,也反過來擁抱金氏。畢竟在今日政壇上想找一名【冰清玉潔】的候選人談何容易?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一切都可向前看。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他能越走越旺,甩開羅姆尼,將來再把家庭形象頗佳的洪博培拉進來,刀劍合璧,便可放手一搏。觀諸兩人的政見,迄今似乎也能產生互補的作用,以金氏縱橫江湖數十年的經驗,仍然大有可為。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馬大維:我很同意東川兄的看法。從奧巴馬那種「不學無術」的總統,將來面對這位在美國政壇上有數十年經驗的老將金里奇,好戲可能就在兩人在競選辯論中,姜還是老的辣,我預測如果金里奇在共和黨脫穎而出,將令奧巴馬的連任競選班子手忙腳亂。事實上,奧巴馬連任競選班子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到金里奇很可能成為他們老板的競選對手,他們非常驚訝看到最近金里奇這兩天的比數已經超越其他對手,因此奧巴馬競選班子已經把對手從羅姆尼積極轉向金里奇。一位資深的奧巴馬競選參謀說﹕由於總統初選即將來到,同時也看到羅姆尼無法獲得許多共和黨鐵票的支持,因此我們必須馬上做好面對金里其的準備。由於奧巴馬班子沒有對付金里奇的經驗(有代溝的關係),因此承認工作比較艱巨。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金里奇在政壇上長久,必然留下很多可以被對手挖出來的「歷史臭事」,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還是無法可以斷定兩位對手鹿死誰手? 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下回分解了!
林修榮﹕不論共和當是金里奇抑或是羅姆尼出線,都將會面對奧巴馬「芝加哥集團」的重大攻擊,預料我們將會目擊一場最無情、最肮髒、最昂貴的競選,其慘烈的程度可能令許多投票者反感甚至卻步。可是,這場大選對美國的前途與施政路向極其關鍵,到底美國是走純資本主義,抑或走帶有社會主義味道的「後資本主義」,都會在明年得到答案。由於在未來四年將會有起碼一位最高法院新法官,對「保守」和「進取」兩派的權力平衡會產生決定性的改影響。
楊東川:這幾日金里奇的大名,佔滿了各大報的版面,他本人似乎也知道【趙孟之所貴,趙孟亦能賤之】,故此頗有自知之明,他小心翼翼地說:「我不會聲稱自己是完美的總統競選人,我只是說自己是比羅姆尼更保守的競選人,比其他競選人更有選舉價值」。金氏得到老年選民和部分獨立選民的支持,從而一馬當先,【金氏記錄】,居高不下,甚至在一項全國民調中還勝過奧巴馬總統兩個百分點。美國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及奧巴馬競選團隊都開始虎視眈眈地嚴厲檢視金氏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最近他頻頻出招,首先對鞠躬下台的凱恩表達同情,想要收編他的殘兵游勇﹔日前又在猶太裔的共和黨集會中宣布當選後要提名前駐聯合國大使鮑爾敦(John Bolton)擔任國務卿,要把駐以色列的大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並答應當選後出國訪問的第一站就是以色列而不是傳統的鄰邦加拿大。他的鷹派理論再次獲得保守派人士的滿堂彩。
任紹富: 凱恩從前是一位牧師,他今次因「性騒擾」的緋聞退出,或多或少對我們基督徒是一個警惕,特別是一些教會的領導者,容易成為很多人的失敗見證,令基督蒙羞。我個人一直看好德州州長Perry,但很可惜他對如何處理經濟及國債問題上沒有智慧及深度,令人不禁想起小布殊。如果要比較金里奇及羅姆尼二人,羅氏的摩門背景令我擔憂,他曾是該教派的大祭司,管理波士頓及其附近地區的十二間會堂,摩門教不相信耶穌是神的獨生子,他們認為他們如遵行教條的話,便會一天成為神,和神沒有分別。捌開摩門教話題,羅的政觀其實十分搖擺不定,他在94年與愛德華甘乃迪競爭參議院席位畤,他的政觀是十分偏左,對同性戀婚姻、醫療及移民等問題上,他都持極左的態度,然而他今次為要爭取保守派的選票,他卻在同樣的議題上持保守的態度,可見他是一位很容易為利益而改變的政客,如他要面對奧巴馬的話,便很難可以自圓其說。金氏則如修榮兄所說,他有一個大「包袱」(baggage),是不容易放下的,但他看來比前穩重,回答問題時不再走向極端,可能因為更老練所至,如果他真是這樣,相信會對奧巴馬有威脅。
馬大維:金里奇「股票」在兩個星期來漲幅極大,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中缺乏像金里奇那樣經驗老到、台風好、口齒伶俐、臨危不亂的政治老手。但正如修榮弟兄所講的,金里奇的包袱極大,政治包袱就是對候選人不利的負面資料。到底金里奇有什麼政治包袱?讓我提出幾樣重大的問題﹕第一,他的私生活不檢點,緋聞不斷。據說他曾和一位在國會內擔任助理的女人秘密同居,此事正好發生在克林頓總統與他的女職員萊溫斯基緋聞的同時,金里奇當時大力批評克林頓。金里奇終於在1999年與他多年的結髮妻梅麗安離婚。此外,聽說金里奇有好幾位女友,有的很認真,有的只是遊戲一番。第二,在國會中他曾大力推動增加軍費,就像一隻待戰的猛鷹,但當他年輕的時候,卻用「學生」身份和己婚的理由,來推遲或避免參加越戰。第三,1995年發生金里奇的「出書風暴」–他寫的一本書,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所擁有的「哈伯考林」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為了買下版權,出高價4百50萬,但主要問題是﹕梅鐸不是美國人,因此不能擁有新聞廣播台;在接受梅鐸高價收買他的書版權後一星期,他就接見梅鐸,並為他游說國會議員。他們見面時的談話內容涉及美國政治問題,內容被發表後不但公眾輿論嘩然,連他自己的共和黨都對他不滿,金里奇最後被逼放棄這一塊幾乎到口的肥肉(4百50萬版權費)。第四,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1994年9月當金里奇宣布支持在以色列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後,一家公司用一個月$2,500的薪金(另加佣金)雇用了他的太太,那家以色列出口發展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尋找外國公司在「自由貿易區」設立公司。金里奇的辦公室發言人宣稱,因為她的工作與美國政府沒關系,因此並沒有利益上的沖突。以上幾個例子可能只是部份的政治包袱。其實,任何政治人物在政治圈子打滾越久,就越有問題會被人抓到,何況金理奇假如出線,將來的對手奧巴馬有出名的「芝加哥塗黑軍」效力,他們必定會挖出更多的材料來抹黑金里奇,到時要看金里奇的功力如何了,好戲真的在後頭呢!
尹烈﹕12月10日共和黨最後一場辯論後,毫無疑問金里奇將贏得提名。雖然他與羅姆尼有許多相似點(例如兩個人的政綱都曾反複改變),金里奇比較能自圓其說。此外,投票者往往很善忘,他們看的是目前。但我有個有趣的問題,就是金里奇獲得提名後是否會得到黨員的支持,我發覺很多老黨員對他深惡痛絕。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Peggy Noonan女士形容他為隨時會引爆的「人肉手榴彈」,她這樣寫道﹕「共和黨人怕他只在以後幾個月為了贏得提名而循規蹈矩和集中焦點,然後在2012年秋天,在全黨上下對他大力支持之際,他就開始胡言亂語。」換句話說,金里奇經常因講錯話而惹上麻煩;另一位老共和黨員George Will亦同意說﹕「3歲定80,惡習難改;金里奇常以為他比周圍的人都聰明,往往就是這樣惹麻煩上身」。在向「房利美」收取顧問費這件醜事上,George Will也嘲笑ABC電視台曾聘用他為「今星期」節目作歷史評論員﹕「金里奇是一個有效率的侯選人,因為他集時下華盛頓的陋習於一身,他是一個古典的「出租政客」。」最後,紐約時報共和黨籍的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在去年三月講過這句很有名的話﹕「不要說要他管理整個國家,我連一家711店也不會要他管理!」因此,我的問題是﹕會不會部份共和黨人因金里奇的緣故而選擇放棄投票?
話說回來,這並不是說奧巴馬團隊能掉以輕心,一向共和黨員都比民主黨員同心,尤其是茶黨和拉丁裔人士對金里奇的主張很接納。但我認為Fox有線電視台的「打手」Bill O’Reilly在The View節目上講的可能很對﹕「總統是與自己的期望競選,誰是共和黨侯選人都沒有關係。」
馬大維:12月9日共和黨幾位總統候選人展開愛荷華全國初選前的第一論辯論,正如我所料,大家都圍攻金里奇,特別有關他的婚姻(他三段婚姻),大會評審員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欺騙他自己的妻子,我們是否信任他管理國家呢?另一位總統候選人佩利馬上接著說﹕「如果你能欺騙你的配偶,你也一定會欺騙你的生意伙伴;我深信這是非常有力的信息,我認為夫妻之間的忠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樣的對話令場面會變得非常火爆;我在之前提到,金里奇是一位有涵養、台風老到、措辭適當、同時不容易跳進陷阱的人,面對這些嚴重的指控,金里奇居然一句話便輕描淡寫的帶過:「如果我做錯了,我懇求上帝饒恕我…」 (這是符合聖經的道理,就是說﹕誰能無過?但能在上帝面前真誠地懺悔,罪就能被赦免。在基督徒選民中,他可能贏得他們的一票!).
辯論完畢後,主流媒介的政治評論家都認為,雖然其他四位候選人在近兩個小時中輪流攻擊金里奇,非但令他毫無損傷,反而鞏固了他在愛荷華初選中的地位。
楊東川:本周末美、台兩邊都為大選辯論敲響邊鼓,熱鬧非凡。金里奇雖是千夫所指,不但沒有無疾而終,而且越戰越勇,一馬當先。看他見招拆招,四兩撥千鈞,等待這些過去和現在的塵埃落定之後,雨過天晴,自然情勢會大好。根據尹兄的華爾街專欄女作者,金氏具備所有男性的優點,同時也具備所有男性的缺點:他風華正茂,長袖善舞,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然而他又見色忘義,喜新厭舊,目空一切,余智自雄,財大氣粗,唯利是圖,大放厥詞,無所忌諱,所以變成了【人肉手榴彈】,一手叩著扳機,隨時準備引爆(見12/10-11華爾街日報周末版漫畫)。喜歡他的人說他能夠鼓動風潮,東山再起,是第二個尼克松(Richard Nixon)﹔不喜歡他的人說他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是耶?非耶?看官稍安勿躁,一切有待以後証實。
黃艾文:正如前面幾位評論員提到的,金里奇憑著老練的政壇經驗,毫不費勁,氣定神閒地便把其他共和黨候選人的攻擊和指控化解於無形,反危為機。發展到如今,金里奇很大可能便會跟奧巴馬對壘競奪入主白宮。若金里奇果真能當上總統,憑著他對國際及國內的政治識見,在政界資深的地位和龐大的商、政關系網絡,相信很有能力實施新政,把國運轉離奧巴馬的路線,在國際軍事,本土經濟,國家醫療,社會就業,國民教育等政策上有所建樹。但他不竟是個職業政客,很多政見上缺乏清析堅定的原則,在利害關係影響之下容易改轅易轍,到底會是為國民還是他自己謀褔祉?加上他「人肉手榴彈」的性格,就是他心繫社稷,胸懷大志,也可能積習難改,好心做壞事,最終弄個魚死網破,把美國推向更難回升的深谷的也說不定。
林修榮﹕似似乎幾位評論員對金先生的能力贊賞,卻對他的人格與道德有保留。的確,好像每一次共和黨出來競選總統的都有「問題」,實在叫人歎息地問道﹕「沒有其他更佳人選嗎?」但假如美國經濟不在以後數月顯著地扭轉,要奧巴馬總統下台的聲音會越來越響,說不定共和黨與「獨立派」會一邊聯手,一邊用手掩著鼻子,勉強地去投金里奇一票。可惜的是,三年前的「希望與改變」口號所帶來的希望與激情已經不再,留下的是未兌現的承諾,和社會對所謂1%的仇視與分化,金先生是否有能力帶美國走回正軌,是我們暫時無法解答的。好了,下月論壇再見。
羅姆尼連敗,金里奇勢勁!
二零一二年二月
林修榮﹕各位論壇評論員大家好。今日新罕布殊爾州(New Hampshire)初選,結果共和黨是大熱羅姆尼(Mitt Romney)大勝,比上星期在愛荷華州以8票險勝舒服得多。可是,他在新州的的得票率只有39%,即至今大部份共和黨人都未支持他,但其餘的對手都開始後繼無力,除了已經退選的巴克曼(Michele Bachmann)和Huntsman外,上月聲勢浩大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已經風光不再,Rick Santorum雖然在愛荷華州勇奪亞軍,但在新州得票率只有9%,排名第五。如今與羅姆尼還可以繼續周旋的似乎只有Ron Paul,但他極其出位的外交政策,令其無法得到一般共和黨人的支持。各種位評論員是否認為大局已定?羅姆尼過去當麻省州長的政績和他做生意的手段,是否會成為他競選的負累?近來美國經濟情況(尤其是就業數據)似乎稍有好轉,是否足以為奧巴馬總統扭轉乾坤?
楊東川:羅姆尼經過二州初選之後,脫穎而出,遙遙領先其他對手。當初由於他的宗教背景,我們都不太看好他(除了大維兄以外)。不料,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終有可觀。有人認為羅姆尼自從麻州州長退任以來,一心一意就是要選總統,上回敗在馬侃(McCain)手裡,如今天台重返,昔日對手反而折回來替他站台。政治舞台,風蹫雲詭,瞬息萬變, 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所謂[揖讓而升, 其爭也君子] 由此可見一斑。目前羅姆尼的罩門可能就是他的 [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業績,凡走過的必留痕跡,曾為追求利潤,冷血解聘員工。前眾院議長金裡奇,不甘落後,仗著財團金主【贏得我們未來】的支持,大力拍攝廣告,捅他瘡疤,企圖把羅氏拉下馬來﹔當然羅氏也不是省油的燈,背後金主是【恢復我們未來】,撒下巨金,禮尚往來,先後在愛州、南卡使得金里奇灰頭土臉,一蹶不振。如今羅氏終於勝出,理應整合【十八路諸侯】,同仇敵愾,矛頭對准【董卓】,方有勝算。至於當今總統,根據近日史坦普(S & P)500走勢來預測,奧巴馬行情看漲,獲勝機率,已呈水漲船高之勢,不可擋也。
馬大維: 這幾天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愛奧華和新罕布殊爾州初選的戰情和結果. 我在12月份「時事評論」中首推前麻省州長羅姆尼, 果不然他在這兩州以大比數勝出是打破36年來記錄的首位。當大家把目光放在共和黨初選上時,我卻要向讀者報告另一個看法, 那就是不論共和黨誰勝出,總統奧巴馬必勝!
喬治梅森(George Mason)大學知名的保守派經濟學家華特威廉士(Walter Williams),用他畢生英名作賭注,發出以下預言:就算共和黨選出最佳的總統候選人,決不能打敗奧巴馬!他首先指出: 失業率9%、汽油價漲到$5-一加侖、經濟蕭條到谷底、中東戰爭升級、美國失去超級強國領導地位、美國政府接近破產、由於奧巴馬積極使用「赤字預算政策」導至通貨膨漲急劇上升… 沒問題,奧巴馬一定會贏!
威廉士你瘋了?!不,威廉士博士解釋說﹕第一, 美國民眾(美國很多地區外來新移民多過原住白人)不懂經濟學。第二,全美媒体大多數支持自由派及民主黨,他們會絞盡腦汁來為奧巴馬及其政府辯護,說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
威廉士博士進一步解釋說: 1. 黑人是奧巴馬的鐵票; 2.女大學生被他的演講術迷惑; 3.全國自由派選民也會選他; 4.大部份民主黨人會選他;5.西裔選民為了讓他們非法移民的親朋好友都能獲得美國居留權,也會傾巢而出;6. 美國工會因奧巴馬是他們對付商業、州與地方政治的支持者而會支持他;7.奧巴馬最近獲得近十億競選捐款,大部份來自大企業;8.大眾媒體很愛奧巴馬,他們可能批評他的下屬,但批評奧巴馬將會被大眾批評為種族主義。9.另外一個大選民團就是不付稅而依靠領取政府福利和救濟金的選民(大概是全國成年人的半數),這些人會不惜一切去支持奧巴馬,這樣才能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10.大概有一半的獨立投票人會在這次大選中支持奧巴馬,其中有很多是同性戀者。
結論: 奧巴馬將會在2012年大選中以大幅度選票勝出!
梁柏恩: 大維兄所描繒美國政壇的悲觀情況,不幸言中。自由派政客大派免費午餐,當政府入不敷支時,便以借錢或大印鈔票將責任推給下一代或全世界。那些受益的人自然不顧一切投其一票,當中又會有幾多個嘗試從經濟學去分析而犧牲眼前的利益?政府愈大、受益人愈多、投票給大政府的人又愈多、是惡性循環、不能自拔,這正是大政府可怕之處!看希臘瀕臨崩潰,成千上萬養尊處優慣了的壯年退休人仕,不會奮而「重出江湖」求職務實以挽救經濟,卻將精力花在上街遊行暴動!如是者,黑人、西裔、工會、傳媒、同性戀者、都是奧巴馬政權的受益人, 美國國運如何衰落、對他們來說都是相對抽象的問題了!
回顧共和黨、之所以候選人此起彼落、沒有清晰的「元帥」,乃因共和黨旗下其實有三派成員、各有截然不同的動機。其一為道德上的保守派,包括福音派的基督徒,候選人以Rick Santorum 為表表者。其二為經濟上的保守派,以茶黨等的Ron Paul 為代表。其三為政治上的保守派,即共和黨內部的實權操控者,以取締民主黨政權為己任、Mitt Romney、Newt Gingrich 都正是他們的寵兒。這三派的首要目標並不一致,要將這三派的能量匯合而成一股承先啟後、締造一番新風氣的潮流,近代史上只有列根總統一人做到。目前共和黨候選人中,未見一人有如此的魅力。
林修榮﹕總統初選才剛開始,距離大選擇還有差不多10個月,似乎楊牧師與大維兄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奧巴馬定將成功連任,是否言之過早?我到威廉士博士的個人網頁,想閱讀一下他的全文,因為覺得他提出的10個原因有許多重複的計算,例如民主黨人、自由派和工會會員說起來好像人多勢眾,但結果可能是同一班人,只不過他們有三個身份而已。美國一向都是以保守派為多數,奧巴馬的「鐵票」只不過是選民40%左右,應該不會是「必勝」。在我想尋索威廉士博士的鴻文之際,發覺大維兄引用的文章極可能是假冒威廉士博士寫的,威廉士博士自己的網站已經刊登原先登載該文的Rite On網站向他公開道歉的信件,請讀者到http://econfaculty.gmu.edu/wew/RiteOn.orgApology.pdf 閱讀。
馬大維:真是抱歉,我沒有好好去追溯文章來源,由於時間有限,不能多做研究工夫。但這篇文章達到一個很有警惕性的目的,任何一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都不能掉以輕心。不管這篇文章是否是威廉士教授寫的,文中的數據和舉例都是十分準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金里奇在這兩個初選中得票之低,令很多觀察家都掉了眼鏡,相信他的包袱的確是他的大障礙;如果下一個南卡初選再沒有顯著的起色,我預測金里奇將會鳴金收兵,回老家去了。南卡的目前景況,與愛荷華和新新罕布殊爾州徊然不同,南卡的失業率高於全國,因此我看在南卡的公開辯論中,創造工作將是主要辯論主題。由於羅姆尼在私人企業當家時,把美國的部分工作轉移到國外去,其他候選人-特別是金里奇–將連同其他候選人群起而攻之,希望在南卡一挫羅姆尼的銳氣,改變形勢,給他們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我看在南卡將有一場好戲!
尹烈: 對奧巴馬必勝這個預測,內子對威廉博士的論點雖然並無研究,但卻有另一個見解。她認為若總統能勝出連任,可能是因為她每天恆切為總統祈禱,求神叫那些不合理的攻擊自暴其短,叫惡人得着審判。所以她認為若奧巴馬勝出,是有神的揀選、掌權和公義的成份在內。當然,這只是題外話,真正想談談的是這次初選中暗示的離心問題。Mitt Romney在Iowa和New Hampshire勝出其實都沒有令太多人意外,反而Ron Paul一直維持緊貼的第二名是叫很多人都想不到的,而且他旗下的支持者有很多年輕人,並且組織力強,似有長遠韌力。但若檢視Ron Paul主張的措施,當中的核心價值其實和共和主義並不完全相同,既然他有一大群擁護者跟隨,正顯示共和黨內發生 離心現象。這論點和柏恩兄所言有些相似,但在分類上我另有看法。在過去三十年中,共和黨在財政上從來不算保守(not fiscal conservative),從列根到老布殊到小布殊,每一任都是花大錢、借大錢度日,所以今日Ron Paul所代表的《茶黨》思想,其實是一種較新的政治理想,並不為傳統共和黨完全接納,亦所以不住有猜測Ron Paul會否成立新黨。其實今日的政局相當複雜,不能再用簡單的二元論(保守派或自由派)來形容,Ron Paul的政見固然不屬自由派,卻也不能單用“保守”去描繪,所以很多評論員都贊同假若列根總統復生亦必然不能當選。這個共和黨的核心衝突,一日未解決,便一曰不能避免四分五裂的危機。
關於奧巴馬總統是否能連任,我想從社會學去作一分析。我們現今正處身在一個由《現代》走向《後現代》的大趨勢當中,美國從東、西兩岸起到中部地帶都無法避免這種文化轉形,很多反對奧巴馬的人是仍然活在《現代主義》之中,他們視奧巴馬為破壞他們的世界的代表,我感到他們其實有一種心態,希望藉著叫奧巴馬失敗去留住昨日的時光,但可惜就是選出了一位共和黨總統,世界卻仍然在變。
楊東川:目前共和黨的初選大賽到了南卡一役,大致已經塵埃落定。修榮認為本年度美國大選距十一月尚有十個月,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我們幾個擔任【月旦評】的鐵口直斷,似乎有點唱衰共和黨的下場,提前替共和黨掛免戰牌了。筆者所據,當然是目前的看板,如果明天兩黨就背水一戰,那麼象群凶多吉少,不在話下。不過選場如戰場,十月裡面,難保風雲變幻,如果失業情況惡化,總統伉儷一家繼續豪華派對和奢侈度假,那就難以杜悠悠之口了。倒是尹兄的題外話引出夫人對奧巴馬必勝的預測,是因為她每天恆切為總統祈禱,而有神的揀選、掌權和公義的成份在內。讓我想到最近聲譽甚囂塵上的丹佛野馬隊四分衛提姆-提伯(Tim Tebow),他並非第一個談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或將贏球榮耀歸給上帝的美式足球選手,然而他可能是第一個吸引許多人注意他的比賽和信仰的選手。提伯的名字現在與基督教信仰和重返球場同義。他在比賽時的“tebowing”,意即單膝跪地禱告的舉動在全球各地被爭相仿效,這是提伯在比賽時常做的動作。時代雜誌將“tebowing”列為2011年十大模仿行動之一。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瑞克-派瑞(Rick Perry)將自己比喻為提伯,意指他將如這位足球選手一樣在反對陣營中仍然獲勝。值得注意的是,共和黨這裡也有不少的基督徒天天在為執政、掌權的人禱告(提前2:2),其敬虔度並不在對營包括尹夫人之下,正如台灣的選舉藍綠陣營也都各擁有不少的基督徒支持者一様。
任紹富: 話說回來,共和黨眾候選人現時看來雖沒有「元帥」,當麈埃落定的時候,各派會自然聯合起來,支持勝出的候選人去對付奧巴馬,這是美國人及其政體的一個優點,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都會這樣,比很多國家成熟,所以我認為共和黨不會如尹烈兄所說會有分裂的危機。
我最感到可惜的是金錢影響今次共和黨選舉的機會很大,如東川兄指出,羅姆尼及Newt Gingrich背後都有十分富有的支持者,他們不斷供應金錢給兩人的支持團體,在電視及其他謀體頻密地播放廣告,Gingrich 的一個支持圑體更曾在New Hampshire 州播放一個三十分鐘的節目,其他的候選人則沒有這樣的鉅富支持,相比之下,我看這次共和黨選舉最後都是由羅姆尼及Gingrich 競逐。
尹烈兄提出Ron Paul 所得的票數異常高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他大部分的選票都是從三十歳以下的年青選民所投,證明他的政見很受這班年靑人接受,他主張美國不再扮演「世界警察」角式、反對「愛國方」、反對花錢滅毒等都很吸引他們,但他其實也有保守派的政見,例如要大幅度裁減聯邦赤字、反對墮胎、保護邊界、反對非法居民福利等,所以他也有很多其他的支持者,包括茶黨成員、獨立派成員、對奧巴馬失望的民主黨員等,這顯示他已開始得到選民的注意,並不是一個「邊緣人」,他若得到「鉅富」的支持,一定可以和羅姆尼及Gingrich較量。
林修榮﹕還有幾天便是南卡州的初選,金里奇在辯論中表現優異,得票率上升,但與羅姆尼還是有距離,看來最後應是金羅之爭。金里奇前一陣被羅姆尼強力攻擊,只得放棄不反攻策略,但一旦展開「反面攻擊」支持率便馬上下跌;如今他重新回到「正面」的策略,心平氣和地分析政見,比較多些資深政治家的形象,反而更被共和黨人受落。
初選最新形勢﹕Santorum在選票重點後以小數反超羅姆尼,金里奇在南卡州以大比數勝出,初選形勢急轉,選民對羅姆尼為公開稅表一事吞吞吐吐不悅,為金里奇被ABC電視台挖瘡疤不值。目前共和黨初選形勢成三人鼎立局面,下一場大戰是佛羅利達州,羅姆尼再敗的話可能要出局,真是始料不及。好了,下月再見。
洛奇三連勝,中東起風雲
二零一二年三月
林修榮﹕我們又開始時事論壇。最近共和黨總統侯選人人氣最旺盛的,是一直表現並不出色的前參議員桑托倫(Rick Santorum),甚至有人稱他為「反敗為勝」的拳師「洛奇」(Rocky),他一口氣在三個州勝出,登時令人刮目,如今似乎是三強並立,初選形勢不很明朗,可能間接對奧巴馬總統連任有利,不知諸位評論員有何高見?另一方面,奧巴馬政府提出規定所有雇主(包括天主教屬下非教會的機構),都必須為雇員提供避孕和絕育等服務,激怒了天主教領袖們,認為是政府干預宗教自由,和對天主教藐視的行動。雖然奧巴馬總統立即宣布稍作修改,這場風波仍未平息。天主教徒一向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今次事件對大選有何影響?
