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這個少年人?

馬可、馬太和路加福音都有記載有一個少年人跑來找耶穌,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馬可福音的記載最詳盡:

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 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 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馬可福音10:17-23)

首先讓我們認識來找耶穌的少年人。

這個富有的少年人,聖經記載他是憂憂愁愁的離開,因為他不肯放棄他的財產來跟隨耶穌。我每逢讀到這裏,都有不少的感慨和惆悵–這位優秀的少年人,連耶穌看到他都愛他,實在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年青人,既然謙卑地來到耶穌面前,卻如入寶山空手回,實在可嘆!可是,假如我們細心查考經文中的蛛絲馬跡,便可能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結局。聖經沒有清楚講明這個少年人是誰和他的下場,因此我的分析只是按情理的猜測。

馬可第10章的少年人是誰?上面我提到這個少年人極有可能就是馬可自己,因為他在第十章對來見耶穌這件事的敘述,比其他兩福音更親切和詳細:

• 只有馬可記載這個人是跑來找耶穌

• 只有馬可記載這個人跪在耶穌面前

• 只有馬可記載耶穌看著他就愛他

這幾點(特別是最後一點–感受到耶穌的愛)極有可能是馬可第一身的自述:比較起來,馬太和路加的敘述比較像第3身。聖經作者在說到自己時,往往不直接提自己的名字,就像約翰用「耶穌愛的門徒」形容自己。

我們讀到這個富有的年青人憂憂愁愁地離開,都會覺得十分可惜,但這樣一位有心追求真道的人,加上耶穌愛他,應該不會輕易地讓他離去和從此失落了。似乎當時馬可雖然未能馬上撇下一切去跟從耶穌,但他仍然陪伴在耶穌身邊,沒有離開耶穌。

誰是這個少年人?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時,馬可福音14:51-52有以下記載:「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問題:這個少年人是誰?為何他會在這個時間(深夜)出現在客西馬尼園外?為甚麼他只是披著一塊麻布?

讓我們將這兩件事串起來,就更明白最後的晚餐前後發生了甚麼事。

最後晚餐的安排

​加利利人是星期四晚慶祝逾越節的,​當天門徒想為當晚逾越節的晚餐作安排,可是耶穌卻沒有告訴他們晚餐的地點,於是他們來問耶穌:「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在哪裡給你預備?」耶穌說:「你們進城去,到某人那裡,對他說:『夫子說:我的時候快到了,我與門徒要在你家裡守逾越節。』」​​門徒遵著耶穌所吩咐的就去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馬太26:17-19) 似乎耶穌要為當晚晚餐的地點保密,事先不讓門徒知道,這只有一個理由:耶穌有重要的話要與門徒說,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去對門徒作最後的教導,但耶穌知道猶太已經與祭司長商量好用羅馬兵來捉拿耶穌 (撒但入​​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門徒裡的一個。他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怎麼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路加22:3-4),假如耶穌預先告訴他們最後的晚餐地點,猶大一定會去通知羅馬兵,所以耶穌故意不讓門徒們知道。

最後晚餐的地點

讓我們回到客西馬尼園耶穌被捉拿之前的最後晚餐。 一般我們叫最後晚餐的地點做「馬可樓」,相信便是馬可與他父母的住所,既然他是有錢人家庭出身,房屋一定十分寬敞,足夠十多人晚餐聚集。當時他們都知道逼迫將臨,耶穌已經讓他們知道他快要被害,他拿房屋出來讓他們聚會是有風險的,但假如馬可已經決定跟隨耶穌,當然會願意這樣做。後來在使徒行傳12:12看到,初期教會受逼迫時亦是在馬可的家中聚會。

猶大提前離去

最後的晚餐當中猶大離去(約13:30),明顯地是去帶領兵丁捉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點事前保密,故猶大事先並不知道晚餐的地點,很可能猶大提早離去就是帶著羅馬兵先到馬可樓捉拿耶穌,但耶穌和門徒已經離去,只剩下馬可赤著身在屋內睡覺。猶大在馬可樓無功而退之後,因為知道耶穌經常到客西馬尼園禱告,所以下一站便帶兵到那裏;可能猶大和兵丁離去後,馬可匆匆披上麻布,便是要跑去通知耶穌躲避,但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客西馬尼園四週環境幽暗(來捉拿耶穌的兵丁要帶着燈籠和火把),門徒已經四散,這個少年人才出現,當時環境幽暗,若不是馬可自己敘述過程,根本沒有人看見,有人看見亦未必看得那麼清楚是個少年人。因此,我相信這個少年人就是第10章的少年人,極可能就是作者馬可。

馬可參與宣教

使徒行傳記載了這件事: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徒15:36-40)

​聖經沒有說馬可之前跟著保羅去宣教為什麼離開了​,可能他是有錢人出生嬌生慣養,無法應付宣教旅程的艱辛,因此半途而廢,以致保羅覺得這人不能用。假如這個故事在這裏完結,我們都會為馬可感到惋惜。

馬可的性格和結局

馬可似乎是一個性格猶豫、臨陣退縮(所謂「不定性」)的人,可能與他富有的背景有關。他來到耶穌面前,固然不肯毅然放棄財富去跟隨耶穌,兵丁在客西馬尼園外要捉拿他,他便來一招「金蟬脫殼」逃跑了。後來馬可跟著使徒保羅宣教,卻在半途可能因為太辛苦而臨陣退縮,引起保羅極大的不滿,不肯再讓他跟隨,這件事記載在使徒行傳15章38節。

可是,馬可亦有他的長處,他一直跟在耶穌身邊,繼續留意耶穌的言行,因此他被神揀選成為四福音作者之一,這是無上的光榮。(假如第10章和第14章的少年人都是馬可,即在第10章之後馬可一直跟在耶穌身邊,雖然他不是12個使徒之一,假如這是真的話,馬可福音的記載便是親歷其境,並不如有些解經家說是從彼得約翰那裏獲得第二手的資訊)

對我有益處

他肯為主冒險,借出房屋,可見他已經不再那麼重視自己的財富。他在事奉過程中有跌倒,但他沒有放棄,繼續跟著巴拿巴傳道,後來又被保羅重新接納,成為保羅宣教的好伙伴,因此保羅在離世前吩咐提摩太帶馬可來見他,並說「馬可在傳道的事上對我有益處。」(提