尹烈﹕其實Santorum暫領風騷的原因,是他本身的吸引力,還是因為他「不是Mitt Romney」,仍是未知之數。倘若Santorum真被選出的話,Mitt Romney恐怕要吐血身亡。值得注意的,是Romney近日為了爭取共和黨內的支持,不斷強調他的政治立場保守,但如此一來,將來一旦被選為侯選人,便很難取得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s)的信任了。 至於要求天主教雇主提供避孕醫療保險,似乎奧巴馬總統和共和黨人都計算錯誤。不曉得奧巴馬是否不瞭解天主教神學,還是對改善婦女醫療過於急進,結果遭到宗教界人士大力反對,馬鞍峯教會的Rick Warren牧師甚至說他寧可坐牢也不會屈服,總統知道碰了釘子,數日後馬上妥協,變成由保險公司捉提供及支付避孕服務,如此一來,本應兩邊都不得罪,Catholic Health Association亦接受了這安排,但老主教們和共和黨中某些男士(請注意是男士)仍覺不當,Florida州的Marco Rubio更主張任何雇主都可拒絕提供避孕醫療保險,這樣,我們親愛的共和黨便把這件事情,由「危害宗教自由」變成對抗全國女性。要知有近六成的天主教女性贊成醫療保險須包括避孕服務,更有兩位共和黨女議員Susan Collins和Olympia Snowe倒戈來支持奧巴馬,以致總統的受歡迎程度上升,你說共和黨這次是否計算錯誤呢?
梁柏恩﹕有一個現象, 就是自由派人仕、和偏袒民主黨的大眾傳媒, 每逢見到共和黨的候選人強調保守的立場時, 便說成是因他們如何如何受到黨內的「偏激」壓力而迫不得已右轉。 而每當見到民主黨的候選人強調左傾開放立場時、卻說成是因他們把守原則、持之有道等等。因為在他們腦海中、只有他們自己信奉的立場才有可能是一種原則、而凡是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觀點、則必定是不理性、偏激、或政治投機的後果。所以他們堅信凡是保守立場都必將蒙獨立選民所唾棄, 保守派若堅持就是「計算錯誤」。反之、自由派若選舉勝利, 便是大勢所趨, 若選舉失敗, 則是因大眾被一時誤導、所以他們要更加加倍去堅持自己的立場o 致於有沒有可能是因他們自己的立場過於偏激、禍國殃民, 而選舉失敗? 這個… 當然是沒有可能的嘛!試看奧巴馬不滿足於在2010年用非法手段「通過」全民健保, 企圖強迫所有機構和私人購買保險,如今又得寸進尺、企圖強迫所有包括宗教團體在內的機構為員工支付避孕(其實包括用藥墮胎的避孕方式), 明顯踐踏了美國宗教自由的憲法保障, (此事與我們個人是否認同天主教對避孕的神學立場是無關的)。這只不過又一次印證了奧巴馬一貫自視為救世主的狂傲作風, 要刻意推動他的社會革命。今回踫了釘子、略作收斂, 卻仍換湯不換藥, 所謂後來的「妥協」,不強迫教會支付避孕, 只要保險公司提供避孕, 試問保險費又是由誰來支付的?這回我確要為那些「落伍」的、「不合時宜」的、被人輕蔑的老主教們、馬鞍峯教會的Rick Warren們、共和黨中某些男仕們、甚至共和黨中某些(也是反對政府干涉宗教自由或墮胎的)女仕們喝釆, 謝謝他們堅守了原則。若因此而選舉敗落、甚或被政府囚禁, 那又何妨?
尹烈﹕兄弟雖不敢輕蔑老主教和Rick Warren牧師,但恐怕因為曾指出共和黨內有偏激份子,可能已經成為“自由派人仕”,只怕真正的自由派說我是個冒牌貨而矣。首先想回答柏恩兄的一個問題,據白宮發言人所說,妥協後的議案,將不會要求教會支付避孕服務,而是由保險公司承受。至於柏恩兄把避孕保健的爭議算為《保守》和《自由》主義之爭,兄弟覺得在總統妥協之後,於理據上實難成立,因為奧巴馬所提出的法案,在過去十年一直被多位的共和黨人支持。在共和黨立法議員的努力底下,愛荷華州在2000年成為首個要求雇主提供避孕醫療保險時地方,而這條法例並無宗教豁免,教會也同樣要遵守。亞利桑那州的共和黨州長Jane Hull亦簽署了同一法例,教會可被豁免,但教會機構不能豁免。2005年阿肯色州州長Mike Huckabee簽了與奧巴馬總統所提出的同一法例;Mitt Romney在麻省(Massachusetts)任州長時亦簽了同一法例;小布殊任總統期內,支持了聯邦政府的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所說,凡有十五名或以上的員工、並提供醫療保險的雇主,必須在保險內提供避孕服務。但為什麼他們現在卻反對總統呢?因為這是政治鬥爭啊!若柏恩兄為了他們堅守了原則而喝采,那我必須問他們到底守了什麼原則?我更要問一個看重《民生》的總統為何被稱為“狂傲”?在國會透過投票通過的法案又如何能被稱為“非法” ?
任紹富:今次選舉最大的關鍵是美國的經濟,如果經濟轉好,每月新增職位達到超過 20萬以上, 奧巴馬就算失去天主教徒的支持 ,他可以連任的機會仍會很大,何況他一定會得到美國黑人的支持,這個是其他共和黨候選人不可能有機會得到的。奧巴馬的大政府政策,今次延及天主教一向反對避孕的立場,雖然他後來把箭頭轉向保險公司,以為可以避重就輕,但其實已經得罪了天主教,對他日後與天主教的關係可能會有影響,也可見奧巴馬對大政府的政策是不會動搖。
大政府與小政府政治也是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一個大分別,共和黨餘下的四個候選人都是支持小政府的,但他們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就是對「社會保守」(Social Conservative) 的立場,Rick Santorum 能在三個州勝出,就是因為他得到很多社會保守派的支持,也可以看出金錢不一定能買選票,羅姆尼要贏得初選實在不易。由於今年要贏得共和黨初選一定要有1144代表票,就算羅姆尼在3月6日Super Tuesday贏得所有九個州的票,他仍然只得370代表票,離所需的1144票還很遠,這樣看來,今次的共和黨初選可能要延續至五月或六月紐約州、德洲及加州等州的結果,Rick Santorum能繼續把持下去的話,也未必沒有機會。
林修榮﹕這幾天國際新聞的焦點是伊朗。毫無疑問伊朗要積極發展核武,可能已經接近成功。世界各國除了加強經濟制裁之外可以說是一籌莫展。以色列為了生存,說不定會發動襲擊,到時必定會令中東局勢急變。伊朗手上的皇牌是石油,為了迫使歐洲不跟隨美國,它剛宣佈停止向英法石油公司供應原油;此外,之前它已經多次恐嚇要封鎖荷密斯海峽(Strait of Hormuz),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對中東石油輸運極其重要,美國已經聲稱假如伊朗封鎖海峽的話,將不排除使用武力。請評論員就目前中東最新形勢發表高見。
馬大維: 伊朗核武發展,與美國及西方各同盟國之間是否能同心,我覺得有4個因素。第一,伊拉克和反恐戰爭,令美國及西方盟國在過去數年產生歧見,導致在基本策略上不能統一。第二,若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必須有中東各主要國家(如﹕沙地阿拉伯、埃及、伊拉克、約旦和土耳其等國)的認同和支持;由於近期來中東多個地區因反政府動亂而自顧不暇,如果不是依朗發動核子戰爭(這些國家基本不相信伊朗會發動核子戰爭),他們不可能支持美國及西方盟國在中東地區再發動另一場大戰。第三,假如對依朗動武只是為了保護以色列,該地區的回教國家更不可能支持。第四,目前全球經濟依然疲弱,是否能再增加額外軍費負擔?故我認為除非伊朗率先發動核武戰爭,美國與盟國發動戰爭的機會不大。
但美國的政治知識分子和決策階層,目前正在宣揚一個新觀點,在將要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中,Georgetown大學教授馬修.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在他的文章中聲稱﹕「攻打依朗時刻已到 –為何攻擊是最少害處之選擇」;他認為如果容認依朗發展核武到長出「牙齒」時攻打依朗,代價必然慘重,但假如 如不開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將遭受最大的損害,同時美國的活動能量將急劇下降及受限制!因此該文主張馬上對依朗核武設備發動「手術性」切割攻擊」,以絕後患。這種說法巳在美國最高決策層產生極大反應。
這篇極有份量的文章,將為兩黨總統候選人提供一重要的外交政策辯題。估計共和黨候選人將主張對依朗採取直接軍事行動,但奧巴馬將大力推銷他的「嚴厲制裁手段促使依朗談判」的策略。奧巴馬的外交班子早已在國際社會中聲稱這個政策巳取得極大成效,以我個人的看法,奧巴馬班子只是「大吹空氣」,實質上制裁亳無效用,亳無成果可言,只有依朗把美國無人駕駛的飛機打下而拒絕歸還!
梁柏恩﹕雖然我本人並不認同伊朗的政權,認為它是一個野蠻的回教極端主義政教合一體制,但是從法理上說,西方列強以堅稱伊朗為邪惡國家為由,而禁止其發展核武,卻又同時容許以色列擁核,對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朝鮮等已經「過關」的核武國亦坐視不理或束手無策,未免給人有偽善或強權就是真理的感覺。其實今日美國人厭倦戰爭,寧可自掃門前雪,而國家債台高築,若攻打伊朗必長時間難以自拔。加上是選舉年,政冶風險太大。所有因素都令美國進退為艱,亦是因此使伊朗敢與美國叫陣。現在最大的未知數是以色列,因伊朗擁核對以色列是如芒在背,生存保障盡失,所以必先除之而後快。況且以色列無政治顧慮,要出手就出手,所以中東局勢仍是險象橫生。若各方大打出手,不顧後果, 世界必又陷入新一輪的經濟衰退,連中國也不能幸免。
馬大維:今早讀到英國財政時報專欄作家Edward Luce一篇尖銳和預測性的短文,是有關伊朗依朗目前狀況,可以為我們正在討論的主題下一個句號。它的題目是:「奧巴馬接近他的核子戰爭時刻了!」(Obama nears his nuclear moment) 此文在一開始提到奧巴瑪在上任時發表他的外交咨文中,向伊朗拋出「橄欖枝」,並向伊朗喊話說:「只要你們願意放下拳頭,我們就可以展開兩國合作的新世紀」。但很不幸,伊朗連搭腔回話都沒有。三年來,美依關係非但沒有改進,更因依朗核武器進程神速,美國及西方盟國與依朗關係己到攤牌階段。在雙方正式攤牌之前,美國及西方盟國可用更嚴厲的禁運及制裁手段,去迫使依朗坐到談判桌上來。最近美國及西方盟國正在考慮禁止依朗使用美國及西方盟國控制的國際金融交易機構,使依朗無法調動國外的大量資金;但話未了,伊朗在2月19日宣布停止供油給英、法兩國。盡管表面上大家呼籲平心靜氣來處理伊朗問題,但是「暗湧滾滾不絕」,白宮官員巳宣稱在外交事務上「2012年是伊朗年」,我預測「伊朗問題」將成為總統大選主要的議題。
黃艾文:美國及歐盟為了對伊朗作出經濟鉗制而凍結它的中央銀行資產及令伊朗銀行系統癱瘓來阻攔石油交易,伊朗亦因此無法對外付款而間接使好些進口糧食供應斷貨。這些經濟及物資供應困境肯定會造成社會民生壓力,但伊朗似乎仍然強頑堅持發展核能路向,無視以色列的多番空襲警告,甚至表示已具有效的反擊策略。本來伊朗擁有一枚射程可達一萬公里,足以襲擊美國的遠程導彈,如裝上核彈頭便會對美國造成極大威脅,但卻在去年因導彈基地失誤爆炸(不排除敵方人為因素)而一同毀掉,美國因此亦不再對伊朗武力有燃眉之急,加上大選在即避忌捲入戰事,祇對伊朗作出軟性制衡而不欲訴諸武力。如此一來,如坐針氈的以色列便不再寄望他人相助,甚至不保證在突襲前會先知會美國,實行在這問題上獨行獨斷,這也 許是奧巴馬故意縱容又不需負責的伊朗策略,進可攻,退可守。明知以色列本已按耐不住,愈遲表態出兵以國便愈主動出擊,若以軍一舉攻下伊朗核武基地便省了冒著惹得選民反對的險,若以軍力有不遞便可以酌情出兵,起碼不是率先發難,祇為扶助盟友,亦算出師有名。國防部長Leon Panetta對以軍是否會對伊朗突襲拒絕表態,但一般看法都預料數月之內便有分曉,這場風波會吹得多大,影響多少國家,可算是龍年除了華裔籃球明星林書豪之外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
林修榮﹕隨著美國經濟開始有改善的趨勢,大選焦點極可能轉向外交,我贊成大維兄的看法﹕伊朗核武事件的發展必定成為大選重要的議題,中立的選民會極留心侯選人對伊朗問題的解決方案,假如奧巴馬總統只能提出「加強封鎖和制裁」,恐怕會給選民一個「黔驢技窮」的看法,但假如美國在以下幾個月能制止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並能與伊朗達成停核協議,奧巴馬便定會成功連任。但後者談何容易!伊朗早已不將美國放在眼內,它距離擁有核武相當接近,除非是上帝的旨意與介入,如何肯輕易自動放棄?讀者見到我提到上帝的介入,千萬不要以為是天方夜譚,聖經說﹕「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我們相信這位創天造地的上帝,亦是掌管一切(包括伊朗統治者的心)的神。好了,這個月的論壇到此為止,下月再見。
油價飆升,選情加熱
二零一二年四月
林修榮:我們又開始四月份「號角月報」的時事論壇。「超級星期二」剛剛過去,羅姆尼在十個州份中勝出六場,遠遠拋離對手。這是否表示共和黨的提名已有定案?支持羅姆尼的人似乎都認為只有他才能與奧巴馬一較高下。到底他是否能在11月的大選中勝出呢?另一方面,30歲的法律學院學生Sandra Fluke事件,亦引起全國關注。Sandra高調爭取政府提供免費的避孕計劃,惹來各界激烈的辯論,就連總統也被牽連在內。而保守評論員Andrew Breitbart 去世之前投下炸彈,說要發放奧巴馬總統在學時期所發表反美言論的片段。而對我們最大影響的,是汽油價格升破$4大關,正向著$5進發。伊朗的狀況、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又將如何影響大局呢?各位有何高見?
楊東川:看到四位共和黨大將還是繼續纏糾,爭執不下,有如歹戲拖棚,引人焦慮。雖然過了「超級星期二」,混沌漸開,然而距離塵埃落定,尚有一段時間,可見羅姆尼尚未得到年輕選民、獨立選民和中產選民的支持,最終要與奧巴馬一決高下,談何容易?希望其餘三位懸崖勒馬,見好即收,免得親痛仇快,成為“象營”的罪人。自上月以來,本人的心情好比洗了幾次三溫暖,“林來瘋”的狂飆,漸漸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尤其是球場如戰場,勝敗乃是兵家常事﹔倒是歌星惠妮隕落,令人為之唏噓不已﹔如今布裡巴(Breitbart)的猝逝,更是投下一顆震撼彈,他生前一直給人的印象就是大放厥詞,無所忌諱。其生前名言:「我愛我的工作,愛為我的信仰奮鬥,樂此不疲。我愛同仇敵愾,眾所周知,我愛樹敵。」(“I love my job. I love fighting for what I believe in. I love having fun while doing it. I love fighting back, I love finding allies, and – famously – I enjoy making enemies.") 乍聽之下,很像美國版的李敖大師,難怪幾位競選者紛紛發言吊唁,或恐他的危言聳聽,祗是空爆彈。至於伊朗的狀況、剛好給美國執政者出了一道難題,成則化險為夷,低空掠過,有驚無險,全身而退﹔敗則被以色列拖下水,捲入泥淖,騎虎難下,成為連任的“死穴”,加上汽油的漲價,節節升高,天怨人怒,最後只好鞠躬下台。
馬大維:共和黨的初選想不到演變到如此激烈。我一開始就看好羅姆尼,主要是美國下任總統當務之急,是處理奧巴馬所留下的經濟財務爛攤子。羅姆尼是個理財能手,為他本人集聚億萬財富;當年他主政麻省,令麻省經濟繁榮蓬勃。為什麼我把經濟財務列為首位?大家請看這些數據:2012年,聯邦政府全年收入是8千6百90億元,但是支出是1萬億。(奧巴馬4年任期無法平衡預算,在歷史上一定不能獲得好的評價)。因此我認為下屆總統必須是個理財能手,幾位候選人中,羅姆尼是我的首選。羅姆尼支持者聲言只有羅姆尼才能和奧巴馬一較高下,我有不同看法。羅姆尼是理財能手,但說到耍嘴皮子,在目前共和黨候選人中首推金理奇(前國會議長)。大家還記得數月前金理奇參選之初,其他候選人聯合起來圍攻他,原因就是"怕"他,知道他在政壇上有數十年經驗,能說善道,口才鋒利。
不過,金理奇在個人歷史上最大的缺點,就是有三次婚姻的紀錄。他們針對這個要害,群起而攻之。羅姆尼的一句話最具殺傷力:「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欺騙,那我們怎麼能把一個國家託付給你呢?」當時全場鴉雀無聲!金理奇卻面不改色,慢條斯理地說:「是的,但是我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了!」一句話輕描淡寫地化解了(這是具有雙重意義的。第一,聖經中明白指出,當人認罪悔改,往事己過,他就是一個新造的人《只有上帝能審定人的罪,人不能! 》 第二,這句話深深獲得基督教選民的認同,非但躲過羅姆尼的"冷箭", 又一次證實金理奇的才思敏捷,口齒伶俐!)我個人確信在共和黨候選人中,只有金理奇才能在辯論中擊敗奧巴馬。我認為此次共和黨的最佳拍檔:羅姆尼 + 金理奇- 一位是經濟理財能手,一位是政壇老將,美國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最近,有人在網上用以下五句話來描述奧巴馬三年多來的政績:
1.你不可能用立法手段把窮人變富,富人變窮!
2.也不能令人 “不勞而獲,勞而不獲!"
3.政府無法給人任何東西,除非政府首先從另外的人拿走這些東西!
4.你也無法用"減法"來增加財富!
5.當一半的人知道就是他們不作工,那另一半的人也會來照顧他們;而當那另一半的人知道就是他們再努力工作,他們的成果將會被別人"搶走";那時,朋友們,也是一個社會走向盡頭的開始了!
楊東川:大維兄久違了,你把羅金兩個死對頭拉在一起,好像有些病急亂投醫,亂點鴛鴦譜,在下以為不可。兩雄自從起義以來,彼消我長,各不相讓,羅氏先後且在愛州、南卡撒下巨金,使得金里奇灰頭土臉,從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雖然不見得是不共戴天,但若要兩人肝膽相照,同舟共濟,可能有些強人所難。一旦羅君出線,很有可能另請高明,共圖大業。不過兄台所引奧巴瑪三年多來的救業政績五句話,倒是與我心有戚戚焉。作為一名基督徒選民,讓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1952年杜魯門總統訂一年一天為全國禱告日。1988年雷根總統訂五月第一禮拜四為全國禱告日。在2007年當時身為總統大選候選人的奧巴瑪宣稱美國已不再是基督化的國家了。今年,他宣告廢止已在白宮舉行了21屆的一年一度全國禱告日,諉稱不想冒犯任何人;然而他把2009年9月25日,從上午4時到下午7時訂為穆斯林宗教的全國禱告日,典禮在白宮旁邊的國會山莊舉行。奧巴瑪以總統之尊躬逢其盛,與五萬以上的穆斯林教徒一起行禮如儀,而不覺得會冒犯任何人,其厚此薄彼的不平等待遇,令我輩難以嚥下這口氣。
馬大維:東川兄,您的見解我很尊重。但是在政壇上,由於一切都以利益為重,因此只要對我有利,一切都可以拋棄。在政治鬥爭中,有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同黨相爭,一時而已,不可能記在心中。在過去數十年的初選中這種例子多不勝枚舉;為了達到最後目,以前可以忘記,未來的利益才最重要。
剛寫完上篇稿,就看到新聞報道說另一位共和黨候選人桑托洛發出聲明,如果他當選下一屆總統,金理奇就是他副總統的第一首選。可見金哩奇的政治才幹是人人皆知,並且贊賞的。這說明了一個最清楚的原則,初選完畢,所有在選舉中講過的話,都不算數,一切從新洗牌,重新來過。那個時候,就會把眼光放在我如何擊敗真正的對手(到時就是奧巴馬,而不是金里奇了) 。
楊東川:迄今為止,我們都未談到Sandra的免費使用避孕藥的呼籲問題,顯然它攸關經濟的考量大過私德的評述,而保守派的大嘴巴林博大放厥詞終於擦槍走火,招致群情憤慨,使得後台老板紛紛抽腿,損失了好多廣告的油水,這是言多必失的結果。無獨有偶的是,愛州一州眾議員也提案要限制男性使用威爾剛成藥。當今政府吃飽撐著,無事不管,老百姓只能大嘆“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鑒於目前有關政府節育政策之爭日劇,趨向於主張為女同胞省錢節育的政策,民主黨佔優勢﹔但若涉及墮胎和宗教立場,共和黨則當仁不讓,尤其是保守派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社團會負隅頑抗到底。不過此案之爭,只是冰山一角,如尹兄所言真正影響大選的仍是經濟因素,如果油價繼續躥升,連帶許多人變成宅男宅女,足不出戶,大舉轉向“家庭事業”(home business),到了十一月,說不定就會有更多人以通訊投票的方式,省油泄恨,一石兩鳥!
楊東川:此次政論著墨較多,一來欲補前愆(三月份的虧欠),二來我四月中外出又恐不能奉陪,只好趁著老板不在,清倉賤賣,多佔一些篇幅。 三月11日適逢日本福島等地遭逢千年以來最殘酷的9級大地震及核災一周年,雖然事過境遷,餘悸猶存。最令大家擔心的是:【創傷後壓力失序】(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症候群。近日又有阿富汗美軍士官瘋狂殺人的慘劇發生,焚經的一波未平,凶殺的一波又起,使得美軍駐守阿富汗的十年心血,付諸東流!如今所餘駐軍人人自危,且被【禁足】在營房裡活動,不得外出。歸根結底,這名美軍士官仍為P.T.S.D.的受害者。根據統計,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在一生當中遭受過心靈上的創傷﹔就男性而論,戰爭或暴動的事實,對他打擊最大﹔對女性而言,則是強暴和年幼時所遭遇的家暴和性侵。至於天災方面,地震當然是其中最厲害的,會導致長期揮之不去的夢魘,諸如:無法入睡、食不下咽、精神恍惚、噩夢連連、行為反常等。總之,基於近年來天災人禍不斷,我們需要恢復【全國禱告日】,為美國大選、世界和平、及風調雨順祈福(歷代志下7:14)。
馬大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全國初選如火如荼,也接近半途,目前羅姆尼得票率是遙遙領先,但離開所需總票數1144還有一大半。根據一般行家預計,羅姆尼會贏依利諾(69票)、康乃狄格+德勒瓦+紐約+賓州+羅德島(共計231票+521=752,尚缺392)。預計桑托連會贏路易西亞娜(46)+米蘇里(52)[共計351票],尚缺793票。如果沒有大意外,看來羅姆尼大有可能出線。
另一方面,盡管奧巴馬有在位總統的優勢,同時腰包腫脹,勢大力強,但根據一個強有力的數據,在過去70年如果失業率超過7.2%,現任總統都無法連任;另一個對奧巴馬不利的因素,是他必須在大選贏得以下幾州﹕佛州、俄亥俄州、維州和北卡。目前這些州對奧巴馬的「不滿意率」(Disapproval Rate)超越半數以上。如果以下半年經濟沒有改善,失業率沒有起色,奧巴馬連任將是夢魘一場。
尹烈:我想講講Sandra Fluke這件事。我覺得整件事十分荒謬,這位女士只不過作證說,有一些女士由於卵巢生瘤需要服用避孕藥,而假如他們不接受治療的話可能會導至不育。但勢力強大的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博完全扭曲事實,並侮辱她為道德敗壞的女子,制成超過1百個他節目的贊助商停止在節目中賣廣告。當共和黨總統侯選人被問及此事時,Ron Paul是唯一有勇氣和誠實去講真話,其他幾位侯選人都害怕得罪林博。桑托連或許在波多黎各有膽量告訴當地人民要講英語,但卻沒有勇氣在遇見挑戰時說正義話。羅姆尼會講任何能獲得選票的話,但Ron Paul即使得票不多,卻敢說真話,我們的基督徒讀者是否要思考這件事?
梁柏恩:桑托連在初選後期的強勁走勢,印證了我所說共和黨中有兩派不同的核心成員,就是﹕經濟上的保守派和道德上的保守派。對後者來說,包括了大部份的福音派基督徒,道德上的政綱立場是不容妥協的,否則不如不參與政治,把精神放在天國的事上還好。從實際角度來說,這也是不錯的,因為壞的經濟政策後果,可用三五年來更正;壞的外交政策後果,可用十年八年來彌補;但壞的道德政策後果,卻是能令一個國家萬劫不復的。試看73年自由派的最高法院使墮胎無限制的合法化至今,以及同性戀婚姻的例子。門檻放低了,辯論的標準便江河日下,永不走回頭路。大概是因為人的罪性,要把持嚴謹的道德指標,永遠是難進的窄門。奧巴馬所留下的經濟爛攤子,若不立刻修正,美國人必自食苦果,幾年後便會醒覺;但若任由奧巴馬繼續他的社會價值觀革命,委任自由派的最高法官,肆無忌憚地侵犯宗教自由,美國便難獲新生。所以我們堅持,不單純從勝算的角度去支持羅姆尼,就算被揶揄為大發神經、不識時務,那又何妨﹖
馬大維:汽油價格將在今年的大選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總統奧巴馬在夏天前沒有降價對策,油價到時有可能高漲到6元,他的連任將危殆之極。這景況大有可能發生,且看﹕汽油價格美國無法控制,目前的價格颼升,主要因素是中國用油量因汽車銷量劇增。2011年中國車子銷量近兩千萬輛,汽車工業產量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之冠,對世界石油價格形成抬高的動力。奧巴馬最近誓言要對付因全球汽油價格高漲的狀況,但他只能說說、擺個姿態而已。去年美國原油進口花了3萬3千1百60億美元,這個趨勢只有上升,不可能下降。石油是全球性的物資,只要美國不斷有石油的需求,就無法真正成為「石油自主國」。石油價格不降,將直接影響工商業的發展,失業率就可能持高不下,國家預算更無法平衡。如此這般,大選的結果可想而知也!
林修榮:此次本人領團到中東,以致論壇百花齊放,雖似雜亂無章,卻是別有一番風味,希望讀者從中能多了解美國大事,亦建立自己個人的看法。美國今次大選,對政治、經濟、外交與道德,甚至國運興衰,都有極其關鍵的影響,因為兩黨的政策的分歧越來越明顯。我預料六月之前初選已成定局(即使未有侯選人達到1144票),接著主場便會揭冪。肯定奧巴馬會將「芝加哥式」的競選手法發揮得淋灕盡致,羅姆尼是否能團結所有「反奧」選民(包括中間溫和派份子),並有效地將奧巴馬路線的危機清楚地向保守與溫和派作有說服力的解說,便是他是否能勝出的關鍵。下月再見。
馬案種族恨,薄案掀權爭
二零一二年五月
林修榮:今期我們暫時不談總統大選,先來談談非裔少年馬丁(Trayvon Martin) 被白人社區守望隊隊長槍殺這件事。先為讀者們交代一下背景﹕17歲的馬丁和他父親住在佛羅利達州邁阿密市Sanford區,在3月26日晚上從商店回家途中,可能因為避雨而拉上頭罩(hood),被在巡邏的28歲拉丁裔男子辛默曼(George Zimmerman)盯上,懷疑他是不法之徒。當時辛默曼曾致電警方,並在馬丁後面跟隨著。馬丁見被人跟隨,便開步逃跑,但被辛默曼追上,兩人發生衝突,辛默曼聲稱馬丁將他打倒在地上,在糾纏中辛默曼拔槍射殺馬丁。 警方到場後發覺辛默曼的鼻和頭後面流血;辛默曼被帶上手扣送到警察局,但之後被釋放,最近才被起訴。這件事已經引起全國爭論,並挑起種族仇恨,黑人領袖紛紛要求將辛默曼逮捕和起訴,連奧巴馬總統也提到「假如他有個兒子,他會像馬丁的樣子」,形勢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請各位評論員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
梁柏恩: 仇恨與猜疑是一種惡性循環。要解開種族猜疑的結,我們先要認清今日美國這惡性循環的結點。結點一 : 是美國人嘗試用強加於民的經濟政策,來彌補過往的罪疚感。平援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矯枉過正,(在入學取錄等事情上)變相成了歧視亞裔不說,對黑人本身,也降低了對他們自食其力、發奮圖強、以公正競爭力取勝的要求。結點二 : 這種彌補反而做成了眾多黑人社區貧乏,家庭破碎、青年人缺乏上進心,不重傳統教育與刻苦精神,內心時常充斥著苦毒與憤怒。結點三﹕苦毒與憤怒演譯出來,往往就是較粗暴的言行、觸犯法規機率偏高、強調身体而非理性上的表達方式。可悲者,如此表達方式只會加深其他族裔(包括亞裔)對黑人的恐懼。閣下在漆黑街道上遇上建碩的非裔青年,有沒有額外的戒心?不言而寓。試問這算不算蓄意歧視?
馬大維:很不幸,美國的種族問題又因馬丁事件掀起了新的風波。如果要明白這種事件,就必須明瞭佛羅利達州種族歧視的歷史背景。美國殖民歷史初期,種族歧視問題非常厲害。當時有很多黑人移民從對岸的加勒比海島嶼來到佛州,因此槍殺黑人事件經常發生。在今天21世紀,這種無形的種族歧視繼續留存。雖然美國是世界上最文明,最民主,最先進的國家,但是在這些「最」的背後,還是隱蕆著人類最原始的「歧視」,教育、文化的先進都不能消除這些被視為最低級的人類觀點。這是人類的最大悲哀啊!
楊東川:馬丁事件目前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日光之下,沒有新事,回顧二十年前洛杉磯金恩事件,因為警察暴力引起暴動,導致53死,2383人受傷,7000處火災,3100家商店遭殃,財物損失達十億以上。非裔人趁火打劫,三天後才由當事人金恩出面打圓場說:“難道我們不能和平共處嗎(Can we all just get along)?從此金案重新審判,峰回路轉,肇事二警入獄,另二警以不起訴處分,該案方才塵埃落定。金恩因禍得福,獲得三百萬民事賠償,又獲得陪審美人歸﹔可惜此君本性難移,不懂感恩惜福,連續幾次酒駕,出入監獄,已成常客。
此番肇事人是一位擔任保全的義警,沒有公權力,又聲稱是單打獨鬥的自衛,雖有幾位勉強人証,卻沒有類似金恩挨打的錄影搜証,至今方才未被起訴﹔至於所謂種族仇恨,辛默曼既屬拉丁裔,層次上應稍遜於白種人,當然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還是能夠借此煽風點火的。此時此刻,奧巴馬總統的評語就像是火上加油一樣,為智者所不取。
容我以另一個角度來看佛州馬丁事件,是否「匹夫無罪,懷槍其罪」?自由捕快辛默曼一槍在手,將一手無寸鐵的「嫌犯」少年馬丁置之死地,是否有「用武過當」之嫌?特別是在夜黑風高的暗巷裡,兩造對峙,虎視眈眈,到底應該劍拔弩張,就位待發(Stand Your Ground)抑或忍氣吞聲,轉身跑開?無論直覺、進化、心理學和宗教都各執一詞,但最重要的是,法律說了算!2005年起,佛州成為擴充自古以來,行之有年的「城堡教條」(Castle Doctrine)的第一州。「城堡教條」允許使用武器反制私闖自家禁地的陌生人以自衛。自此以後,所謂禁地不僅可以延伸到自家門口走道,還可包含任何街道、任何公園、任何商鋪等任何地方。這條法律生效以後,至少有23州爭先恐後,如法炮制,加州除外。此法通過的背景是基於2004年9月佛州慘遭伊凡颶風肆虐,宵小趁火打劫,釀成25死,財物損失超過180億元的慘痛經驗,治亂世不得不用重典啊!這就是「就位待發」法律的由來,在這種情況之下,開槍自衛,當然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啦!
馬大維:這兩天佛州成千上萬民眾(大部分是黑人)大集會,要求市政府及警方給馬丁一個公道,同時也要求馬上逮捕警員辛默曼。佛州州長宣布成立一個調查小組,提名佛州的州司法部長親自領導。馬丁所居住的城市三佛德的警長宣佈暫時離職,州司法總長也宣佈離職聽候調查結果,他的職位暫由第四巡迴法庭法官安其拉柯麗接任。佛州同時成立一個“防止種族衝突特別工作小組”,並且由副州長主導工作。據說初步調查中弊病百出:警方專選對控方有利的証人。據說,馬丁當時在回家路中,正和他的女友在電話上,但是警方並沒有找馬丁女友訪談。據一位謀殺案調查專家提議警方應該重新訪談。而自「就位待發」法案通過後,在93個與馬丁案件類似案件中,有65人被警方槍殺死亡。民眾在此次大集會中,也要求取消這不合理的法律。我預測如果佛州警方和州政府不徹底解決馬丁槍殺案,恐怕黑人以及民權組織絕對不會輕易罷休。
黃艾文:第二憲法(Right to bear arms)保證國民可持有武器的權利以自保,這亦讓民眾擁有武力來抗衡不法或極權政府,是真正民主的體現之一。在陌生人未經許可闖入家園範圍,人民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可自衛性合法開槍擊退入侵者亦是理所當然。但發展至因個別民間暴亂事件而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本能反應 (knee jerk reaction) 讓自衛權限升級至戶外,加上可以合法身藏上了子彈的槍械 (concealed loaded firearm),未經嚴格軍事或警隊訓練的平民在危急之際判斷力稍有偏差便會造成無謂傷亡後果。佛州的Stand your ground law更讓警方在宣稱「自衛」的大前題下不必承擔審視應否退避衝突的責任而堅持立場,導致相方不必要的對峙局面甚至增加槍殺事件,廿多個州爭相效尤,幸好加州未通 過類似法案,但此等關系到市民性命的含糊法例實在需要審慎界定規範,尤其是在面對手無寸鐵及不構成任何威脅的平民時,警方更應約束武力的使用,以減少無辜性命的犧牲。
林修榮﹕今次馬丁事件,我個人的看法是辛默曼不一定是因為馬丁是非裔而擊殺他,這件事迅速發展成為種族仇恨事件,與某大傳媒機構在報導事件時故意刪去部份記錄有關;事緣NBC在重播辛默曼與警方在電話上的對話時,播出辛默曼講出馬丁是個黑人,令人認為種族歧視是辛默曼殺人的原因之一,可是之後發現原來是警方問辛默曼對方「是白人、黑人抑或是拉丁裔人?」,而辛只是回應警方這個問題而已。NBC事後公開道歉,並辭退有關的編輯職員,但這個誤導和偏差的報導手法已經引起民眾騷亂,這幾天因種族仇視引發的打鬥事件不斷發生。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一個公正和有領導才能的總統會出來安慰、安撫和安定人心,奧巴馬總統有沒有這樣做呢?留待讀者自己去判斷吧。
談過了馬丁事件,讓我們看看目前在中國的「權力鬥爭」。最近「明日之星」、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罷免,甚至有消息說已經被「雙規」(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紀律調查的措施,是指黨員被限制人身自由和隔離審查。)據報導,薄不單牽涉貪污腐敗,還牽涉面圖謀政變,被形容是「開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事件」。不知大家對此事有何看法?
馬大維:從王立軍投誠、習近平訪美、到薄熙來下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炮火已經燃燒到掌管政法委的周永康,中共最高層內鬥已經公開。王立軍投誠美國領事館的事件至此已演變成了“六四”以來最大的政治海嘯。熟悉中國事務的美國官員在習近平訪美的敏感時刻,透露了王立軍美領館談話要點。資深媒體人比爾‧戈茨(Bill Gertz)在自由燈塔網站發表文章,指王立軍向美方提供了中共高層腐敗的材料,其中包括有關薄熙來的材料,涉及政治局常委周永康,還有強硬派如何想整垮習近平,不讓他順利接班的計劃。我看中共發佈關於王立軍是為“反恐”闖美領館的故事新編,同時利用海外媒體傳遞信息,稱王立軍沒有把黑材料交給美領館。不料美國官員突然爆料,稱中方要求美方交還王立軍上交的材料。
溫家寶3月14日第一次高調回應重慶事件,稱將嚴格依法辦理,並責現任重慶市委要反思,暗示重慶唱紅打黑是“文革餘毒”。外界認為這是溫家寶公開否定薄熙來,也同時公開挑戰薄熙來的後台 —— 現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及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從3月9日薄熙來公開回應王立軍事件,搬出中央政法委這個大後台那一刻起,薄熙來已經交棒,而周永康接棒走上了前台。
薄熙來被江系拋棄,以薄不亞於王立軍心狠手辣的性格,還會爆出更大丑聞,薄手中掌握的周永康等高層黑幕也不少。江為保周永康而棄薄,一旦周永康保不住了,政法委就完蛋了,江系就玩完了。從王立軍、薄熙來、周永康、李長春、賈慶林、羅幹,一直到江澤民,可以想見,隨著胡溫與政法委周永康的鬥爭升級,江系內部乃至中共各派系還會出現更戲劇性的一幕幕內鬥高潮劇。
任紹富: 薄熙來事件引發了一連串中共高層,報章及網民的表態,特別是中共一反常態,打開了網絡封鎖,讓民眾發言及獲知事件動向,反映出這件事並不尋常,再加上解放軍報在4月6日的一篇評論員文章中要求部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的指揮,令人猜測薄可能曾經與北京高層有權鬥,及過去幾年來他所培植的各種勢力、左傾思潮,甚至組織,並未完全「樹倒猢猻散」,高層必須透過表態,鞏固忠誠勢力,讓胡溫體制在「穩中推進」環境中,安然交班。無論如何,薄熙來今次的倒台,對中國繼續走向改革道路,是一個重要的確定,也為習近平這接班人少了一個擔憂,「左派」內部可能從此陷入內訌。
楊東川:本人正在大陸觀光,此間4/11報載公安機關對尼爾伍德之死已進行復查,谷開來與張曉軍已經移送法辦。據新華社電:鑒於薄熙來同志涉嫌嚴重違紀,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停止其擔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由中共中央紀律監察委員會對其立案調查。
另4/12新京報訊“薄谷開來涉嫌謀殺令人震驚和髮指,作為我黨高級幹部的家屬不能嚴於律己,反而觸犯法律” 一節,北京各界擁護中央決定,16區縣開會傳達中央精神,包含各界的意見領袖,紛紛表態譴責薄家依賴特權,草菅人命,特別是重慶人大常委會大義滅親,正式發文肯定中央的大公無私,對違法亂紀的黨政人員,不管其位高權重,一視同仁,充分表達其與黨中央槍口一致的決心。4/13人民日報的社論,打蛇隨棍上:“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不斷增強紀律和法制觀,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到此為止,薄案已經不再是空穴來風的馬路新聞,看來薄家這回是吃不完兜著走了。
黃艾文:谷開來和下屬張曉軍(薄家勤務人員) 涉嫌故意殺害英國商人尼爾伍德一案,英國早已希望中共徹查,但中國官方一直無甚動作,直到薄熙來出事,便順藤摸瓜,連根拔起,很多之前從未報導的細節在短短數日內便都一一見報。是效率突然變高還是有關當局把早已擁有的情報當作王牌留待適當時候才用呢?當時中國官方稱伍德死於“飲酒過量”(雖然其家人力指伍德一向滴酒不沾),並且没有檢屍報告便將其屍體火化,如今又從何得出他殺證據及牽連到谷開來呢?有外國媒体報道谷開來和伍德之間有私情,伍德的朋友描述他跟英國演員休•格蘭特(Hugh Grant) 的風流性格甚為相似,這也許是其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馬大維:薄案已在前日被北京中央《中紀委》定為“三宗案”,(1)薄在伍德的命案中包庇妻子谷開來(是中國共產黨開國將軍谷景生的女兒-谷,薄兩家關系親密而變成親家);(2)薄擅自免去王立軍公安局局長職務;(3)在三月份全國人大兩會開會期間,私自乘搭大連實德集團董事長徐明的私人飛機往返重慶,被認為無故缺席,嚴重違反黨的紀律。從中共開國以來,黨內各個派系鬥爭層出無窮,最大的猶如林彪事件,彭德懷反黨罪行等等,都說明一個規律,特別在換朝接代之間,黨內鬥爭就必然出現。伍德之死於去年,為何到現在才爆出來?其他兩個罪名更是令人不解。中央高幹擅自免去一個地方官員是司空見慣的事,為何這次就小題大做了呢?中央高幹與商家勾搭牟利也不是大事。私自決定不出席開會大有人在,此次又變成大罪?國家不民主,人民就不可能得到應得的權利。上層的政治鬥爭,佔上風的得利,處於下風的輕則被摒出局,重則連命都沒了!
林修榮﹕馬案和薄案現都在發展中,值得大家密切注意。多謝諸位評論員踴躍發言,可惜受編幅之限未能盡錄,謹此致歉,下月再會。
陳光誠逃脫,法國向左傾
二零一二年六月
林修榮:各位評論員大家好。上期我們討論薄案,今期我亦想從與中國有關的時事開始。中國著名的維權律師陳光誠,本來被軟禁在山東家中,四月底突然逃脫,之後現身在北京美國領事館,一般推測他會要求政治庇護,怎料,事情峰徊路轉,5月2日陳光誠在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陪同下離開美國領事館,進入醫院接受治療,引起國際廣泛的關注與猜疑。5月4日,傳出陳光誠已經獲准離華赴美,似乎一場外交風波已被平息。不知評論員們對這件事有何資料與高見?
楊東川﹕陳光誠事件一夕數變,讓人如同霧裡看花,撲朔迷離。與前不久王立軍/薄西來事件同樣地具有戲劇性的巧合,兩者都把奧巴馬政府拖下水,只是今者愈演愈烈,與時俱進,甚至可能影響日後的美國大選選情,所謂地球村的一舉一動,牽一髮動全身,真是誠哉斯言。嚴格上來說,陳、王薄剛好來自民間和政府的兩個對立團體,但在表面上卻又以美國使領館為導火線演出這場震撼世界的政治肥皂劇﹔無獨有偶的是,兩齣戲當中的「藏鏡人」似乎都是康師傅。此君呼之欲出,號稱酷吏,執掌政法於一身,指點江山,呼風喚雨,似乎已到了攤牌的時期了。至於有關兩次事件的報導,王薄應以國內社論定音說了算﹔而陳案卻大大的依賴境外媒體打前鋒,發揮了輿論監督制衡政府政策的功效。只是陳家一家大小基於人道得以來美,雖能救得一時之急,卻大大的減損陳君留在國內的影響力,實在是一步兩難的政治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應邀出席了美國政府-國會中國事務委員會(CECC)就“陳光誠事件的歷史和最新發展”舉行的聽証會,慷慨發言作証的“對華援助協會”的負責人傅希秋牧師,當場與陳光誠通電話並即席翻譯對話的一幕,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傅牧師及其機構一向標榜為中國受逼迫的信徒吶喊,雖然陳君並非基督徒,但經此一役,希望開啓了他們一家信主的機運,那麼迄今以來陳君所受的委屈就沒有白費了。
馬大維:大陸維權律師陳光誠從山東老家脫逃後,情節好比好萊塢電影「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之後到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求援,美國駐北京大使駱家輝說過程就像「不可能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不過,原本以為任務圓滿達成的美方,卻因為陳光誠想法改變,面臨「裏外不是人」的尷尬處境,差點演成「人沒救到、救人的也陣亡」的雙輸結局。當初,美方在尊重陳光誠想留在大陸的前提下,安排陳家人到安全處所、讓陳光誠就讀大學等規劃,希望達到美、中、陳「三贏」的結局。不料,陳光誠到醫院後,勸他三思的建議不斷出現,加上親友安危未卜,造成他改變想法要去美國。
然而,從另個層面觀察,美中密集磋商,趕在高層對話前達成協議,顯然不想讓議程失焦,盡管事後節外生枝,兩國還是很有默契地在最短時間停損,這顯示兩國有共同的認知,就是不想讓類似「意外」沖擊兩國發展的大方向﹔而這對處於美中台三角關系中的台灣來說,如何在大國游戲中確保自身權益,會是個重要課題。
今年對中美來說都是關鍵的一年,美國總統十一月改選,大陸十八大秋天召開,領導班子換人﹔「陳光誠事件」讓兩國反對派找到施力點,盡管事件看似暫告化解,但內部的矛盾和斗爭恐怕才剛要開始.
我這樣說是有我的道理: 從薄希來事件的延伸,說明中共內部在權力交替的前夕發生內鬥,不能排除兩派之中有可能故意制造另一個事故(特別是國際事故),讓大家轉移目標,也可以令權力及在位的一方同時面對內外的兩件事故,可能發生內部混亂,以及兩面受制的局面。大家別忘了,陳光誠被軟禁在山東老家已經不是一兩天,而是至少有一兩年的時間,在保安人員的嚴密控制下,如何能逃脫嚴密的看管,同時長途跋涉來到首都北京,同時又能順利進入看管深嚴的美國大使館?看來是有些不可思議,耐人尋味!結論是:我看這兩個內鬥和外交問題有可能有關聯,我如此斗膽猜測,雖然目前無法可以証實,但是事實真相不日就可大白,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梁柏恩﹕我想從另一角度對陳光誠事件簡略置評。他是一個手無寸鐵的盲人、亦無鼓吹推翻中共政府之意,只不過在中國憲法之內為那些被強迫墮胎或絕育的婦女爭取合理的法律保障而矣。逼害陳光誠、就算說是出於地方政府某些小官員的無知、亦不免令世人疑問:以這些小官員為代表的平民百姓、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中華民族?中南海的領導人不應為陳光誠而恐懼到要違憲、但是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或暴力、是否背後反映著百姓對如此做法的默默認可?而這種認可是否又代表著普通人對未成形的嬰孩、甚或普遍地對人的性命缺乏惻隱之心?否則、怎會為極小的利潤而去製造害死人的黑心食品?又怎會對在路旁被汽車衝至重傷垂危的人視若無睹?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缺乏「軟實力」、我更加不喜歡外國人(包括美國人)看低中國、甚或欺負中國, 但是中華民族的幽暗面、的確有值得我們自我反省的地方。
楊東川:盲人人權鬥士陳光誠迄今仍在北京朝陽醫院痴痴地等著中國政府發照,投奔自由。在這段等候時期,考驗著當事人及全世界的耐心,不僅陳家的內心備受煎熬,我們這一批旁觀者也坐立不安,感同身受。中國政府對陳家的這一齣《捉放曹》戲碼,讓美國使領館被強迫中獎,扮演了《逃城》的角色。筆者身為基督教牧者,三句不離本行,藉此一隅闡述舊約聖經逃城的故事。這是古猶大民族依照法律設立的逃避復仇者追殺的城池。摩西律法規定:無論以色列人還是寄居的外邦人,凡是無仇恨而誤傷人命的人,都可以逃進逃城,躲避復仇者的追殺,聽候長老審判。逃避逃城的人,若逢大祭司死去,便可以返回原地,仇家不得再行報復,各逃城都要留出供逃跑者逃進去的道路。據《申命記》載,摩西率以色列人取得河東地,在宣布律法之後,提出要在約旦河東、河西各設三座逃城,由利未人管理。摩西在河東地設立的逃城是:流便地的比悉,迦得地的拉末,瑪拿西地的哥蘭。約書亞遵照摩西的遺言在河西地設立的三座城是:拿弗他利地的基低斯,以法蓮地的示劍,猶大地的希伯侖。但在現實生活中,最著名最早也是最長尋找美國政治庇護的案件是匈牙利的樞機主教約瑟.明前提(Jozsef Mindszenty)在史達林時代在布達佩斯的美國大使館一住十五年的紀錄;其次就是最近去世的天文學家方勵之在六四時期躲到美使館十三個月後逃到西方。最近的王立軍滯留二十四小時,如今不知所終。陳光誠則是費時六天,又回到天子腳下的朝陽醫院,繼續耐心等候奇蹟出現。我們為他們一家禱告吧!
林修榮﹕讓我們將注意力從中國轉到歐洲。法國和希臘大選剛結束,兩個主張收緊財政去應付國債危機的政府都要下台,國民轉向社會主義,亦顯示人民不願意勒緊腰帶去解決財赤問題,而要靠大幅度向「富人」徵稅去維持。請各評論員發表看法。
馬大維:讓富人出多一點稅金,讓社會多一些錢來作別的用途,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遮眼法。第一:富人根據稅法調整他們的投資與工作去應付新稅,政府加稅,他們會用稅務專家來對付。根據「拉佛曲線」(Laffer Curve)的經濟理論,政府實際上的稅收可能大量減低。第二:用增稅的方法來調整經濟,常常帶來負面的的經濟效益;加富人的稅,他們就減低消費及減少投資(少做少付),大量減低雇佣人員,失業人數增加,政府增加失業金。福利金等支出。第三﹕就像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一樣,投資減少,失業人數急劇上升,帶來了通貨膨脹,物價上升,原來要打擊富人的附加稅金,現在讓中產階級也升級成為多付稅金的對象。讓富人多付稅金,結果把社會中的私產(注:當資金是私人產業時,一般會成為投資的資金,結果會增加社會的財富;資金轉移到政府,政府把這些財富轉移給他們競選的支持者、團體組織(如工會)和公司企業,去報答他們,甚至亂花在政府對社會經濟沒有利益的項目上。第四:如果以上的情況發生,政府就沒有意圖節約,或消除不必要的官僚機構,政府預算愈來愈大,人民的權利就越來越減少,大政府主義的害處就出現。第五﹕如果情況惡化,大企業設法外遷(加州就發生這種情況),將營業稅、所得稅、員工稅等等都帶走了!第六﹕向富人增稅的最嚴重後果,是造成不同階級之間的仇恨,互相爭取權利而發生利益上的衝突等,國家還有希望嗎?!
前車可鑒:階級鬥爭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納粹主義社會,都曾產生可怕後果;階級鬥爭就是一個階級向另一個階級爭取經濟財富的主控權,過去20-30年歐洲走向所謂「民主社會主義」路線,今天我們看到歐洲的經濟政治沒落,就是這種政策的自然結果。
尹烈﹕我不認為法國和希臘的政要下台,是因為人民寧願向富人抽重稅去避免減少他們的福利,我們或許是用美國的政治眼光去看歐洲。實際上,緊縮政策在歐洲並不行得通,所有實行緊縮政策的國家(包括英國和葡萄牙)都見到經濟收縮。在美國,雖然我們的經濟增長相當緩慢,但比經濟收縮吸引得多。這就是為什麼英國首相金馬倫終於願意在收縮政策以外實行一些刺激經濟的措施。回到我們上面討論的中國事件,假如維真尼亞州眾議員能夠明白中文,而他讀過東川兄和大維兄以上精闢的見解,他便會知道自己的言論暴露了他對中國的無知。
星島日報主編梁建鋒先生於五月四日亦有精彩的分析,他在其中指出了數個重點。第一,王立軍事件剛過,美駐華使領館不可能草率接受另一投奔者。第二,一個被軟禁的盲人能逃入使館,美國在背後的策劃不可缺。第三,王立軍進入成都美使館,奧巴馬都即時收到報告,大使館計劃迎接可能觸發中美大戰的陳光誠,總統豈能不知。第四,這項極度敏感的事件竟然在中、美高層對話前被解決,是絕不能以巧合去解釋的。美國如此把事情化解於無形,招數直是高深莫測。
楊東川﹕受了歐洲經濟蕭條的沖擊,法國大選,水落石出,現任沙克齊黯然下台﹔希臘的兩大政黨,因鷸蚌相爭,使得邊緣政黨新納粹金色黎明漁翁得利﹔德國總理默克爾所領導的聯盟,也搖搖欲墜,發出警鐘﹔荷蘭與羅馬尼亞政府則於四月末垮台。總的算來,歐盟十七國中,有十二國政府在過去兩年,紛紛中箭落馬。語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波反現任的大浪,竟然排山倒海,打到美洲新大陸來了。看來壞年冬一到,誰也不能倖免,前幾天印州的共和黨大老,雄踞政壇三十五年的老將魯格,兵敗讓出兵符﹔另外兩名原本固若金湯的現任大將,也在俄州和賓州馬失前蹄。這一警訊帶給奧巴馬總統當頭棒喝,同時令兩黨期滿京官人人自危。翻閱近代西洋史,大西洋兩岸,系出同源,一榮俱榮,一敗俱敗。1979年,保守主義鐵娘子佘切爾崛起於英倫,翌年,新大陸的雷根風起雲湧,繼之於後﹔1980年代末期兩岸同時有溫和保守派各領風騷﹔接著就是1990年代的中間派布萊爾和克林頓,遙相呼應,各霸一方。如今風水輪流轉,歐債危機,搞得天怨人怒,到底選民憤怒政府銀根緊縮,還是高失業率?所幸美國方面,離風勢尚遠,大火還未燒到頭上,但一葉落而知秋,當事人「顫著等」,不知何時大難臨頭?不過,歐盟動盪倒是給俄羅斯的普金帶來「王者歸來」的契機,不可不察。末了,順便一提陳光誠一家來美一節,已有人為他杞人憂天,擔心他無法適應美國生活,未來日子將困難重重,真是「來與不來間,妾心千萬難」。
梁柏恩﹕我覺得尹兄上面一句「緊縮政策在歐洲並不行得通,所有實行緊縮政策的國家都見到經濟收縮」頗值得回味。其實財政緊縮或寬鬆,不是無限量地任君選擇的,要看國家整体生產力能否承受。窮人借錢還債,借到手之後可暫時「過關」,暫時「刺激了經濟」。但是若仍不開源節流,長期消費高於生產,遲早全世界都再沒人願借給他,而這就正是今曰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一籃子歐盟經濟體搖搖欲墜的病根,它們經濟收縮是累績多年的惡果。大政府社會主義呵護人的惰性,吃大鑊飯,早期可以借助制造階級嫉妒或仇恨來將富人的財富,以重稅或沒收方式重新分配,但日子一長,「富人」人口縮水,「富人」的定義不斷降級,勤奮的中產階級或小商人便成下一番受政府榨取的對象。希臘或法國民眾過慣了四、五十歲以百份之百薪金退休、大學生畢業先環遊世界幾個月再回去「接收」政府保證提供的工作等生活,你叫他們一夜之間勒緊褲頭,當然他們便寧願上街暴動,或更換政府以期延續既往的生活方式。值得警惕的,是歐盟崩潰,資金流向美國,短期內美國反而受惠,以為可以繼續借錢渡日,但我們若容許奧巴馬政權的赤字繼續膨脹,遲早必步歐盟的後塵。
林修榮﹕陳光誠事件和整個歐盟的發展,都值得大家注意。除了法國向左傾之外,希臘亦在同一天大選,結果是新政府難產;希臘相信將是第一個脫離歐羅的國家,這是否會造成歐羅解體?對美國經濟有何影響,這些題目有待我們以後去討論好了。
威州選舉,意義重大
二零一二年七月
林修榮:全國觸目的威斯康辛州罷免州長選舉,由沃爾克(Scott Walker)州長以7%勝出,成功擊退由政府員工工會發起的罷免行動。這次選舉被視為「保守派」與「前進派」(Progressives)的惡鬥,也是十一月總統大選的熱身賽。即使沒有威州選舉的結果,奧巴馬總統的連任機會在近期已經漸趨暗淡,主要是因為經濟與就業情況持續欠佳,如今威州(奧巴馬在08年大選以14%高票勝出)似乎轉向共和黨,對他連任更敲起警鐘,甚至有評論家覺得已經達到要按「恐慌掣」(panic button)的階段。請問各位評論員對威州選舉與總統大選有何看法?
尹烈﹕威斯康辛州要罷免州長沃爾克這事,已醞釀了一年之久,只因威斯康辛有一法例,州長上任一年內不能被罷免,不然,沃爾克可能已身在 “失業” 行列之中。罷免投票之所以發生,完全是因為沃爾克的所作所為引起公憤,竟至成千上萬的人上街遊行示威。昨年二月間沃爾克提出一法案,以平衡財政預算為名,實則對付工會,手段相當陰險。當時處於少數的十四位民主黨參議識破其中陰謀,集體躲藏在伊利諾州,叫參議院不夠法定人數,以至延遲通過法案。十四位民主黨參議員中有一位還是孕婦,後來沃爾克透過其他途徑通過法案,十四位民主黨參議員回歸之日被群眾以接待英雄式的歡迎。其實沃爾克想取締工會,大可明刀明槍提出,我也覺得不能一味迎合工會要求,但如今借題發揮,手段齷齪之至,如此人物,實應罷免!
沃爾克的政績也無可觀之處,失業率一直上升,但此君竟然虛報說私人企業在2011年內增加就業人數23,000之多,據正式報導(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其實不單沒有增加,反而是減少了30,000個工作單位,Department of Workforce Development 更指出今年三月到四月間,私人企業又多了6,200人掉了工作,此君真是厚顏無恥之極。
不單此君不能信任,連他的手下也多有問題,沃爾克的兩名副手已被起訴虧空公款,盜取$60,000幫助退伍軍人的款項,Walker本人亦因恐怕難免被牽涉,所以在競選時期已準備好打官師的經費。但這次競選中最可怕的是背後大財團的勢力,沃爾克因為有Koch 氏兄弟力撐,花了比對手八倍的金錢,再看他三份之二的競選財富源自外州,叫人對美國政局憂慮。
馬大維: 尹烈兄對此次威斯康幸州民主黨派人士發動罷免州長沃爾克一案,是完全偏袒民主黨的一面之詞,事實是這樣的﹕在過去數年,就像其他州一樣,威州的經濟被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帶來財務困境,州債台高築,令州政府、學校、家庭以及普羅大眾在水深火熱之中、共和黨州長沃爾克為了解救威州的經濟危機,去年在議會中獲得大多數議員支持,通過了一個議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大限制工會要求為學校老師以及政府員工大量加薪的要求。 但是工會和民主黨派人士居然動用大量金錢來發動罷免州長,這一個既不利己、更不利大眾的政治行動,主要目的是為今年總統大選鋪下奧巴瑪連任的棋子;估計民主黨在此次罷免中花了至少6千萬美元。
這種行為完全沒有顧及威州的經濟危機,以及人民生活困難的情況。據估計,此次罷免行動是有史以來花費最大。如果工會和民主黨真正為了該州以及全體老百姓的利益,應該把這些錢花在創業、創造工作以及有利百姓的公眾計劃上,可見工會和民主黨人不顧公利、只顧一己私利;這次慘敗,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根據很多政治觀察家的評論,民主黨在此次罷免失敗,非但是該州民主黨派的失敗,同時也可以預測奧巴馬在該州的聲望大受影響。 一位在2008年投票給奧巴馬的選民羅貝塔.卡摩(在法律事務所任秘書)說﹕她以前是選民主黨的,但是此次民主黨不顧大眾的利益,發動如此惡劣的罷免行動,令她大大失望,今後將把她神聖的一票投給共和黨了。
林修榮﹕很快地補充一句,沃爾克州長成功通過的政策,包括﹕限制公務員(不是私人企業)員工集體爭取(collective bargaining)的權力、取消公務員必須加入公會的規章、要求這些公務員負擔部份健康保險和退休計劃的費用、和讓公立學校自由選擇購買員工保險(不必規定必須通過由工會控制的保險公司購買)。
梁柏恩: 選舉前夕,當偏袒民主黨的主流傳媒如ABC、 MSNBC、 CBS 或PBS等紛紛預告「選舉結果將非常接近」時,我們便可猜測沃爾克將會勝出;唯一出乎意料的,乃是出勝比率如此之大!選舉晚上當沃爾克領先10個百份點時,CNN的標題居然是「Walker險勝」,可見民主黨大機器輸的不服。據分析,今次戰果反映很多註冊民主黨的選民改而支持沃爾克,是因他們對威州不停的罷免式選舉惡鬥感到厭煩。以此延伸,再加上美國經濟和失業率實質上都比傳媒報導的差得多,奧巴馬的總統寶座的確是岌岌可危了。
瞭解美國政壇的人都明白,今日美國大部份的工會,已不再是昔日簡單為工友們謀取公平待遇的代言組織,而是由民主黨壟斷的政治殺手工具。工友們被逼加入工會、否則不准工作;所付的工會費,被用作一面倒的政治宣傳,工友們亦無表達異議的餘地。試問反對倡議同性戀的教師,有多少敢在教師工會中大力發言,而不是為保住飯碗而人人自危?更甚者,政府僱員的工會,相對於他們的雇主(即納稅人)根本就是絕對的強者,而非像昔日的個別工人相對於資本家是處於弱勢地位,原因是他們可借助政府的「槍杆子」強迫納稅人交稅,他們佔據的如警察、消防等都是刻不容「停」的服務行業,罷起工來市民根本無還手之力,與私人企業不同。再加之政府基本上有無限的借貸能力,聯邦政府更有開機印鈔票的選擇,要規限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只有靠州長或總統的個人信念和勇氣,而沃爾克正是有表現出如此罕見勇氣的一位州長。
尹烈﹕我同意柏恩所說工會是民主黨的一大勢力,也是勞工階層對抗大財團和億萬富豪的唯一方法。如今沃爾克成功地拆毀工會的根基,勞工階層將無法再與財團和富豪如Koch氏兄弟對抗,共和黨將大佔優勢,以後又有誰為低下階層說話呢?我每想到這點便十分難過,但想到這次罷免選舉對總統大選的影響卻又有點奇怪,雖然沃爾克勝出,但exit poll 顯示52%的人會投奧巴馬一票,而只有44%的人會投羅姆尼,到底威斯康辛州的選民心中如何打算呢?
梁柏恩﹕尹兄問題的預設基本上錯了,即 1)在以服務業為主的今日社會,勞工階層與企業之間極少存在對抗狀態,而是要尋求雙嬴合作。煽動階級仇恨,只是民主黨的鬥爭手段;2)民主黨核心份子中的大財團和億萬富豪多的是,工會頭目中亦不乏身纏萬貫者,「民主黨代表低下階層」只是幻象;3) 沃爾克並無針對工商界的工會,而只是限制政府員工工會,根本沒有拆毀工會的根基。每逢想到勤勞工作的中下階層和工會被民主黨利用,才是最令我難過的。
楊東川:威州爭議,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來有自焉﹔但是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6月5日一役,乾坤已定,使得菜鳥州長,一夕成名,餘波盪漾,更是敲山震虎,直接影響十一月大選選情。雖然羅姆尼曾經肯定年輕的沃克為英雄,但有人為羅氏惋惜,未把握這次公投的機會為沃爾克站台,像其他鄰州群賢畢集一樣。這場公民投票,是支持改革的保守派,和工會勢力的對決,雙方都有雄厚的政治實力,為著進行這場割喉戰,傾巢而出,勢不兩立,使得投票率達到最高峰。作為加州工會一員,我不願見到州政府與工會的殊死鬥白熱化,如同威州政府一年多以來,議事癱瘓,州府關門,造成兩派勢力的內耗,頗有玉石俱焚之厄。工會成員指控沃爾克造成州民的重大分裂,“有些家庭兄弟姊妹間根本不說話“。抑有進者,有一婦人因其前夫攔阻其前往投票給民主黨對手,而開車將他撞傷。這種因選舉而對立激化的現象,以前在美國並不多見,不免讓人憂心忡忡,此風不可長。主耶穌說:”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馬太福音12:25)。這場政治冰雹,不會因本次選舉落幕而融化,工會權力之爭也將持續且每下愈況。
馬大維﹕讓我分析此次威州罷免選舉結果對總統大選的影響和預測。
第一,08年奧巴馬在威州獲得大部分青年人的選票,當時青年人選民(30歲以下)是選民的20%;此次選舉青年人只是12.6%。奧巴馬在08年獲青年人60%以上的選票,這一次青年人60%以上選票投給共和黨籍的沃爾克州長。
第二﹕08年奧巴馬在威州獲得54%白人的選票,此次民主黨的巴瑞(沃爾克州長的挑戰者)只獲得白人票45%。
許多民主黨的競選顧問都同聲說,奧巴馬如無法扭轉以上兩個事實,他的連任恐怕有問題,因為美國中部各州(工業區)中以威州是馬首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州份就是俄亥俄(Ohio)州。此次的罷免選舉如果是總統選舉,奧巴馬可能獲得7%優勢,但08總統大選他獲得14-15%的大比數優勢,可見民主黨+奧巴馬+巴瑞市長的優勢已經比08年減少了一半以上,情況對民主黨及奧巴馬大不妙!事後白宮發言人也承認,10年巴瑞市長挑戰沃爾克州長,後者只贏了5%,這次卻贏7%(53%對46%)。
従此次選舉來分析,今年總統大選美國中部工業地帶是寸土必爭之地,此次選舉的結果可能對民主黨和奧巴馬連任響起了警鐘!
任紹富:讓我也來分析威州州長事件對奧巴馬的影響。奧巴馬一直不願親前往威州支持Scott Walker的對手有很多原因,但歸根到底都是因為他不願這場競選會影響他十一月總統選舉的機會,他知道就算他出現,也不會改變Scott Walker對手的弱勢,倒不如讓時間把這競選結果涑淡,日後重振旗鼓,況且民調指他在康州的支持度仍然不錯。威州是個重要的戰場,相信兩黨一定會在此集中火力。話轉回來,十一月總統選舉主要的關鍵還是在經濟與失業率上的問題,美國的失業率表面是8.2%,但其實有很多失業者是放棄尋找工作,加上很多找不到全職而轉做兼職的人,真正的失業率其實是14.8%,奧巴馬這三年多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包括大幅增加政府開支、短期稅減、加強對私人企業監管等,都沒有對失業情況有任何的改善,就算很多有幸工作的,他們過去十二個月的人工平均祗增加1.7%,比四月份消費者價格的2.4%增幅還低,看來美國的工人及投資者將會繼續受苦,奧巴馬餘下幾個月相信很難可以改變甚麼。
馬大維﹕威州最近的罷免州長一案,華盛頓時報稱它為「民主制度的實驗室」;起初沃爾克州長面對的是一堆混亂,和看到的不同的棋子、不同旗號隊伍的對壘,大量的錢財從各處湧進威州,共和黨大兵團聚集了不少人才,把這次「罷免選戰」作為總統大選熱身賽。共和黨智囊團看到人們對此次工會發動的罷免感到不安,對工會的粗魯手段感到不齒,同時更感到工會的不情要求,沒有正確看到大部分人民的需要和感受。沒有開戰,工會(包括民主黨)已經輸了先聲。
維珍妮亞州共和黨州長麥當奴綜合地解說,威州本來就是全國大選前的一個小宇宙,此次罷免戰中所辯論的主題,如﹕經濟、就業率、工資、預算平衡、債務等,都是將來在奧巴馬和羅姆尼所辯論的同一主題;但是在選後民意調查中展示,17%的選民雖然在此次罷免選舉中支持共和黨州長,但卻表示他們還是會投奧巴馬一票。但羅姆尼的資深顧問吉利斯派重點地指出,共和黨一向指出政府的大小和角色,非但在地方上是重要主題,在未來的全國大選中更能幫助共和黨得票。威州的勝利,對未來的全國大選是「先聲奪人」的預兆,他又說,雖然奧巴馬自己沒來,但是他的總統競選團隊、黨團、和他的工會支持者,都在此次預戰中被打得潰不成軍!他總結說,此次威州的選戰就是未來中部工業地帶大選的預戰。
吉利斯派所說的並不言過其實,事實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組織了超過40個辦公廳,從奧巴馬競選總部出動了超過一百位受薪工作人員,加上工會大軍和地方上的志願工作人員,可說是傾盡全力,想不到還是遭遇滑鐵盧!看來奧巴馬連任的前景可能不太樂觀。
黃艾文: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在威州勝出的上一次遠在1984年,之後至今二十八年來一直是民主黨的天下,但州長一席卻並非民主黨的專利,兩黨出任州長的機遇相當,可見威州選民在州長和總統的意屬有不一樣的原則。在選擇州長候選人時可能祇著重競選者的本州政綱而不大拘泥於政黨背景,但在國家導向的考慮卻大都以民主黨為大前題而造成過去連續七屆都讓民主黨取得大比數選票。
民主黨欲罷免威州的共和黨州長不遂,好些民主黨人士這次投票支持共和黨的沃爾克留任並不一定表示變節,可能祇是覺得這次罷免行動純粹是黨爭手段,在經濟不景時大量秏費公帑,誠如馬大維兄所說,並非以顧及民生為出發點,所以不予同情,更不願助長歪風而投反票。對於總統大選,傳統性對民主黨的傾向仍然是威州的民心響往。奧巴馬目前在威州的民調指數受民主黨及工會的罷免行動失敗影響而稍挫,但比起羅姆尼仍略佔優勢,因此威州的罷免票果不能作為大選的全民意向縮影。
對於罷免落敗,白宮當然採取低調姿態,而奧巴馬亦在日前一次加州籌款會上表示他辦公室內有一待辨事項列表 (to-do list),經常參照,自覺施政沒甚遺漏。六月八日更發表聲明: “the private sector is doing fine,” 認為美國私營群體(即指中產家庭)情況良好。羅姆尼便以此為攻擊策略,聲稱奧巴馬與社會民生脫節,無視二千三百萬人失業、人均收入下降、經濟毫無起色等嚴重問題,而他的待辨事項列表漏了重整經濟、減少財赤、挽救 Medicare和社會褔利,及振興小商業。更指總統為了施行他認為可以讓他名留青史的奧巴馬健保計劃而不惜故意拖延經濟復蘇,羅姆尼更藉此強調他的競選口號:創造就業崗位。這邊廂奧巴馬陣營亦不甘示弱,力指羅姆尼從未有落力增加工作機會,在他當州長的四年內,增加就業率的成效在全國排行四十七。雙方都指責對方無能力挽狂瀾,難道大選祇是兩害取其輕?
楊東川:浴火重生的沃爾克州長在滿城風雨中全身而退,而且擊敗了來敵,回復舊山河,在美國近代政治史中可算為異數。它對今年大選的態勢,已經造成一定的沖擊。奧巴馬身為現任總統而且正處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經濟蕭條風暴中,如何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不妨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向沃爾克取經。論者以為在沃克勝出的諸多因素中,孔方兄還是排第一。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萬事莫如金錢急,有錢好辦事,沒錢就沒票。老外也說:“No finance, no romance.”沃爾克籌款在三千萬以上,壓過對手的三百九十萬,相差十倍之多。再加上外州資源滾滾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勝也難。報載今年三月初奧巴馬總統募款金額,遙遙領先他的共和黨對手任何一位;到了五月,羅姆尼斬斷葛藤,一馬當先,已募到七千七百萬元,勝過奧巴馬的六千萬元。如果以財富論英雄,羅姆尼當仁不讓,有目共睹,已穩操勝券。不過話又說回來,選總統並非選首富,否則歷任美國總統就非富比士金榜題名者莫屬。許多保守派的選民在選擇一個贊成同性戀和摩門教背景的總統候選人之間,已經打定主意,兩害相權取其輕,大家十一月初見真章吧!
剛剛說完了募款的重要性,今天華爾街日報引消息人士報導曾經資助金瑞奇的超級金主,賭城大王艾道森不計前嫌反過來挺羅姆尼,一擲千萬,給支持羅姆尼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這樣一來,使得荷包原本麥克麥克的羅氏,更是福杯滿溢,如虎添翼,奧巴馬的競選連任路蒙上一層陰影。
梁柏恩:六月份以來對奧巴馬的壞消息可謂連綿不斷,除了威州罷免州長的鬧劇悲慘收場外,失業率不降反升,國民收入與財富在2010年比起2007年大幅下滑(分別為8%和39%)、已跌至1992年的水平。歐洲(特別是西班牙)經濟搖搖欲墜、再次殃及美國的機率愈來愈高,以至聯儲放出如有必要、再度採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的風聲。甚至外交煩惱亦紏纏不清,在「民主化」後的埃及最後以基要派的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勝出,對美國是禍多福少。可能有鑒于此,奧巴馬陣營對潰敗的恐慌己瀕臨警界線,以致不惜大力拉隴同性戀、雙性戀、變性戀等極端份子,又搞出赤裸裸政治企圖的局部特赦非法移民子弟等手段。這是否已經達到圖窮匕現前的最後一步?
林修榮﹕威州選舉的結果,對十一月總統大選有極強的前導性,因它顯示了大部份美國選民對兩個不同的治國方式的選擇。威州的工會代表了一個大政府、高福利、和傾向社會主義的治國方式,而沃爾克州長則代表了比較保守、小政府、自由經濟、低稅率的資本主義治國方式。這兩個治國方式對如何令美國走出低經濟增長與高失業的困境,也有截然不同的方案。前者認為政府有能力和責任去動用公款去刺激經濟,而奧巴馬過去刺激經濟的做法不夠徹底,故效力不高。這一派以相當左傾的諾貝爾獎得主Paul Krugman先生為首。後者認為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去刺激經濟,應該讓經濟自由發展,政府應該盡量減低赤字和借貸,也不應該推行「全民健保」之類既不有效又侵犯人民自由的政策。這兩派選民大約各佔45%,其餘10%是中間或獨立派,決定大選的關鍵。目前似乎獨立派對奧巴馬總統的施政不太熱衷。好了,今次時事論壇又要告一段落,下月再見。
健保過關,大選再鬥
二零一二年八月
林修榮:八月份的「時事論壇」焦點當然是最高法庭對「全民健保」的歷史性判決﹕健保不違憲,但「個人強制納保」條例 (individual mandate)不能根據「商業法」,而是要當作徵稅;此外,聯邦政府不能強迫州政府擴大Medicaid,去容納所有現今沒有健保的人士。這個判決表面是讓奧巴馬總統和「全民健保」贏得勝仗,亦令反對「全民健保」的保守派對首席大法官羅伯茲極其失望,但該判決內裏是否另有乾坤?對十一月總統大選有何影響?請各位評論員發表高見。
馬大維: 美國最高法院對奧巴馬「全民健保」此案的判決,令很多人大掉眼鏡,原因是法官們的投票(共9票)本來是4對4,羅伯茲本是共和黨布殊總統委任的大法官,他的政治觀點應該傾向於保守派,但是出人意料地他的一票居然讓奧巴馬「全民健保」以一票之差勝出。「全民健保」中最有爭議性一點,就是:如果任何人不參加「全民健保」就必須罰款;這一條款讓全國嘩然,特別是共和黨/茶黨等反對派群起而攻之,在民主社會的理念中,政府絕不可以強迫人民購買一種商品,更不能因不購買就要罰款,這是違反憲法。但是問題出在最高法院對罰款從新定義,法官們認為不參加「全民健保」不是罰款,而是付稅金。 這一個新名詞引起了各方的爭議,連白宮都急忙澄清說這不是"稅",而是罰款。為什麼?主要原因是奧巴馬在競選時向老百姓保証,如果他當選絕不會加稅,法官們如此一說,豈不是讓奧巴馬對選民食言說謊!?這才讓奧巴馬著急,連忙澄清,但大法官已經這樣判了,也無法收回成命。這就是各方都在對這個問題做各種各樣的猜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這個結果在表面上奧巴馬贏了,但在"稅"這個問題上是否會令奧巴馬在今年大選時失去了很多選票?這就嚴重了!
另一個問題是﹕奧巴馬在表面勝利了,但他的暫時的勝利卻讓共和黨及茶黨等反對派更團結一致,也更會聚集一切的力量在大選方面鼓起必須擊敗奧巴馬的決心。
從以上來看,大法官羅伯茲對"罰款"的否定,而把它說成是"繳稅",對奧巴馬連任是有一定的損害,因為奧巴馬無法自圓其說。如果我們的猜測是對的話,奧巴馬的勝利也可能令他失去連任的機會。
楊東川:最高法院的「全民健保法案」因為保守派的首席大法官羅伯茲陣前倒戈,以一票之差,低空掠過,讓許多人跌破眼鏡。不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民主黨的險勝,引發了共和黨的危機意識,促成了保守派同仇敵愾的大團結,調轉矛頭,指向經濟議題的辯論。正如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金斗(Bobby Jindal)所言,此役之後,政府可以予取予求,強迫人民吃豆腐或開雪福萊,藉此增加一連串的稅收,人民不得說個不字。即使羅伯茲語重心長地說明此舉意謂是向人民課稅,但白宮幕僚長路易斯隨即聲明這是罰款,而非稅收,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不保險就受罰」這一節最不得人心,在十一月大選前,勢必淪為絮絮不休的口水戰。到底「全民健保法案」的骨子裡是稅收,還是罰款,是非自有公斷。在此想到美國前總統雷根最喜歡說的名言:「如果它看起來像隻鴨子,走起路來也像隻鴨子,叫起來又像隻鴨子,它可能就是一隻鴨子」。個中三昧,昭然若揭,答案是毋庸置疑了。看來奧巴馬總統這一招是贏了戰役 (battle) ,但怕會輸了戰爭 (war),後果不堪設想。羅姆尼已經放話,只要他當選了,就要以行政命令廢止此一法案。一切的一切,只有等到十一月,才能畢其功於一役了。
馬大維﹕奧巴馬的「全民健保」中的最關鍵一點,就是不買政府的醫療保險就要「罰款」,這一個條款已經被最高法院定位為「非罰款」,,而是「稅金」,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過關。誰知道,這樣一來就把奧巴馬給「將」住了。過去數年奧巴馬在大力推動他「青史留名」的「全民健保」法案,一直大力否認「罰款」是「稅金」,最矚目的是當ABC政治節目主持人史特法奴坡羅氏(1992年克林頓競選時的新聞媒介主任;克林頓當選後是總統的"政策策略資深顧問")在09年9月20日,用「全民健保」為題訪問奧巴馬時,就指出健保中的罰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變相的「稅」。當時奧巴馬馬上強力反駁說﹕「不,這不是稅,是罰款,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獲得健康保險,這絕對不是賦稅,我非常反對你這樣的說法!」奧巴馬這樣衝動的反應,在心理學上是「人家已經看到你內心深處,你必須用全力去反駁」的心理狀態,否則他在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就是一種騙局、謊言!因此在電視銀屏上當時就可以看到奧巴馬的緊張臉色。另外一位本來就支持奧巴馬「全民健保」法案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JACK M.,也用譴責的口氣說﹕「奧巴馬總統在這一個問題上,對美國人民沒有說實話;這一個議案本來就是要老百姓付稅!」(來源: http://www..commentarymagazaine.com/topic/congressional-budget-office).
黃艾文:不購買強制建保而被檢控的付款是稅項或罰款的問題,看來會成為大選的主要話題,亦會為奧巴馬帶來極大困擾,因為無論是稅項或罰款都備受攻擊。是稅金的話,很明顯的便是出爾反爾,等如向大眾承認當初不加稅的口號是謊言,是再選的致命傷。是罰款的話也會引起公憤。試與汽車保險比較,不買駕駛保險(Liability)是違法,因為要保障無辜受害者;駕駛者和路人都可能成交通事故的無辜受害者,所以這法例不會有人覺得不公,也自然無人反對,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大前題下不購買駕駛保險而被罰款也理所當然。而汽車保險中的自身財物保障(Comprehensive) 則屬自決項目,因為自己汽車在事故中受損是否需要賠償不影響別人,但卻涉及保費增減,此乃個人選擇,政府無權強逼駕駛者為自己汽車買保險。如此類推,原則上政府亦無權強逼民眾為自身購買保險。強制建保的背後動力是醫療制度的虧損,傷病者受治療後無法繳付費用便成為政府的爛賬,在赤字壓力下便要藉著健保轉嫁醫療費用的承擔到保險制度來減少政府醫療虧損及財赤。相對於美國,在中國大陸若沒有保險或現金,管你在醫院門口噴血也不受理,醫院絕不做虧本生意(暫且不論這做法的對與錯),所以沒有美國醫療制度的嚴重虧損情況,政府自然也無需制定強制性健保。美國的醫療制度和中國的醫療態度大相逕庭其中當然涉及人道問題及美國醫療界的一貫作風,這也是美國醫療制度虧損的主因(醫療官司的巨額賠償引致醫療界的高昂保費,間接提升醫療成本則 不屬這裡討論範圍)。若用誇張一點的比喻,這好比一家餐館在生意好的時候偶爾客人無錢付賬也不介意送免費餐,反正仍有利潤,又可做善事,一旦生意下滑,負擔不起免費餐,便不管你進來吃飯與否,全城人都要預付餐費來幫助平衡收支,這樣又如何不惹來大眾議論紛紜呢?或許在人道政策和經營制度之間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會是更受大眾接受的方向,無論如何,這倒是考驗奧巴馬智慧的一個大難題。
尹烈﹕其實這個所謂兩難的難題,可能只出在我們這些評論員心中,甚至奧巴馬陣營中也多此一慮,因為一般選民對總統的印象是好是壞早有定數,不會為“稅”或“罰款”兩辭而改投,反而大維兄所言及最高法院的判決使共和黨更為團結更為有理,但想要撤回全民健保計劃而去選羅姆尼的話,卻可能叫諸君失望了。要知Obamacare的最大支持者並非別人,正是共和黨總統侯選人羅姆尼先生,他只是有口難言罷了。羅姆尼在麻省當州長之時,最大政績其實是醫療改革,到今日為止,他的 Romneycare 仍然造福不少麻省居民,但他一直不敢提,是因為Obamacare正是向麻省取經,Obamacare的設計師亦正是Romneycare當日的設計師,麻省理工 (MIT) 的Jonathan Gruber是也。什麼 “在州內可行但不適用於全國” 之說,只不過是為了贏得初選的場面話,根本無人會信,羅姆尼對Obamacare實在從骨子裡喜歡出來,若真做了總統,也許會做點動作,但又怎會撤回一個向他所學的醫改呢?記得當日羅姆尼曾說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被救他也應佔功(不知各位對此又有何意見),其實Obamacare之成功,羅姆尼功不可抹才對!
梁柏恩: 艾文兄的解讀客觀精準,恰到好處。其實奧巴馬若真心想為人民造福,叫所有想有健保的人都能買到健保,只需進一步開放跨州界的保險市場,再而著力於打擊不合理的醫療訴訟案(訴訟律師們乃民主黨的一大支持群體),以降低醫療服務的成本便可。(真正買不起健保的窮人已有Medicaid為其提供幫助,當然效率如何則另作別論。) 相對既健康卻又不願花錢去買保險的人,等於自願冒險,而自願冒險正是民主國家人民的一個最基本的權利。不容許自願冒險,下一步就等於政府可任意扼殺任何一種它不喜悅的學術、藝術、或商業上的創新了。
既是如此,那為啥奧巴馬政權堅持要篡奪代表全國經濟1/6的保健服務業之操控權?更耐人尋味者,試問歷史上有那一個行業在被國有化或轉為國營後,是變得更有效率的?是服務質素提高了的?是不需要日後納稅人輸血挽救的?前車可鑑也!所以我認為奧巴馬政策的動機非出於其憐憫心腸,亦非出於改善服務之目標,更非出於經濟原則之考慮,而是出於徹頭徹尾的政治動機,大政府主義的抬頭。
尹烈﹕柏恩兄提到醫療訴訟,實是可圈可點,這的確是目前醫療服務中的一大問題,很多的 “defensive medicine” 都因此而來,提供了的服務並非為病人著想,而是醫務人員恐防被告處理不善。但解決方法相信亦非只須 “打擊不合理的醫療訴訟案” 那麼簡單,否則為何歷年來無人去做?試想僅要在法律上解釋何謂 “不合理” 已經幾乎不可能,而且在其他西方國家訴訟,輸了的一方要付堂費,但美國卻不同,其基本精神是讓人人都有提出控訴的權利,而無須受制於錢財的多少。當然,我們知道結果是制度被濫用,而律師提供的法律援助亦成了商品服務,所以,要“打擊不合理的醫療訴訟案”便是去搖動美國整個施法精神,其難行之處,超過了要嬴得總統競選。但難歸難,問題總須要被點出,而在目前可作的又有何事?無須看的太遠,麻省的Romneycare就做得很好。麻省的居民不買保險,一樣要付罰款(Individual Mandate),羅姆尼和他的發言人都反對法院稱之為 “稅”,立場與奧巴馬總統一樣。難得兩黨的侯選人意見一致,他們的場面話也就不要介意了。
楊東川:拜讀艾文兄的大文,精闢翔實,與我心有戚戚焉,尤其所舉例子,一針見血,讓人一目瞭然,無以復加。此番「全民健保法案」因為羅伯茲的一票定江山,本期時代雜誌 (7/16),已將他列為封面人物,並以第30-45頁的巨大篇幅,專文分析報導此一法案的來龍去脈,以及羅氏本人的皮裡陽秋。即使奧巴馬大言不慚地強調這是全民的勝利,不管政治立場如何;但羅伯茲斬釘截鐵地聲明:「我們的工作不在保衛人們的政治選擇結果」(It is not our job to protect the people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political choices)。換言之,法規法,政歸政,大法官就法言法,一錘定調,政治的後果自負。羅氏此一拍板,不亞於三千年前的所羅門王的片言折獄,把嬰兒切成兩半—讓全民健保案呱呱墜地,或者胎死腹中。他讓一半的自由派的同僚如願以償,喜見政府領軍改革健保;同時也讓另一半的保守派自己人確定國會不能隨意綁架政府。鹿死誰手,在選舉年還是操在選民的手中。一旦奧巴馬連任,當然一切順乎天,應乎人,全民健保也就水到渠成了;反之,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一切還得從頭來過。
任紹富:我從網上查看,的確羅姆尼的RomneyCare 和奧巴馬的ObamaCare 很相象,祇在程度上有少許差異,看來羅姆尼要上任後廢除ObamaCare 的說法是會有困難的,因為他不可以自圓其說,隨時被奧巴馬的一方推倒。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國的醫療制度需要改善,例如健保需接納有pre-existing condition 的顧客、鼓勵人作定時的身體檢查,及家庭健保包括26歲以下的子女等,這三項都包括在ObamaCare之內,兩黨都沒有怎樣的分歧,祗不過在如何支付全民健保分面,兩黨則有十分清楚的不同觀點,奧巴馬從一個極左的方位,當然堅持需要政府主持大局,窮人不需要付費,有錢而不買健保的便要罰款(或如Judge Roberts 所理解的「罰稅」),中及大型公司需要替員工購買健保,否則便要罰款,而共和黨固然不支持這種大政府的做法,健保與否應該是人民的選擇,政府不可干預,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減稅或開源的方法,鼓勵民眾及公司購買健保,否則政府便會無法支付龐大的健保經費。很可惜羅姆尼在麻省所實施的RomneyCare與共和黨的原則背道而馳,看來這次最高法院的決定,對羅姆尼沒有多大的幫助,總不如還是落實花時間在經濟及失業方面下工夫,才有機會與奧巴馬交手。
馬大維: 我在網上讀到一篇由一位著名醫生馬克.希格爾 (紐約大學藍宮醫療中心主任)對全民健保"實施後的一些實際問題的看法。首先,他對判決非常失望。希格爾醫生說﹕「我並非為我們醫護人員擔憂,在新制度下我們的填寫表格和文字工作會大大增加,但我們可以生存下去,可是我們的病人怎麼辦呢?! 我們擔憂美國的醫護水平會大大降低,醫生們會花大量時間在填寫表格、申請批准等工作,不得不降低對病人用心護理的時間。當一個新的有效新藥產生,可是「全民健保」不保,怎麼辦?病人不能選擇醫療人員,醫生要面對病人不斷的牢騷和責備–為何保費不斷上漲,醫療水平和醫生看護時間越來越少等。更低的收費,更多的官僚手續,醫療人員和病人之間實際看護的時間大量減少,整個醫護水平會大大降低。最近杰克森醫務中心的調查反映,大部分醫生都認為「全民健保」必然大大降低美國的醫學水平.
「全民健保」中一些所謂特點和改進(如﹕前科(老毛病)沒問題,預防醫學和治療也不需另外付錢.),聽起來不錯,但這些超支的費用誰來付?
黃艾文:東川兄點出了羅伯茲維護法、政獨立的客觀立場,他本人對這法案可能也有個人觀點,但作出的裁決乃基於他的責任祇是詮釋全民建保的強制性是否遺反憲法,而非考慮建保的成效和政治意義。他的法制角度不論是否正確,能不受政治立場影響法理上的決策便是忠於其位,值得尊敬。誠如柏恩兄所言,政府的經營效率往往不及私營機構。正如私營FedEx聯邦速遞在八十年代率先提供全國Over Night翌日速遞服務,但這之前美國郵政局卻曾表示礙於運作難度和成本,不可能做到翌日送達郵件。及後郵局雖然也追隨市場需要提供Express Mail 服務,但翌日送達效率祇有65%,微佔6%市場;而FedEx準時遞送卻高達97%,難怪穩佔50%市場。政府郵局不需付稅及車隊牌照費卻仍有虧損,所以由聯邦政府管理建保實在令人擔心。
其實全民建保祇是治標不治本。現今的醫療制度好像一個滿是漏洞的儲水池,正常用量加上大量流失,不斷造成存量不足,亦形成補添儲水的壓力,祇懂強制全民都參與供水來填滿儲水池,卻不堵塞漏洞任由池水繼續流失,終會造成全民勞累不支。醫療制度的漏洞除了如尹烈兄提到的Defensive Medicine很多時候並非必要之外,據JAMA統計有三份之一費用昂貴的外科手術都屬全無需要,例如筆者有年長婦女朋友被遊說作子宮切除手術,理由祇是為了減少子宮癌機會,反正不會再生育,費用亦由政府負擔;手術醫生祇望進賬而無視長者大手術的高危率。筆者亦有認識長者被安排到一些類似診所的設施作睡眠質量測試,每天睡幾小時可賺取些少報酬,但這類巧立名目卻無甚實效的研究可能向政府支取數百萬研究費。一些病人的各種醫療檢驗(如肌肉痛便做過千元磁力共振)是否必要也難以衡量。另外很多醫生收受藥廠佣金長期多開貴價特效藥也做成大額浪費及病人健康受損。據調查藥廠支付回佣,光是加州便有三千醫生受惠,全國有400醫生獲回佣達十至三十萬一年。美國六大藥廠回佣金額由2009至今超過三億美元,這些藥廠不會做賠本生意,也就是說受惠的醫生為各藥廠開出更高額的藥單,大部份由政府承擔(明年開始藥廠將要公開回佣資料)。除了間中有醫療機構因過度假造病人資料向政府行騙被偵破之外,個別業者低調作假也無人監管。還有加州人口祇有法國一半多些,卻有近四倍的律師,為了生存便產生很多無理及高賠額的官司,上述例子都令政府和醫療保險界支付大量金額,簡接抬高健保費用。政府不逐步堵塞這些巨額漏洞,縱使實施全民健保也許仍不足彌補缺失。
梁柏恩: 如艾文兄所列浪費或濫用政府補助的例子,除了盲目崇拜大政府之人仕以外,都會承認是多不勝數。在此本人也願冒天下之大不諱,指出濫用的情況在新移民(包括亞裔)中亦屢見不鮮,例如家境豐厚的人持白咭看病,誇大或假報工傷「享長糧」,甚至串同醫生藥房大買昂貴的抗生素寄回東南亞等。總之,世上凡有免費的午餐,是沒有不被濫用的。我們自己又如何?
馬大維﹕自從高院通過「全民健保」,自由黨派人士心裏都想想﹕如何不提「全民健保」(特別談到是「罰款」還是「稅金」這個問題)。Fox News 評論員迪克.莫利斯(Dick Morris)預測,今秋更多的民主黨地方級及聯邦級民選官員將如秋風掃落葉一般被掃除出政治舞台。
另一方面,奧巴馬必然大肆攻擊羅姆尼的麻省「全省健保」,以下幾點 說明奧巴馬的「全民健保」與麻省的健保大不一樣:
1.當羅姆尼在麻省提議「全省健保」時,羅姆尼已經將麻省的經濟搞好,平衡預算,全州經濟穩定。
2.「全省健保」沒有罰款,也沒有加稅!
3.「全省健保」在全省的支持率在成年人中達到68.5%。
4.「全省健保」在議會受兩黨大比數的支持,特別利益團體(special interest group) 幾乎沒有一個反對的。
黃艾文:台灣在十多年前已經通過類似的全民健保,結果健保費用至今祇有不斷上調,但還一直處於虧蝕狀態,現今終於開始面對現實,承認要從堵截流失著手減少開支。去年權威電視節目20/20有一探討各國醫療制度的專題節目,最後結論是相對全世界的經濟大國(包括美、加),台灣的醫療保險提供市民最佳保額和醫療質素的平衡。要是台灣也存在健保問題,那麼美國的一旦通過全民健保,是否就能「幸運」地平步青雲呢?
楊東川:本期主題在討論「全民健保法案」通過對十一月大選的影響,如今發揚光大,話題一轉,著墨在討論全民健保的利弊,並提到媒體曾有向台灣取經的建議。本人來自台灣,經常注意故鄉的動向。台灣的全民健保,不僅惠及全民,也讓許多海外游子趨之若鶩,即使去國多年,仍想回去分一杯羹,結果僧多粥少,健保費用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今天的電視節目甚至比照希臘的破落慘狀,引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的報告,謂再過14年台灣的國債將超越希臘,希臘的現狀即未來的台灣,令人不寒而慄。至於健保的品質,醫生護理人員的短缺,超時過量的工作,致使醫療人員有過勞昏倒的,有改行從事流行醫學如整容外科的,已經見怪不怪了。可見物極必反,台灣的全民健保所衍生的負面現象,有目共睹,絕非危言聳聽,前車之鑑,來者可師,美國若要通過全民健保,就要提出一套防範未然的配套辦法,否則開弓沒有回頭箭,到時後悔恐怕來不及了!
槍枝應否禁?雷恩能助選?
二零一二年九月
林修榮:各位論壇評論員大家好。近來好像集體凶殺事件特別多,7月20日清晨,科拉羅多州一位24歲大學生James Holmes,在電影院放影「蝙蝠俠」時在台上亂槍射殺12人,另58人受傷,是美國人數傷亡最高的凶殺案。不到一個月,威斯康新州一家印度錫克廟(Sikh Temple)遭受槍擊,造成6人死亡,槍手Wade Page當場被警員擊斃。這兩件事再次勾起「是否應該禁槍」這個議題,為今年總統大選帶來經濟以外的另一個重要議題。不知大家對這些槍擊事件和禁槍有何看法?
楊東川:最近美國在戲院甚至宗教殿堂,槍聲又起,再次繃緊了美國社會的神經,尤其是在大選年,自然又成了辯論的話題。按美國憲法中權利法案針對槍支的條款以及相關利益團體的存在,是美國社會禁槍困難的根源,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根源背後,其實是美國社會對槍支的觀念。美國憲法200年前允許民眾佩槍,是擔心開國不久的美國再次走向專制獨裁,何況民主社會混沌未開,龍蛇雜處,因此讓民間藏槍,可隨時自衛,或執干戈以衛社稷,保護人權。但事實上,美國社會運作了200多年的民主制度、三權分立、新聞自由,政治團體之間的協商和妥協等等,已經讓美國社會產生制衡(check and balance), 不會再走向獨裁專政的極端現象。靠民間藏槍保護民主的時代早已經過時了,但美國民眾的藏槍觀念卻未能與時俱進而仍各佔山頭,堅持一己的信念,包括一些保守派的意見團體。禁槍與否,歷來總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自古已然,於今為烈;一旦兇殺案件再啟,自然就變成火上加油,沸沸揚揚了。看來解鈴還須繫鈴人,一切還得由改革人心做起。
馬大維﹕東川兄的見解有一定的道理,但美國民主的主要理念以及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明確說明人民有權持槍自衛,這是包括在美國憲法中的"人權法案"(Bill of Rights)中的一部分,在1791年12月15號被國會通過。217年之後,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兩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此法案重申人民有權持有保護自己生命財產的槍枝(見哥倫比亞特區與何勒(Heller)訴訟案[554 U.S. 570 (2008)])。近代對槍枝的紛爭不是針對槍枝,而是理念上的對立和辯論;左派人士說槍枝是用來殺人的,因此必須禁止。的確,槍是危險的物品,當時大家沒有想到,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危險的,例如﹕刀子、鐮刀。錘子、汽車、甚至飛機(恐怖分子在911用的武器),甚至一根繩子都可以是危險物品,視乎你如何使用和目的是什麼。應該禁止的不是物品,這個社會的教育和社會的穩定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目前有關槍枝的爭論,完全是美國國內自由派系(提倡禁止槍枝)用來對付傳統派系(提倡持有槍枝是人民受憲法保護和不可剝奪的權利)的一種攻擊手段。
禁止公開買賣槍枝真的能帶來更好的社會治安嗎?請看以下的數據﹕全美國有8千六百萬人共擁有兩億支槍枝,其中六千萬枝手槍,但只有三萬宗死亡案件是槍殺,包括﹕謀殺、意外和自殺,只是所有槍枝總和的0.15%而已。著名社會學家約翰羅德二世對全美各縣的犯罪率做了一個詳盡的統計,發覺華盛頓特區在1976年已經禁止持有槍枝,到了1991年那裏的凶殺案件高升三倍。2003年十月「美國疾病控制及防止中心」做了一個全面的調查,結論是﹕槍枝控制法與減低犯罪率兩者之間絕對沒有關連。
現在全美已有大約兩萬個不同的槍支管制法,增加多一個絕對不會更有效地控管制用槍枝來犯罪;有心犯罪的人或集團,不會因有了槍枝管制就停止犯罪,因此頒布另一個「禁搶令」只是掩耳盜鈴和政治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尹烈﹕我不同意大維兄的看法,我認為美國槍枝的情況已經失控。我很驚訝地聽槍殺案死亡人數「只有三萬人」(三萬人死亡如何能被描述為“只有三萬人”?)再者,“槍支數量超過死亡”的統計分析是無意義的。請允許我引用更多的統計數據去顯示不同的看法﹕美國的人口是世界的5%,但我們擁有全部槍枝的50%;平均每100個美國人中有88.8件槍枝。每10萬人中便有三宗與槍枝有關的兇殺案,這是瑞士槍殺事件的4倍、印度的10倍、澳大利亞和英國的20倍。三個美國人中有一個認識被槍擊的人。
雖然槍枝管制法案有一個黨派的歷史趨勢,我認為槍擊受害者家屬的痛苦,比左派和右派的權力鬥爭更重要。事實上,我想挑戰任何人可以舉出一項取締所有槍枝的法案!我不認為曾經有認真考慮過這樣的建議。美國沒有槍枝管制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全國槍枝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或NRA)。這個協會的政治力量強大,誰膽敢建議管制槍枝將會在下次選舉中落敗,這就是為什麼在科拉羅多州與威州槍殺事件後,奧巴馬總統沒有提到任何關於管制槍枝的原因。共和黨人擁抱全國槍枝協會,民主黨人則害怕他們。這與憲法第二條修正條例沒有關係,卻完全與政治和金錢有關。
正如大維兄提出的,憲法第二修正條例的目的,是確保國民可以保護自己,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有擁有獵槍或手槍,而不是一支AK-47半自動的機槍,這種槍可以很容易地轉換為全自動的槍械!「大西洋雜誌」有一份報告顯示,在每個槍枝管制加強的州份槍殺死亡人數減少。話說回來,我同意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們至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槍枝管制法規與槍殺事件的相關性,我不能相信「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報告顯示兩者有沒有關連,請大維兄將報告給我參考。即使他們有一個這樣的報告,如何能否認我上面提供其他國家的數據?
楊東川:大維兄應該是不主張禁槍的,他並且提出不少統計數字來佐證槍枝控制法與減低犯罪率兩者之間「絕對」沒有關連。這點就請尹烈兄替我一辯。首先要說明的是,此處討論的焦點是如何對槍支進行管理,而不是絕對禁槍。這場爭論通常以黨派劃定界線,民主黨人主張對槍支實施嚴格管理,共和黨人則傾向於維護槍支權利。誠如大維所言,固然有心犯罪的人或集團,不會因有了槍枝管制就停止犯罪﹔但是顯然殺人以逞的殺傷力卻可以明顯降低﹔亦即單以鐮刀、石頭、繩子來作案而不使用半自動步槍的話,就不可能一口氣殺死12人,重傷58人,這是不言可喻的。怪不得洛杉磯警察總長會憤怒地問:「國會和總統有什麼權力讓裝備簡單的年輕警察走上街頭去對抗手持重型武器的犯罪分子?」
在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中,對個人擁槍權規定如下:「管理良好的國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民眾持有和攜帶武器(槍支)的權利不得侵犯。」
過去兩百多年來,美國人一直未弄明白,憲法第二修正案這段含糊文字中所指的“民眾”,究竟是指普遍意義上的全民,還是特指前文所提保障各州自由安全不受聯邦侵犯的州府“國民兵”。這就給「禁槍運動」以口實,該運動稱自己並不反對紀律良好的國民兵持有槍支,但反對全民持槍而不加管理。筆者忝為國民兵預備役隨軍牧師,三十年前加入美軍服役的時候,就信誓旦旦,自動放棄攜帶自衛武器的權利,這條老命是靠著上帝的恩典,和軍牧助理(chaplain assistants) 的保護,全身而退的。
楊東川:有關槍支管理的討論,經過一兩天的休兵之後,我最擔心的惡夢果然發生了:話說康州新港市常春藤盟校耶魯大學所在地,一名炎黃子孫,新任該市律師協會主席的黃嵩和(音譯)移民律師,現身說法,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地去觀賞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雖然電影尚未開映,因科州悲劇剛過去不久,令其他顧客緊張,隨即報警處理。據云黃氏在警方命令舉手之時,置之不理,仍然在座位上玩他的手機。經警察動用武力之後,方才制服他,帶出劇院,控其違反和平,及干擾警察執法。翌日,黃氏舉行記者招待會說:「我們應該關注真正的問題:為什麼新港市這麼不安全?為什麼守法公民感到他們需要攜帶武器?」不過,警方也同樣在記者會上說:「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不是持槍證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 顧客受到驚嚇而報警,何況他又不服從警方的命令。」想像如果黃氏要攜槍作案,可能悲劇又要重演,令人驚出一身冷汗。反之,如果他言之成理,將來看電影人人都可配槍,一言不合,或受了電影情節的刺激,就可替天行道,開槍殺人,讓一些手無寸鐵、與世無爭的升斗小民,血濺三尺,朗朗乾坤,將成了西部電影世界“Wild, Wild West”,那時也只能祝願約翰.韋恩復活,來重整山河了。
尹烈﹕當我看到東川兄所提供的新聞消息,第一個感覺就是我們都瘋狂了!一個普通人去看部電影,竟然要攜帶手槍,這人是不是瘋狂了?再看之下,這人原來是當地有名的律師,手槍更是領有牌照,為他辯護的律師說,他已做足了一切法律的要求,他絕對有權利攜帶武器。我們能怪他嗎?不久前,就是有人在科羅拉多州看電影時被人槍殺,我們能怪他攜槍進戲院嗎?但其他的觀眾又如何?剛剛聽到科羅拉多的槍殺事件,現在卻要忍受身旁這一個帶着槍械的人,簡直是活在夢魘之中,還看什麼電影?根本就叫人瘋狂!還有那些可憐的執法者未算,他們更要瘋狂,因為他們再也分不出誰是兵誰是賊,這人一秎鐘前是個尋常市民,一秎鐘後卻可能變成個殺人狂徒,不到槍聲響起,血花四濺之際,警察根本無法分辨, 他們怎能不瘋狂?我們到底要經歷幾多次慘劇才會醒悟過來,我們是無須要去維護某一些權利的。但NRA會告訴我們,那些人的慘死,是因為沒有武器保護自己呀!可是他們卻絕不會提到,假若那些狂徒沒有槍械,我們便不須要帶槍去戲院保護自己。上月我在香港看到一個電視節目,原來美國很多槍械都在菲律賓製造和裝配,這批商人十分反對美國有槍械管制,理由可想而知,現在幫助競選總統的SuperPac基金無須公開財富來源,我們的政府官員將會受到幾多外國勢力的影響,再加上NRA的說客(lobbyists)在國會大樓的幕後工作,美國對槍械管制的問題,是否還有自由運作的民主制度去決定呢?我想我也要瘋狂了。
楊東川:為著讓Paul消消氣,我們在此插播最新消息: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毅然選定了聯邦眾議員雷恩,作為參選拍檔,一錘定調,止息了許多選前的猜測。雷恩是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被視為共和黨明日之星,去年代表共和黨,就總統奧巴馬的國情咨文作出回應,並在四月出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時代雜誌》去年的風雲人物選舉,他亦榜上有名。分析指出,羅姆尼選擇雷恩是一次大膽嘗試,可以藉對方年青活力形象,搶走奧巴馬的年青選票,並重振近日落後的民調。另一個選擇雷恩的原因,是他來自中西部的關鍵州威斯康辛州,羅氏希望借此可以鞏固當地票源,提高選戰勝算。不過,雷恩在政府預算及赤字問題上的立場,有可能成為羅姆尼的負擔,他試過推出自己的預算案,倡議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包括聯邦醫療保險,及醫療補助計劃,就連共和黨內部也有不滿聲音。有民主黨人士指出,他們很高興雷恩出選,因為可以針對他的預算案,窮追猛打。
林修榮﹕我們討論禁槍到尾聲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宣布副總統候選人是威斯康辛州42歲的眾議員保羅雷恩(Paul Ryan),他也是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權力最大的委員會)主席,本身是天主教徒,不知大家對這個選擇有何高見?
馬大維: 雷恩來自美國中部的所謂"中立州"的中心(威州),歷年總統競選中這些"中立州"的票源為每一位總統候選人追逐的對象,因此這個選擇對中部"游離票源"可能產生積極性作用。其二,雷恩在國會中有出色的成績,是位"快速升起的明日之星",同時也受商界的擁戴。其三,作為國會中權力最大的"預算委員會"主席,他會推動對商業界有利的稅法和削減政府預算,特別他對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金方面所提出的建議,與業界及財界期望的十分接近,因此深得民間的擁戴支持。此外,他竭力主張並反對奧巴馬對商界國外生意盈利的雙重稅金,也深得大企業的贊賞和支持。但最近他也顯示出他和大企業之間的獨立立場,上個月他在"財務時報"文章中嚴厲批評奧巴馬總統與大企業關係密切,例如奧巴馬用大量聯邦政府經費以免償還的方式給了很多大企業(包括"無污染的能源"公司)。雷恩公開批評奧巴馬政策中用納稅人的錢來拉攏大企業的關係,是有害的政商勾結的關係。他毫不客氣的指責這種關係非但在民主黨中大量存在,在共和黨中也有這種關係趨向;這種對國家及社會有害的關係必須清除,特別在能源、房屋建造業、財務及健保醫療業。在美國政治右派中(特別是自由市場中的自由派系者)對雷恩並無好感,因此,羅姆尼這個選擇,在未來選途中可能有相當的反對聲音和阻力。
雷恩被選為羅姆尼的競選伙伴的第二天,雷恩熱潮就顯現了,人們爭相觀看這一對總統候選人,情況十分熱烈,CNN和其他新聞媒體報道說,羅姆尼的政治捐款馬上增加,似乎大家對雷恩加盟的信心大增,可見雷恩對羅姆尼的競選是一枝強心針,但還要看今後幾個星期雷恩在競選路途上的表現才能下定論。
保守派方面對雷恩的評價如何?根據威斯康辛州影響力相當大的"家庭行動協會"的總裁瞿稜.阿博靈的估計,雷恩是政策方面的專家,對限制政府的擴張將會有相當的影響力。雷恩在國會有14年的經驗,在財務方面是一位出色的保守派,如果選上,他將是未來國家減低債務的主力,為下一代集聚資本及原動力。雷恩也會在國家天然資源方面做出傑出的貢獻。信仰方面,雷恩有堅強的信仰,堅決反對墮胎,支持傳統家庭價值觀,都表現在他自己的家庭中。最重要的,是他深信建國元勛們當時建國的價值觀,堅信因為這些傳統的價值觀才是美國偉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最後,這次羅姆尼選中雷恩,是因為受了"獨立婦女論壇"(美國婦女界的重要政治團體)的影響,這個論壇的領袖們深信此次羅姆尼選中雷恩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這個選擇將會大大改變大選的主題﹕從通常一般性政治性的攻擊變為選民所關心的實質性的大問題,因此這個"論壇"公開贊賞羅姆尼的決定。據說,羅姆尼的決定是因為婦女的票源是大選中不可或缺的大因素,於是決定順從婦女團體的推介。
梁柏恩﹕雷恩是近年美國政壇上比較罕見的實力派,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政見,他對財經事務、政府無能、社安保險瀕臨破產等危機都頗有見地,且直言不諱,給今年大選猶如注入清新的空氣。相比之下,奧巴馬陣營近日的負面戰術似乎急轉直下,變本加厲;由參院(民主黨)頭目Harry Reid出面,在毫無證據之下聲稱羅姆尼十年來從未交稅,由副總統拜登出面對黑人聽眾宣稱,若羅姆尼當選必讓華爾街重新成為他們的桎梏(暗示使其再成奴隸),又放廣告指稱一位患癌病婦人之死與羅姆尼曾經一度的公司栽員行動有關(後已被證明連基本時間都與事實不乎)。凡此種種,已儼然露出了「芝加哥式」的凶殘惡鬥之猙獰面目。唯願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被此等卑鄙的混淯視聽手段所蒙閉。
黃艾文:雷恩於1998年廿八歲時進入眾議院,是第二位最年輕成員,十四年來一直在政界打滾,相對於其他先商後政的共和黨政客,四十二歲的雷恩缺乏深厚商界經驗和人脈,政績上多番提出的議案成功通過的不多,但所擬定的全面國家預算,尤其比起奧巴馬對預算案的含糊,讓他豎立了鮮明形象,亦為羅姆尼的陣營插上一面挽救聯邦財赤的大旗。這番加入羅姆尼的陣營,身後帶來的除了新氣象外,亦少不了激進政綱上授以民主黨挑剔的把柄,但亦因此大大減輕了羅姆尼之前就Bain Capital和他的報稅表的問題被大眾追問的困擾。
時至今日(八月十五日)雷恩的加入並未如大眾所想為羅姆尼的總統競選帶來任何的民調數字「升」勢,不過參照過往情況,總統候選人宣報競選伙伴人選一般都不會有明顯民調影響,前總統候選人Bob Dole(1996)和Al Gore(2000)雖則曾因宣報競選伙伴而聲勢大增,但亦最終落敗,所以競選伙伴的民調反應看似不必過度關注。雷恩的預算聲望頗高,對羅姆尼有幫助之餘亦要慎防蓋過羅姆尼本人的經濟政策,雷恩在傳媒訪問中便如走綱線,要小心平衡所發表的經濟預算言論。
任紹富:我的一位白人同事從來沒有作政治捐款,就是因為雷恩成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立刻寫下一張支票寄往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說是用來趕掉奧巴馬的。他這個行動反影出羅姆尼選擇雷恩的決定,似乎鞏固了很多共和黨員的支持,特別是一些偏右的黨員。雷恩是個不平凡的眾議員,他28歲便開始參入政治,現時祗不過是42歲,十分年青,比奧巴馬還年輕了十年,相信會得到不少女仕及年青人的支持,也正是羅姆尼落後奧巴馬的代表選民。雷恩所提出的經濟改革可能不受公眾的歡迎,但他是真正針對美國財政問題的所在: Medicare與Medicaid兩個項目去年佔總財政預算的25%,如果甚麼都不趕,到2021年時便會漲至33%,雷恩提議放慢兩項目的增長,政府不再無限量支付Medicare費用,受惠者改得一份定額款項,自行各自購買保險,而Medicaid則改由州政府決定受惠者的福利,聯邦政府祇負責撥款,雷恩勇敢地提出的改革,現時忽然地成為競選議題,可見他確有相當程度上的政治影響力。盡管雷恩的經濟改革可能過份偏激,但他個人對墮胎及傳統婚姻的支持,正與奧巴馬成為一個對比,十一月的競選選民的選擇相信不會有甚麼混亂。
楊東川:本期政論兵分兩路,首先,有關禁槍案,華府今天再傳槍聲,這是近一個月內第四起在公共場所開槍濫殺案件,發生的地點是在華府華埠的「家庭研究協會」。該會是一個基督教團體,推動有關家庭和墮胎的議題,以及宗教自由,也是反同性婚姻的領導團體。該協會最近大力支持福來雞連鎖餐廳之總裁凱瑟支持傳統婚姻後,受到同性戀維權人士的攻擊。
最近一口氣看完了歷史頻道播放的美國最有名的家族世仇“Hatfields and McCoys” (1863-91)電視連續劇。這是發生於南北戰爭後,兩個分別住在肯州北部和西維州接連地帶之兩家恩怨情仇的故事,由大明星克文.柯斯那領銜主演,並獲提名16項電視艾美奬。故事情節頗類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但卻是美國歷史上真人真事,影響所及,幾乎釀成兩州之間的內戰。本故事到了1901年塵埃落定,如今他們的後裔已能一笑泯恩仇了,還參加了1979年的《家族世仇》(Family Feud) 電視遊戲,結果各有斬獲。2003年雙方代表訂定了象徵性的停戰協約,從此和平共存,永矢勿諼。最令人難以釋懷的是,當時的老美,人人一槍在手,一言不合,拔槍相向,殺人不眨眼,平民老百姓性命朝不保夕,對比我們從前漳泉兩州的械鬥,真是大巫見小巫,後者顯得文明多了。盛夏苦暑,記此以為讀者茶餘飯後的談資。另外,閱報喜見加州帶頭提案讓衝鋒槍裝彈匣更困難又費時,伊利諾州和紐約州隨時跟進,至少這是槍支管理的一個好的開始,顯示政府亡羊補牢的決心,值得喝彩。
其次,雷恩大力倡導社會福利革新,雖然不會影響「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老年人的福利,但他的改革「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的方案,卻會影響600萬老年人靠這項福利支付療養院費用。共和黨如何推動雷恩的改革而不傷到退休銀髮族的選票,對裡對外都是一大挑戰。
林修榮﹕雷恩的加入,為共和黨選情帶來新的動力,之前評論家都認為他改革社安健保的建議會令長者卻步,但這幾天看到似乎共和黨以Medicare改革來保障健保打頭陣,並不斷提醒選民奧巴馬總統將在本年十月開始削減716 Billion健保經費,並將這筆錢挪移作「全民健保」(Obamacare)之用。這招險招目前似乎相當有效,但奧營肯定會重炮反擊。大選進入最後三個月,將會是一場相當慘烈的一仗。好了,我們就此打住,下月再討論世界大事。
經濟與外交成為大選焦點
二零一二年十月
林修榮:各位評論員大家好。隨著兩黨大會結束,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共和黨將矛頭放在經濟情況,像32年前雷根總統一般要選民考慮﹕你的今天比四年前更好嗎?民主黨要員起初手足無措,有人迴避,有人說「不」(但一天之後改口),有人說「更好」卻提不出證據,陣腳大亂;幸好在大會開始時訂下「一致說好」的政策,主要的證據是四年前美國經濟進入嚴重的衰退,每星期失業人數達60萬人,如今經濟雖然欲振乏力,卻不再在衰退中。這個論調是否可以力挽狂瀾 (尤其是8月份非農業新職位數據甚差)?美國內外的情況是否比四年前更好?選民是否會給予奧巴馬總統更多的時間去扭轉乾坤?請評論員發表高見。
楊東川:美國兩黨全民代表大會已於近日雙雙落幕,論者以為春蘭秋菊,各擅勝場,不過共和黨雖有老牌影星殺出程咬金,但民主黨因為正當家做主,享受豐富政治資源,加上兩任總統,高抬聲勢,評價略勝一籌。如今曲終人散,激情一過,到了冷靜思考的時候了,畢竟未來的四年,不是一場政治秀就可一筆帶過,《你今天比四年前更好嗎?》將成為交響樂的旋律一再響起,未來的五十天的政治話題,可能都要繞著這個經濟議題而旋轉。報載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將於十一月大選前公佈,在公佈前,美國貧窮率將躍升為五十年以來最高點,這將成為現任者的夢魘,即使失業率下降,但就業人口比率大致不變,表示失業勞工乾脆放棄工作,嗷嗷待哺,可是失業補助金又告捉襟見肘,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窮人更加雪上霜。如果選民苦哈哈,這股怨氣,一定會沖擊選情。在這種情況之下,近局者迷,旁觀者清,反對黨趁火打劫,火中取栗,大有可為。
尹烈﹕其實修榮問的問題只有一半,「你今天比四年前更好嗎?」是共和黨在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問的問題,另外半個問題是民主黨在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問的,題目是:「你要選擇向前走還是要倒退到以前的日子?」一般競選專家說,國中會投共和黨票者若佔45%,會投民主黨一票的也大約有45%,競選活動所爭者乃剩餘的10%罷了。從大會後的數字顯示,奧巴馬總統飈升9%,而羅姆尼卻原地不動,選民如何回答兩黨問題是可想而知了。羅姆尼在危急之際開始「發惡」,在幾個爭戰之地頻頻登出攻擊性電視廣告,但發出的言論卻是謊話連連,比他更甚的是他的副手Paul Ryan,竟然在互聯網上贏得 “Lying King" (大話王)的稱號,結果共和黨中人也對他們的侯選人側目,對羅姆尼和雷恩表示不以為然的有George Will, Cokie Roberts, Matt Dowd, Jon Huntsman, 前共和黨主席Michael Steele, 和Joe Scarborough等人。甚至在RNC大會當日真正為羅姆尼說話的只有羅姆尼夫人和雷恩兩人,其餘像Marco Rubio 和 Chris Christie 都似乎在為自己在2016年「鋪路」,盡都在為自己吹噓。 其實羅姆尼雖然落後,但仍有勝機,因為共和黨不但同心,而且早在一些要爭取票數的陣地如威斯康辛和賓夕凡尼亞等地設下了天羅地網,叫民主黨的支持者無法投票。早幾月前共和黨借口因發現有人投票作弊,所以便立例投票人要攜帶有相片的身份證,而且證上必須要有無效日期(Expiration Date),如此一來,很多民主黨的支持者如老年人、貧窮人、小數族裔和學生都可能不能投票,如此,羅姆尼便有機會勝出,但是否合乎道德,大家都心中有數了。
楊東川:尹烈兄認為某些州的選舉法規有瑕疵,甚至以不道德暗示之,毋寧太過,按民主制度本來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既已成為法規,大家就要遵守,否則人人都自稱合格,引來一群投票大軍,橫空出世,豈不天下大亂?何況所謂「老年人、貧窮人、小數族裔和學生」也不一定都投民主黨的票。書歸正傳,筆者不止一次在本欄中指出這是一場以經濟價值意識形態為主軸的大選,其影響絕不侷限於美國。不僅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美國問題必定會隨著貿易、金融與匯兌的力量,成為全世界的問題﹔更重要的,美國的老百姓當此全球都在歐債陰影下救亡圖存的時刻,經濟政策到底要向左走?或向右走?評論者並非預言家,一切要等到十一月才能塵埃落定,不過由最近的民調看來,兩黨的基本盤旗鼓相當,各佔45%,另外中間選民佔10%則比較傾向現任,未來個把月的廝殺,可能刀刀見骨,鮮血淋灕,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讓我們把結果交在上帝的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May the best win), 尹烈兄不必憂心忡忡。
林修榮﹕9月11日,中東與北非激進回教份子對美國進行反擊,暴徒包圍與襲擊多國美國領使館,利比亞美國領事館被攻入,領事與幾位美國人被擊斃,事件正越鬧越烈,顯示阿蓋達恐怖份子的力量並未完全消滅。如今反美事件對美國在中東的外交帶來什麼影響?此事件對幾十天之後的總統大選是否有影響?
楊東川: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等4名外交人員遇襲身亡事件給美國帶來巨大震動。總統奧巴馬12日誓言將凶手繩之以法,並向利比亞派去兩艘驅逐艦和一支海軍陸戰隊。但中東的反美浪潮並未因此平息,抗議示威13日從埃及蔓延到也門、伊朗等多個國家。越來越多的美國分析人士認為,襲擊事件可能並非單純因為一部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電影,而是恐怖分子在“9•11”11周年之際針對美國的“精心策劃”的報復行為。發生在利比亞“革命搖籃”班加西的襲擊還沖擊著西方世界對它們高喊了一年多的“阿拉伯之春”的看法,“阿拉伯之春結出苦果”、“阿拉伯之春成了美國之冬”等類似的評語不斷釋出。美國《華爾街日報》則預測,反美抗議可能對美國的敘利亞政策產生“深遠影響”。奧巴馬總統對回教好戰份子的委屈求全也不得不改弦更張,選舉話題變得強硬一些。至於羅姆尼,當然也會抓住見縫插針的機會的。
梁柏恩﹕年多前,在「阿拉伯之春」鬧得正旺之時,我與一位由埃及出來的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交談,他指出這對倡導民主自由的西方人仕並非一定是好事;美國外交部更似乎有矇然不知內情的跡象。在埃及Mubarak倒台之後上位的,必是激進派的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無疑,在利比亞、突尼西亞、也門等地方情況也類似,如今不幸言中。奧巴馬為嬴選票,名義上由伊拉克、阿富汗撤兵,但根本毫無整體的長遠策略,如今美國在中東北非四面楚歌,正是美國在穆斯林世界外交部署全盤敗北的寫照。以色列愈形孤立,對伊朗軍事冒險的衝動加強,整個世界的確是危機四伏矣。
回到修榮兄開頭的問題,客觀的人都心照不宣,現今美國的光景確比四年前差,唯一需要辯論的,就是這窘境主要是由奧巴馬政策所做成,抑或仍可以抵賴是4至8年前布殊任期內經濟衰退的後遺症,這就主要取決於閣下的政治傾向了。無論如何,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奧巴馬為美國帶來天文數字的國債是件好事,就算一時刺激經濟有效(而四年來毫無跡象有效過,反是浪費與官商勾結的醜聞個案百出),代價亦是將責任推卸給子子孫孫。近曰聯儲局主席Bernanke第三次「寬鬆」出檯,有明顯幫奧巴馬競選時短暫改善經濟數據之意圖,但其實是極度不負責任之舉措,禍害不淺!
馬大維﹕大選只剩下數十天,基本上大局未定,雙方都缺乏超前的動力。奧巴馬總統近四年的政績不但平平,可以說是一團糟﹕國內的經濟比四年前更糟糕,國債超過16萬億,失業率達8.1%(布殊總統卸任時是7.8%)。另一方面,世界局面越來愈糟糕,由於奧巴馬外交政策搖擺不定,在中東已失去最親密的戰友- 以色列,其他中東國家根本靠不住。上周美國在利比亞的大使館被回教徒攻擊,美國大使及三位官員被襲身亡,可見奧巴馬四年來在中東政策是失敗的。雖然目前兩位競選人的預計票數很接近,但是在未來的數十天中情況可能急劇發展,例如﹕黑人的票源在08年是奧巴馬的鐵票,但如今根據「城市政治聯盟」(Urban League)統計,由於黑人失業率高企,對奧巴馬的不滿情緒甚高,支持他熱情已不如08年。 之前當奧巴馬公開支持同性婚姻時,在全美黑人社區中引起極大的回響,頗有影響力的黑人牧師團(至少包括30個以上的教派)]馬上組成「黑色人種權利聯網」,在一個電話會議中決定在此次大選時鼓勵黑人選民放棄投票!在此次比數接近的大選,假如黑人不投票,對奧巴馬總統將是一個極大的沖擊;08年黑人的投票率是64.7%,只要減低5%投票率便足以影響奧巴馬連任的成功率。
另一個方面,羅姆尼的競選陣營也有一些問題,在基督徒眾多的美國主流社會中,要接受一位摩門教徒為美國總統是不容易的,但由於羅姆尼的努力,初期表現不錯,令很多人改觀,尤其當他選中能幹、頗有知名度的賴恩作競選伴侶。近期羅姆尼似乎無法突破一些瓶頸,例如在女性選民中的支持率始終落後奧巴馬,總支持率方面也是無優勝表現,引起共和黨內不滿。
林修榮﹕隨著中東局勢緊張,大選焦點除經濟外會加上外交,奧巴馬總統企圖討好回教國家的政策不單無效,反而讓激進回教勢力在多國抬頭,反美情緒高漲,一發不可收拾,加上制止伊朗發展核武一事毫無進展,以色列為了自保可能被迫出手。在全球進入一個大混亂的時代,美國卻缺乏領導的勇氣與能力。好了,我們快將進入候選人辯論的階段,讓我們看看誰能佔上風。下月再見。
奧巴馬總統穩操勝券
尹烈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在九月下旬,距離大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根據數據顯示,羅姆尼節節敗退,連他必須嬴的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都被奧巴馬總統領先了差不多十個百分點,看來羅姆尼這次要當美國總統的夢想可能做不成了。Daily Show 的 Jon Stewart 說得好,他說總統大選越近,羅姆尼作的蠢事就越多,筆者想在這裏作一個回顧。
從選舉開始,羅姆尼便一直以經濟作為核心,要描繪出總統的政策失敗,而他便是那個合資格的接班人,但可惜事實並不完全符合他的講法。羅姆尼一直強調連同那些放棄了找工作的人在內,失業率其實高達15%,但他忘記了經濟復甦雖然緩慢,情況其實一直在轉好,對於其餘85%的人來說,他們的情況的確比四年前好多了,因為他們的工作穩定了,他們的401K回來了。況且,羅姆尼是否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呢?競選過程一直顯示出答案是否定的。他當麻省州長的時候,該州的就業成績排名全國四十七,而他曾作老闆的Bain Capital公司,只是一間投資公司,對於創造就業機會根本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期間又顯示了羅姆尼對國際事務的無知,首先,他公開稱俄羅斯為美國的敵人,引來眾人笑話;造訪英國之前又先貶低了人家的保安能力,以至得罪了整個倫敦巿;又公開侮辱巴勒斯坦人,說他們的文化不及以色列;及後,對中國的不友善言論,引至本來「親」共和黨的中國側目。羅姆尼對國際事務的無知,叫人想起2008年的 Sarah Palin,現今美國屢屢遇上國際上的重大挑戰,從亞洲到中東到歐洲,從經濟危機到核武危機,無一不是辣手問題,根據羅姆尼的言論,再加上他那一班形鷹派的幕僚,若真當選,恐怕美國很快就會落入第三場戰爭,不單危害和平,更會再次拖垮美國經濟,落入新的低潮。
最後,羅姆尼在墮胎、女性權益問題、同性戀法案、和醫療衛生問題上都沒有立場。在上述這些議題,羅姆尼都曾經在不同時間偏左和偏右,基本上,他的立場是要看那些他要拉攏的投票者的意願如何,單以醫療為例,Obamacare明明是彷效他在麻省所設立的制度,他卻為了要討好共和黨的基本陣營,說要撤回奧巴馬的醫療計劃,結果共和黨中有識之士對他也不再支持,Peggy Noonan 便說羅姆尼的競選運動實屬無能。
說穿了,羅姆尼其實不是一個真正的共和黨人,他只是一個想當總統的有錢人,他無法明白國內99%的人,他的競選運動亦彰顯出共和主義的破產,羅姆尼必然失敗。
選民應考慮甚麼因素?
梁柏恩
在相對穩定的民主國家如美國,若說整個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一次選舉或一個領導人,通常未免有誇大之嫌;然而,今年的大選,我卻認為以此形容之並不為過,原因有三﹕
其一,奧巴馬是個意識形態上的真正革命信奉者(ideologue),他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本質上與90年代克林頓的自由主義不同。克林頓是個徹頭徹尾的政客,雖亦倡議同性戀、墮胎、加稅等,但到底是務實派,見勢頭不對,便改走中間路線。奧巴馬的背景,則深受他從肯雅來的非裔生父、他的美藉母親、和他外祖父為他在青少年時代聘用的導師所影響。這些人都是熱衷于革命的知識份子,將西方文明和基督教價值觀等同邪惡的殖民主義,深深相信要推翻現今資本主義的世界格局,刻意重整白人主導的利益架構、奧巴馬本人更曾跟從他養父住在回教環境的印尼數載,他跟從那激進的種族主義黑人牧師韋特(Jeremiah Wright) 多年,自稱為基督徒,但此舉主要是出於要在美國政壇求出位的政治考量,其實骨子裏同情甚至認同回教世界對西方的敵視,這從奧巴馬中東外交舉措的蛛絲馬跡中可看得出來。總言之,倘若過去四年在奧巴馬需要顧慮競選連任的情況之下,他仍不時以傲慢的救世主姿態自居(例如在健保等議題上),漠視民意,一意孤行,則可預料他若成功連任,必會變本加厲,政策更形極端矣。
其二,美國的財政狀況,正瀕臨萬丈深淵之邊緣, 國債失控,快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羅姆尼所指的47%的人民不交入息稅,是千真萬確的數字;這些人從政府所獲取的利益,長期大於對政府的貢獻,所以會本能地支持政府繼續澎漲,以維持或攫取更多的社會福利。而剩餘的53%,會因賦稅繁重不勝負荷,勞力而不能獲取其所得,倒不如加入那47%,如希臘一樣。如是者,社會主義制度的崩潰是必然的定律,唯盼美國懸崖勒馬,否則後悔莫及。
其三,自60年代最高法院否定聖經十誡為美國憲法,和歐美法治的基礎時起,美國的道德環境便不斷的走下坡;倡議自由放縱的人本主義者,蠶食控制了學術界、娛樂界、傳媒、工會、公立中小學的行政人員、甚或一部份教會,對青少年不遺餘力的灌輸其自由開放思想,潛移默化地降低他們的道德中心點,政治上更掌控了民主黨為其政治工具,及委任眾多終身制、任憑己意解讀憲法的自由派法官。此等人雖無選民賦於立法之權,卻竊取了立法之實,這包括奧巴馬過去四年所任命的兩個最高法院法官,以及三十多名聯邦上訴法官在內、盡管如此,直至到今年九月初民主黨大會之前,民主黨仍從未直接將倡議同性戀婚姻,鼓吹無限制(並由政府或保險公司支付)墮胎等立場正式寫上政綱,並嘗試將「神」一字排除於政綱之外!這一切都從今年九月起改變了,表示民主黨正式跨過了與基督教的神敵視的門檻,美國的國運,至此繫於千鈞一髮的大選之上。
至於對大選戰果的預測,小弟是持審慎樂觀態度的;關鍵當然是寥寥幾個「騎牆」州份(swing states) 的取向。此中,羅姆尼應可在佛羅里達州和維珍尼亞州勝出,剩下的,可能要靠俄亥俄州一箭定江山了。謹此亦附帶預測,共和黨在參院的席位應略有增加,但仍不過半數,在眾院則增減無幾,應可繼續維持多數的優勢。讓吾等早早投票之餘,為美國求平安!
羅姆尼將順利勝出
任紹富
我在矽谷一間有約五千員工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和其他同類的公司一樣,我公司有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人,當然有大部分是美國的本土人,我和我的同事們間中也會談政治,最近一位同事告訴我,他發現我們的工作大樓,除了兩名女同事外,原來大部份都不喜歡奧巴馬,他沒有仔細地去問是甚麼原因,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資料,因為我們一直以為灣區大部份的人都是民主黨人,他們一定會支持奧巴馬,但其實不然。
執筆時兩黨的副總統辯論剛結束,兩人在辯論中都有很不同的表現,誰勝誰負難下結論,況且副總統辯論通常都不會影響總統選舉的結果。但從奧巴馬第一個辯論的表現看,羅姆尼今次是有機會可以獲選的,除非他在其餘的辯論失準,奧巴馬在辯論後承認辯論當日是個「bad night」,證明他知道當日辯論失敗,很多評論家說他沒有預備,其實他肯定知道辯論的重要性,是不會沒有預備的,問題是他用錯了策略,仍懷著以總統的身份去迎接羅姆尼的攻擊及反駁,沒有一個像在拳擊擂台上的心理,副總統拜登在其辯論會上的攻擊性策略,相信奧巴馬在其後的辯論會上將會借鏡。
奧巴馬作為現任總統去競選連任,當然有他的優勢,因為他已有做總統的經驗,尤其是他是個黑人(正確的是半個黑人),大部份的黑人一定是會支持他的,年青人也會支持他,因為他們比較著重平等,有這兩羣支持者及加上年輕女仕們普遍支持他,奧巴馬應該是有利好的優勢,但從最近連任的總統政績去看,第二任總統都是有著不同的問題,例如克林頓的性醜聞、列根的Iran Contra affair、小布殊的經濟泡沫等,可能與他們不可再任有關,我們投票時是應該考慮這點。
話說回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策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清楚,這個選舉除了要選擇誰的政策會挽回美國的經濟外,我個人比較重視候選人的言行操守及他的信念,因為美國總統是一位全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很多決策如果沒有一個正直公義、好施憐憫的心,國家甚至全世界都會被影響,最為可惜的是奧巴馬及羅姆尼二人都不是基督徒,或許奧巴馬說他是個基督徒,但他所行的政策卻是背道而馳,羅姆尼雖然是個摩門教徒,而且曾經是個主教,但他的價值觀和方針似乎比奧巴馬的較為與基督徒的接近,總統選舉固然不是要選一位教主,但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是有一個責任去選擇一位合神心意的人。
羅姆尼經過第一次辯論後挽回頹勢,我個人原本是預測奧巴馬會連任的,但羅姆尼現時的氣勢淩勵,加上我公司一班同事的例子,我預測羅姆尼會勝出。
羅姆尼勝選之途坎坷
楊東川
美國大選已經來到尾聲,挑戰者的羅姆尼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殺出一條生路,如今就要面臨生死關頭了。筆者身為評論員,雅不願做預言家,一切都要有憑有據,才好說話。十個月前就很悲觀地提出在野者要戰勝當權者,戛戛其難,除非國家大局岌岌可危,經濟的大蕭條,或是當事人私德上出了大紕漏,才有辦法取而代之,試觀前幾任的卡達、老布殊,正是陷入前面窘局,方才尾大不掉,失去大好江山。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奧巴馬總統已經在俄亥俄州一馬當先,並在佛羅里達州取得小勝,這預示着羅姆尼通往勝選的道路上出現了坎坷的跡象。
羅氏不僅是在前述的兩州選情民調瞠乎其後,即使在維吉尼亞州也相形見絀。專家估計,雙方陣營超越一半的資金撒在這三個州,而許多分析家說,羅氏必須贏得三州當中的兩個才能問鼎白宮。過去幾週以來,羅姆尼的選情已陷入困境,筆者因短宣出發在即,無緣恭聽10月3日的總統候選人首次辯論,以奧巴馬的能言善道和現任的魅力(charisma),羅姆尼的憨厚生硬恐怕不是對手。到目前為止,對於奧巴馬的整體表現、對於經濟問題的處理及了解、及誰能提升中產階級的利益問題上,奧巴馬都遙遙領先。連最近「全國亞裔美國人民調」組織(NAAS)發佈的報告顯示,在華裔選民中,60%支持奧巴馬,羅姆尼僅獲得22%的支持。除非有神跡出現,看來勝負大抵已定,共和黨只能曲線作戰,棄車保帥,放手一搏,希望在其他地方的選情能夠旗開得勝,以地方來圍中央,繼續經營,四年後再戰,重整河山。
縱觀此次選舉主軸,重建美國夢成為重要的賣點,反映了美國當前的處境。美國夢是那麼的具體,就像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建起的帝國大廈。美國夢又似乎搖搖欲墜,隨著九一一倒塌的的世貿雙塔、金融風暴,變成噩夢連連,昔日風光業已不再。1931年5月,詹姆斯.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國史詩》的手稿寫下最後的注腳:「這兒同時有著美國夢,一個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更富足、更豐滿的夢」。由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到以後的分別造勢大會,「你過得比四年前好嗎?」成為交響樂的旋律,不斷地重現。羅姆尼不斷地問這句話,奧巴馬則不斷地辯護此一時與彼一時,七年之病尚求三年之艾。羅姆尼說他上任之後,要創造一千兩百萬個就業機會,同時減少20%的政府赤字,卻又以「小政府」來撇清政府的責任,而奧巴馬不能只說要有三年之艾,卻開不出具體的藥單。八十年前的經濟大蕭條,亞當斯使「美國夢」一詞深植人心,未來的勝利者能否讓惠賜一票的美國善良選民,宿志得償、誠心所願,還是痛心疾首、悔不當初?我們將拭目以待。
後記﹕筆者匆匆短宣回來,行裝甫卸,對先前拙文稍加補充:由於10/3第一場「華山論劍」短兵相接,武林盟主日理萬機,準備上稍顯不足,加上有些輕敵,犯了兵家大忌;挑戰者談笑用兵,攻其不備,略勝一籌,即使辯論前民調落後,但困獸之鬥,急起直追,猶有可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選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經濟的「招牌菜」以外,兩雄分別祭出的「修理中國」(China Bashing)的殺手鐧也是一個大賣點。羅姆尼在維吉尼亞軍校演說的外交政策,除了中東地區還特別提到俄羅斯和中國﹐他前所公開的《對中國和東亞政策》聲明中充滿濃濃的火藥味,引來哈佛教授(Edward Gleaser)批評說:「少一點蘭保(Rambo),多一點基辛格」。總之,還有兩場辯論,奧巴馬團隊痛定思痛,力挽狂瀾,希望退而求其次,爭取到270張選民代表票,穩坐江山。
政績欠佳,民心思變 — 預測羅姆尼將當選總統
林修榮
總統是人民的公僕,選民是否邀請他連任,應該取決於過去四年的政績,和施政的路向是否正確。即使政績未達理想,但假如方向正確,選民也應該給予時間和機會,讓他繼續努力。
毫無疑問,奧巴馬總統過去四年政績乏善可陳;經濟方面,政府雖然花大筆資金刺激經濟,甚至由聯邦儲備局不斷進行治標不治本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行動,國民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年比一年低,目前只有1.3%,導至就業、樓價、消費等指標無甚起色,與過去經濟復蘇速度差得太遠,徒令美國國債增加6兆,達到16兆的天文數字。此外,電油價錢四年增加不只一倍,令人民生活百上加斤,正如副總統拜登所言﹕過去四年中產家庭慘被壓榨(crushed)!
外交方面,本來擊殺賓拉登是奧巴馬政府一項可誇的政績,可是,由於過度誇耀,並宣稱「阿蓋達恐怖勢力已解體」,引起911突襲利比亞領事館與擊殺領事等四人事件。事後奧巴馬政府極力欲遮掩其缺乏防禦的警覺,竟然向全世界撒一個大謊,歸咎於「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侮辱回教的短片,激怒利比亞人民示威,由於群情過激,進而發生這次襲擊事件」。這一招「掩眼法」自總統至要員在幾個星期內不斷覆述,企圖瞞騙國人之意圖清楚不過。可是,謊言總會被揭發,原來當天根本沒有民眾示威暴動,Youtube那段影片與襲館事件毫無關係。就在國會調查此事之際,副總統拜登竟然在辯論中公開歸咎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和情報組織,令事件更不可收拾,正式成為大選中的重要議題。此事令美國人看到政府不單外交無能,更有欺騙誤導之嫌。美國人最恨被騙,所謂「遮掩比犯錯更糟」(the cover up is worse than the crime),這事令奧巴馬政府的能力與誠信都大受打擊,時間上剛好是在大選前夕,可能是這次大選的「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了。
撇開這個嚴重的「利比亞事件」,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問題嚴重。奧巴馬剛就任便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馬上開始一連串討好阿拉伯國家的行動,除了鞠躬示好之外,更向與美國不親善的回教國家致歉,這些「懷柔」或「修好」(appeasement)的政策並沒有讓回教激進份子與美國修好,今次利比亞事件便是明證。此外,奧巴馬政府幫助推翻埃及和利比亞政權,以為從此中東與北非開始民主運動,怎知所謂「阿拉伯之春」讓回教激進組織「伊斯蘭兄弟黨」(Muslim Brotherhood)勢力大張。還有,美國一直姑息伊朗,讓伊朗繼續發展核器,並與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埃及、黎巴嫩等國結成反美同盟,孤立以色列,中東局勢逐漸失控。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徹底失敗,令世界局勢變得更動蕩和凶險。
奧巴馬政府面對內憂外患,了無良策,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民認為國家走錯方向,至今爭取連任,卻提不出任何新的治國方案(因為提出新方案即等於承認現今的政策有錯)。奧巴馬總統被問及任內有何過錯,他只提出沒有有效地去向人民解釋政綱。一個看不到本身弱點的領袖,如何能求變改善?因此,假如奧巴馬連任,與施政方向不變的話,美國的國運是極其令人擔心的。
我預測除非大選前有驚人的突發事件,羅姆尼將獲勝,理由如下﹕
1. 羅姆尼必須贏得俄亥俄州(Ohio),2008年奧巴馬勢不可當,以51.2%對47.2%贏得該州,但奧巴馬在全國以7%勝出,顯示俄亥俄州比全國較保守;2000年布殊總統在全國全面投票比哥爾(Al Gore)低0.5%,但在俄亥俄州卻以3.5%取勝。目前羅姆尼在全民投票民意調查中與奧巴馬不相伯仲,俄州選民對奧巴馬熱情肯定不及08年,羅姆尼應可以順利贏得俄州。
2. 目前雖然羅奧旗鼓相當,但在辯論後奧巴馬支持率持續下降,反而羅姆尼形勢改善;競選講求「衝力」(momentum),尤其是中間遊離票大多投給挑戰者。
3. 民意調查不斷顯示,共和黨選民的投票「熱切情度」比民主黨選民高大約10%,這可能是因為民主黨的「鐵票選民」–包括非裔與年青的選民–不會像08年般熱切,因為他們的經濟情況比4年前差勁,失業率增高,部份選民對奧巴馬政府失望,可能缺乏投票意欲。
4. 奧巴馬競選的主要策略,是要將羅姆尼形容為一個損人利己、殘酷無良的生意人,可是,在辯論中羅姆尼顯示他親民的一面,讓許多擔心的選民放心,加上他在辯論中表現極佳,5點治國救國方案說得頭頭是道,反觀奧巴馬說來說去都是老調重談。如今羅姆尼已經給選民一個能幹、正直,親和的正面形像。
5. 由於奧巴馬總統贊成墮胎和同性婚姻,將導至基督徒、天主教徒甚至部份西裔擁護羅姆尼。
羅姆尼白宮奪鼎可待
黃艾文
一路以來奧巴馬都處於民調領先地位,羅姆尼祇能在後拼命追趕,直至第一次辯論時羅姆尼才正式登上全國矚目的傳媒大舞台,很多人都對經常失言的羅姆尼如何招架能言善辯的奧巴馬甚表關注。羅姆尼有備而戰,表現超脫,立時令人耳目一新,贏盡民調好評,席間以氣定神閒,胸有成竹的姿態取得許多非共和黨選民的認可。反觀當晚奧巴馬則有點神不守舍,無精打彩,發言聲線浮弱,時而低首搖頭,予人失卻自信的形象。經此一役,羅姆尼收復失地,民調隨即上揚,讓共和黨額首稱慶。
昨晚(十月十六日)第二次辯論奧巴馬汲取教訓,痛定思痛,重振聲威,回復往日大將之風,辭鋒犀利,語氣硬朗,不容羅姆尼越雷池半步。就利比亞事件回應羅姆尼的指控時明顯閃出怒火,責難羅姆尼出言不遜,氣度大義澟然,相信那一刻甚得人心。雖然前半時段羅姆尼較為出色,但後半則被奧巴馬搶去不少風采,終場前最後發言中奧巴馬更抖出藏在袖中備用的「47%.」皇牌,攻擊羅姆尼無視人民辛勤努力於生計而枉稱半數國民為倚賴褔利的受害者(victim),無奈羅姆尼礙於時限無法答辯開脫,讓奧巴馬擲下最後鏗鏘之聲。
據報有三分二國民收看這兩場辯論。奧巴馬在第二場一反頹勢,而羅姆尼仍能穩守固地,兩人針鋒相對,互相搶白及打斷對方發言,多次擦出火花,第三場自是關鍵之役,備受關注。過往數據顯示,甘乃迪和列根等都值著辯論扭轉乾坤,所以辯論前的民調並不一定是勝算指標;更要注意的是各民調數據有否做到取樣平均,沒有故意偏私某一政黨而塑造有利數據。其實這是一些有明顯政黨立場的民調機構的慣用手法,以多訪某一政黨選民而提高民調,目的不一定是想誤導選民改變投選對象,因為中途改投的比率不高,但卻有機會讓一些選民以為屬意的候選人無望勝出而放棄投票,從而減少對方的選票,當年Al Gore便因六票之差飲恨。而辯論縱使出色,帶來的民望提升遠不及一句失言的負面影響,羅姆尼在這方面倒要特別留神。
二辯下來兩人勢均力敵,奧巴馬民調仍稍佔上風,但並無一面倒的形勢,所以最後辯論足以大大影響舉棋未定的十分一選票。個人認為奧巴馬如今雖然仍有民調優勢,外交和軍事上不辱使命,除去賓拉登,亦做到部份退兵讓久戰軍人回家,而失業率亦剛剛下調,對在任總統有利,但整體經濟無大起色,人民目前最關心的是家中桌上的麵包多於國際政績,少不免對已經試了四年的方向失去信心,希望新人事新方向會有不同效果。羅姆尼多番重申他在州長任內有實踐經驗,教學水平達全國之冠,而成功的普及教育乃提升人均收入和減少罪行之本,另外健保成績可觀,能力上有一定的說服力,很有機會在這「亂世」問鼎總統寶座。私底下亦希望他對傳統婚姻的維護能達到鞏固雙親家庭架構以至保障基督教社會價值觀不至迅速沒落。此番總統競選變數太大,實難推斷,惟望神恩仍光照美國,讓信靠神的候選人帶領美國走出困局。
絕對不願奧巴馬連任
馬大維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曾是麻州州長,任內他以他的高超的理財經驗和能力,把麻州蕭條低落的經濟在4年中變成一個經濟蓬勃的新景象。他創立的BAIN投資公司也是極其成功,為他帶來億萬財富。80年代羅姆尼臨危授命主持在鹽湖城的冬季奧運會,也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奧運會,可見他的理財能力極強;美國目前不正是最需要這種人才,來把美國經濟拉出死胡同嗎?
我絕對不願意奧巴馬再當4年美國總統,因為不知道他還會對美國、對自由世界、對我們下一代做成更大的傷害。我們不能冒這個險,因此我寧願選羅姆尼 — 既然四年來奧巴馬總統的政績不佳,何不讓他人試試,相信不會比過去4年更壞!但這只是我的個人選擇,不表明讀者們必須作同樣的決定;美國是自由社會,您有絕對的自由權去作您自己的選擇,我絕對尊重每一位的決定,但是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不同的後果,故希望大家能作正確的決定。
我們必須為美國禱告祈禱﹕上帝啊,救救美國吧!當我寫到這裡,總統候選人的第一次辯論剛結束,全國七千萬民衆觀看此次辯論,是1980以來觀眾的新記錄,可見美國人民十分重視此次選舉;相信他們都想多認識羅姆尼的個人和政見(因為人民已經對奧巴馬總統有相當認識)。這場辯論是羅姆尼一面倒大勝,CNN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7%被訪者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優勝,而認為奧巴馬總統勝利的只有25%,可以說是慘敗!這說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過去四年,奧巴馬總統在每一個主要項目上是非但毫無進展,反而倒退﹕國債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失業率有增無減、汽油價格上漲了超過一倍、美國的經濟中樞族群—中產階級—收入和資產淨值減少、外交政策搖擺不定,以致失去多位重要盟友的信任(因為他們不知道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與方針,連美國在中東的長期最貼心盟友以色列他都得罪了!奧巴馬政府唯一的政績是擊殺了賓拉登,但因此以為阿蓋逹恐怖集團已經瓦解,但是最近中東恐怖分子攻擊美國使館,並殺死美國大使這事件,証明殺死賓拉登並沒有真正消滅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組織,倒是令他們越來越猖獗了!奧巴馬政府過去4年的政績証明,我們不能再讓我們美國和全體老百姓讓奧巴馬總統當作試驗品,來達到他的目的 –可能就是將美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民主主義,改變成為歐洲式的「社會民主主義」。歐洲在過去20年來實行這個模式,已經証明是失敗的,美國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社論:為國家領袖們禱告
林修榮
美國人每四年投票選出總統,作為國家的領導人,亦是三軍的統帥,西方自由世界的領袖。總統不單領導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運作,亦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由於最高法官是任期是終生,總統的提名對美國的司法有長期的影響。美國許多複雜的問題,如墮胎或同性婚姻合法化,結果都要在最高法院裁決,故美國總統對社會倫理道德有深遠的影響。
投票是國民的天職,即使由於「選舉人團」 (electoral college)的制度,一些州份(包括加州與紐約州)大多數選票已是其中一黨的囊中物,選民也不應該放棄投票。另一方面,總統大選可以跨越黨派投票,即選民不必投票給自己所屬黨派的候選人。建議選民細心研究分析候選人的背景與政綱,作出正確的選擇。
今次選情相當接近,結果必定會令大約半數選民失望。不論是奧巴馬總統成功連任,抑或羅姆尼當選,我們都應該尊重選民的決定,擁護下任的總統,這是美國民主的可貴精神。聖經告訴我們,國家領袖雖然是由選民選出,其實是上帝的旨意,因此我們應該順服。「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命的。」(羅馬書13﹕1)「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尊敬君王。 」(彼得前書2﹕13-14,17)
聖經亦教導,國民應該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 祈禱,求上帝讓他認識真理,加添他治國的力量,賜予智慧管理國家,並使用他去「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8) 既然領袖是由上帝所設立,他的心思意念亦在上帝的手中,「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言書21﹕1)故我們為領袖們祈禱,是蒙神垂聽和是有功效的。
美國是一個以聖經原則立國的國家,開國先賢多為虔誠的信徒,故上帝祝福美國,在短短二百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上帝的祝福可以因領袖離棄聖經真理而挪走,到時領袖受虧損,國人受苦。
大選過後美國何去何從?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林修榮:各位評論員大家好。尹烈兄準確地預測奧巴馬獲得連任,他獨排眾議,堅守立場,值得我們恭賀。羅姆尼功虧一簣,「擺動州」幾乎全部失守;共和黨在參議院不單沒有取得多數,反而丟失一席,只在眾議院保持多數,戰果令人相當失望。如今戰情已定,讓我們檢討兩黨在今次大選中成敗的因素,和以後四年美國政治和經濟的路向。
馬大維﹕美國總統大選序幕剛下,股票市場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連日下瀉數百點,交易商都紛紛把資金轉進長期性的美國政府公債,但是連公債券的價格(10年期)也下滑到0.0113百分點至1.6%,說明金融界及商業界對奧巴馬的連任投了不信任票,他們的結論是:國會中民主黨繼續控制參議院,共和黨掌控眾議院,白宮與參議院將不會在各種主要議題上向眾議院作出實質性的讓步,雙方針鋒相對的局勢可能有增無減。面對美國的越來越嚴重的財務經濟危機,特別在減縮支出和加稅的問題上,如果不能逹到一致,進入2013年這兩個重大行政政策將必然要實施。
尹烈﹕修榮太客氣了,其實帝傑兄的預測和小弟的想法一致,所以小弟的愚見亦非一枝獨秀。修榮的問題叫我想起共和黨前主席Michael Steele選舉後的一番說話,發人深省,其中有一句話他如此說:『我不認為今次選舉結果顯示了美國人放棄了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然而,它卻顯示了國人拒絕了我們(共和黨)如何去表達我們的理念。』這句說話我最少同意一半。的確, 我不以為美國人撇棄了了「保守主義」,相反, 我覺得在這四年當中, 反而是共和黨本身放棄了原有的優質保守主義,而採納了一種不必要的「對抗主義」,為要達成領袖Mitch McConnell 所言,叫奧巴馬只作一任總統,但這種以對抗作為大前提的態度,結果叫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身份價值(self-identity),叫人從外面看進去時候,只感到有一連串的權力鬥爭而已。共和黨在這幾年裏面一直在喊『要奪回我們的國家』,他們到底要向誰奪回呢?其實問到底,他們是要從新一代的美國人奪回。共和黨參議員Lindsey Graham 說,在這次競選中他們湊不夠『憤怒的白人』(angry white guys),他說的不錯,一個有著很多憤怒的白人的美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共和黨就是錯在要挽回一個過去了的時代,而不懂得把保守主義裏面的優良價值傳給下一代,以致把已經站起來的拉丁族裔和亞裔硬推給民主黨,這是十分可惜的事。
楊東川:在投票的前夕,修榮詢問要不要陣前改變預測,本人因收到福音派很受人尊重的佈道家耶利米牧師(David Jeremiah)語重心長的信息轉播,加上94歲老牧人葛培理父子大聲疾呼把選票投給「支持聖經價值觀」與「支持以色列」的總統候選人,以為如果福音派的基督徒聽了受激勵,傾巢而出,彷如2004年支持布殊總統一樣,結果將大有可為;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羅姆尼的摩門教背景,在關鍵州聖經紐帶Ohio等州得不到共鳴,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結果功敗垂成,終究飲恨。從宗教的角度看,此次大選,美國社會漸趨世俗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道德多數」(Moral Majority)的影響力已經式微,成為明日黃花了。大選時產生所謂「十月驚奇」、「母雞帶小雞」的效應,使得參眾兩院的版圖原封不動。大選後,當今總統及其團隊一朝權在手,更無連任的壓力,從此大刀闊斧,使得國家更偏向社會主義的色彩和措施,以致坐吃山空,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寅吃卯糧,債台高築,歐盟的希臘就是前車之鑑。不僅如此,歐巴馬經過一晚的慶功宴後,即將要面對嚴峻的考驗:經濟衰退,伊朗核武,中國較勁,誰說總統是好當的?
馬大維:大選後大家都十分驚訝為何羅姆尼會輸得那麼慘,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意見,根據美國暢銷的"Business Insider"(“商業內幕消息報")的獨家報道,大選的前幾天開始羅姆尼的競選班子中的「敦促選民投票」(Get Out The Vote/GOTV)班子出了紕漏。原來此次羅姆尼的競選班子中有一個高科技的特別小組(ORCA,本來可以在大選當天利用他們高科技勘測到某一地方的共和黨選民是否出來投票,然後把資料提供給機動出勤小組出動,挨門挨戶去勸說選民馬上投票。大選前一個星期。羅姆尼競選班子發言人告訴”商業內幕消息報”說,共和黨這個最新科技設備絕對能把對手撃潰!但在大選當天這個所謂"秘密武器"因為臨時機件發生嚴重故障,無法和在選舉地區的"機動出勤小組"及時聯繫,無法出撃去當地挨門挨戶鼓動選民出來投票。此外,在一些共和黨認為幾個"搖擺州"中一個重鎮Jacksonville,羅姆尼的競選班子居然沒有將選舉委員會發出的身份証件以及正確的選民名單及時提供給當地選舉站監督的人員,至這些重要的監選人員無法執行任務!羅姆尼大選失敗,與競選班子一團混亂有關。
楊東川:大選落幕,奧巴馬總統終於兵不血刃,當仁不讓地「于右任」了!不過在二次就職之前,已經面臨內閣閣員紛紛掛冠求去的窘境,其中包括國防、財政首長和早已公開倦勤的國務卿,如今又加上一代儒將,中情局掌門人,裴崔斯將軍(David Petraeus) 因外遇而自行辭職,看來內閣閣員的「大風吹」勢必難免。值此全國迎接歡度一年一度的「榮民節」之際,身為最高階的榮民將軍,白璧有瑕,不啻為光輝燦爛的節日,籠罩一層陰影。按裴氏出身名門,學經歷完整,有聲於世。歷任伊拉克、阿富汗聯軍統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退伍下來,執掌全國最高情報機關,堪稱文武全才,呼風喚雨,位極人臣。不料高處不勝寒,一失足成千古恨,讓許多人扼腕嘆息。年前裴氏曾因「枵腹從公」,到國會報告,因緊張過度而昏倒,事後不但未成笑柄,其官位不降反升。如今馬失前蹄,雖經層峰一再挽留,卻堅持軍人氣節而黯然下台。其事可議,其情可憫,其實可嘆,其人可惜!可見撒旦常以“四A”攻擊一些高高在上的人:“Arrogance (傲慢),Addiction (上癮),Aloneness (孤獨),Adultery (不貞)”。位高權重者可不慎乎!
馬大維:中國俚語說 “雨過天晴",對勝利連任的奧巴馬總統來說恰恰相反,小雨過後風暴即將來臨!對我個人來說奧巴馬的才能只限於當社區工作組織者(這就是他在芝加哥的背景),治國之道他是無能的。以他過去四年來的成績單來看,在每一個國家重大問題上他可說交白卷,他唯一成功的就是為他個人「流芳百世」的「奧巴馬醫療健保」方案(但我認為還未定案,這可能是他的敗筆),這個議案塵埃尚未落定,如果他一意孤行,,將來說不定漏洞百出,問題磊磊;歷史上証明,任何一件大事由政府全部挑起,一定在處理方面(特別在財政方面)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及不良後果,這就是為什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徹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奧巴馬能施行仁政,為美國做一點好事,他必須能"虛心禮下"去求教,和與共和黨妥協。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放棄他的"驕傲"(這是奧巴馬的敗筆)。 我預言奧巴馬沒有這個度量和能,孤獨個性就是他的特徵。根據很多過氣白宮高官透露,奧巴馬性情傲慢,根本看不起也聽不進別人的進言,平時也不太理會別人(除非他有事求你)。
非法移民案﹕這個大問題是奧巴馬和聯邦政府必須解決的,需要有遠見和耐力,更需要兩黨通力合作才能水到渠成,單靠個人"魄力"和"魅力"是無法成功的。我看共和黨國會必須放下成見,通力與奧巴馬合作,去解決這一個攪擾美國移民法的近代的大爛攤子,建立新的移民法來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傲慢成性的奧巴馬是否能低聲下氣和共和黨合作,我是不看好的。
“同雙性戀"問題﹕奧巴馬為了答謝這一個族群在大選上對他的支持,將會在這個問題上變本加厲地推動,在法律上、聯邦稅法及社會福利方面立法便利"同雙性戀份子";他是否能否成功,就要看控制衆議院的共和黨如何應對了.
國際外交方面﹕奧巴馬應該可以大刀闊斧去大幹一番,眾議員的共和黨無法可以直接影響他的作為。但以他在過去四年以來的作為,美國在中東已經失去大部分的盟友支持,以色列一向是美國在中東牽制其他回教國家的一張可靠的皇牌,但奧巴馬的態度和政策把這個最可靠的盟友都得罪了。在中東政策中一個對美國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脫離依賴中東石油,大力推動發展美國本土的豐富石油及其他天然煤氣的來源,大力施行開放政策,擺脫中東對美國的牽制力(伊朗動鍥就用封鎖荷姆士海峽來威脅美國的石油供應),做不到這一點,美國在中東的政策就無法可以施展其能。.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奧巴馬總統在以下四年是否能做些對美國人更有利的事情!
楊東川:大選颱風剛剛過境,各界媒體紛紛就選舉態勢加以檢討:奧巴馬的連任得力於黑人、女人、拉亞裔少數族群及年輕學生的選票,有目共睹,不容辭費。當勝利的一方舉杯高歌的時候,失敗的一方坦然承認今後傳統的WASP(White Anglo Saxon Protestant),亦即白人英國新教徒已經不再風光主導美國社會,遑論美國選情,所謂「憤怒的白人」 (Angry White Guys) 徒呼負負而已 。 社會心理學家提出“P.E.S.D.” (Post Electoral Stress Disorder) (選舉後壓力失序症候群)的新詞,認為共和黨午夜夢回,不勝痛心疾首,但仍會經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等五個過程。記得上屆總統選舉的敗將馬侃說他選後晚上睡得像個嬰孩:”起初睡得很甜,半夜卻起來大哭一場”令人莞爾。不過,往者已矣,來者可追,11/19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已經迫不及待地刊出2016年新總統候選人的名單,民主黨方面以希拉莉.克林頓掛帥,德州聖安東尼年輕市長卡斯楚及現任副總統拜登緊追其後;共和黨方面則以布殊總統令弟傑布及前國務卿萊斯呼聲最高。本次選戰剛完,硝煙未熄,下屆總統選戰,已然揭開序幕。
此外,手頭正有11/12新聞週刊的封底文章,《裴崔斯將軍的十二領導手則》,作者正是讓他中箭落馬的小三,39歲的“寬井”女士(Paula Broadwell)。此次FBI和CIA大水沖破龍王廟,原來是攸關一場兩個女人的戰爭,寬井以E-mail騷擾另外一位小三,後者不勝其擾,投訴FBI,使得上將軍的大名浮出台面,最後落個玉石俱焚。耐人尋味的是,不知後一位小三是何方神聖?(據稱是家庭友人Jill Kelley) 根據去年九月台灣報載,台積電女工程師38歲的劉淑貞博士被對方自稱是“裴將軍”的CIA情報頭子詐去三萬美元,換來一大堆的偽造旅行支票差點鋃鐺入獄。她目前已辭掉年薪200萬台幣的工作,正癡癡地等著上將軍來台完婚。好在劉博士不是彼小三,否則還有好戲可看。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尹烈﹕美國最近太多花邊新聞,我想回到修榮談到的問題,就是以後四年美國政治和經濟路向。回想四年前奧巴馬總統剛上任時,參議院的Mitch McConnell聲明今後共和黨的頭號工作就是叫奧巴馬不能連任,從那時開始,共和、民主兩黨便落入膠戰狀態,國會聲望一落千丈,世人亦對美國政府的辦事能力產生質疑。但當奧巴馬連任成功之後,便迫使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因為共和黨再沒有反對目標,反而要和民主黨衷誠合作,在積極的建設上爭取民心,而我們在最近共和黨人的言論上已經開始看到這種情形。保守派政治評論家Bill Kristol在FoxNews上公然說共和黨應接受奧巴馬的建議,向最有錢的人加稅;眾議院的主席John Boehner公開說要和總統合作,FoxNews的節目主持人Sean Hannity說他在移民法例上「進化」過來,要為非法移民尋求出路;極右的議員Rand Paul,竟然說要幫助非法移民成為美國公民,這是連民主黨人都不敢提到的,更奇怪的是,Rand Paul甚至說,可以考慮在收納非法移民期間,暫時停止收納循合法途徑申請入境的移民。筆者聽到其中一些明顯是矯枉過正的言論,當時原以為是華盛頓州和科羅拉多州的大麻,已經隨風飄來加州。兩黨願意合作,本來是對國家好的事,但一到大選之後,言論便馬上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如此明顯的要去收買人心,老實說,筆者心底裏有著一陣陣的寒意!
楊東川:尹烈兄不喜歡花邊新聞,情有可原。本人因物傷其類,故而感慨繫之,何況中箭的是美國前後兩個聯軍最高統帥,近日皆出現在各大報的頭版(非花邊),包括軍中對內新聞,奧巴馬選後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也對此作出回應。至於選後檢討的重點,應是“今日之域中,誰主浮沈?”答案是:青年人、非洲裔、拉丁裔和亞裔。由於他們傾巢而出,才讓奧巴馬坐穩江山,並成為今後訂定政策的路線參考和主流民意。不過,他們只是選其所愛,並未反其所惡。可惜羅姆尼從頭到尾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他的宗教背景撼不動聖經紐帶的福音派信徒,他又不能針對歐氏的死穴-經濟問題乘勝追擊,以致坐失良機,每下愈況。到頭來選民認定他嫌貧重富,一直站在有錢人的那一邊。根據皮優(Pew)最近研究報告,總的來說,多數美國人仍然採取中和(moderate)的立場,同時擁抱自由和保守的觀點。他們心中有數,肯定政府小而美,奧記健保華而不實;59%認為墮胎必須合法化,65%支持海納百川,讓非法移民修成正果;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相對多數支持本州同性婚姻合法化。民意如水,選票至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共和黨選將痛定思痛,將來勢必改弦更張,順從民意,民主黨人士亦會堅壁清野,不遑多讓。
尹烈﹕東川兄文采風流,小弟實在甘拜下風,如今亦「順應民意」,稍為着墨,聊具意思。Patraeus 將軍的性醜聞,一波三折,筆者為文之日,發現兩位女主角中的其中一位Jill Kelley,竟然有着南韓的外交身份,並要申請外交保護。當然,受保護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但身為美國人亦能夠擁有南韓外交身份,整件事情已經有點開始超乎常理可以解釋,而這件性醜聞案更有着非常微妙的政治意義,原因是國會中的共和黨人,本希望就利比亞事件彈劾總統,批評出使聯合國的美國代表Susan Rice隱瞞事實,把恐怖分子襲擊美國領事館,說成是當地抗議行動的結果。但Susan Rice當日所報導的資料,並非來自白宮,而是來自中央情報局(CIA),如今發覺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局長,可能因為多時要與情婦接觸,而疏忽了去處理手頭上的緊急情報,結果引至在利比亞的大使館被襲,及美領使遇害身亡的事,所以,整件事情可能因此上不了奧巴馬總統的身。
梁柏恩:奧巴馬勝選,對我來說很失望但不驚奇。在所有主流傳媒露骨地一面倒偏袒自由派的今天,要在選舉中擊敗民主黨,除非是優劣差距明顯,否則談何容易?!絕大部份的「街上市民」(尤其是少數族裔)都倚靠此等傳媒為對世界認知的基本來源;據傳媒所云﹕「若你贊成保守派、便會叫所有婦女回到後巷黑市墮胎的黑暗時代!」「若選出羅姆尼任總統、他便會即日將所有西裔人仕驅逐出境!」「若你投票共和黨,他們便會奪走你所住的政府公屋,叫你無家可歸!!亦取消你的健保!」如此危言聳聽,在華人圈子裏(甚至在教會中)亦大不乏人。老實說,免費的午餐,有多少人會因為考慮到對下一代的不利影響而拒絕接受? 另一例子﹕利比亞美大使遇襲身亡,奧巴馬政權處理得亂作一團,不堪入目;若換作是共和黨的總統,傳媒必定已鋪天蓋地般狠批,罵得體無完膚。然而在選舉前的八個星期,除Fox News 外,傳媒對此事堅決隻字不提。今天(11月15日)居然有NBC的新聞主管公開辯稱﹕「有鑑於奧巴馬總統當時正在闡釋基地恐怖組織已被擊潰的正面訊息,而利比亞事件有可能在競選期間被共和黨高度政治化,我們理應低調處理。」 換言之,傳媒選擇性地報導或不報導一件關乎美國人人命的事件,都是因為共和黨的錯,傳媒隱瞞事實亦是為了你們民眾的好處。CNN的Gloria Borger更是破口大罵共和黨參議員John McCain 和Lindsey Graham,因他們質疑奧巴馬的駐聯合國大使Susan Rice為何在利比亞事發後四出到處宣傳謂事件是因回教民眾看了美製短片暴動而致,與事實不乎。Borger說McCain 和 Graham 此舉正表明白人男人欺負黑人女人,換言之,黑人或女性的官員是不准批評的 (當然、保守派的黑人或女性如Clarence Thomas, Condolezza Rice, 或Sarah Palin等則另作別論。)
回到美國國情的走向,未來四年若奧巴馬仍然執迷不悟,繼續揮霍無度,將是全美國的悲哀!要付債,便要開機印鈔;印鈔遲早做成通漲壓力,通漲壓力亦導致國際上美元眨值的壓力。中國崛起,亦更盼取締美元為國際貨幣的地位;美國當然賣了命根都不會容許這個轉變,否則美國人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便一落千丈。為要保住美元為國際貨幣,美國可能不惜挺而走險,在敏感地區攪局,包括伊朗或中國東海、南海等。只要亂而不(大)戰,人心動盪,則美元必有市場,仍可暫時維持美元的價值。但這是險象環生的遊戲,萬一擦鎗走火,情勢失控,油價颼升,全球經濟陷入大衰退,到時不論自由派保守派,必玉石俱焚矣。
林修榮﹕奧巴馬是否青史留名,成為成功的總統,就要看這四年的政績。通常總統第二任都沒有好結果,且看奧巴馬是否能與共和當妥協,將美國從經濟、外交、能源、移民政策的困境中帶出來,我們當竭力為他祈禱,求天父賜予智慧,並以對上帝虔敬的心治國。下月再見。
2013年時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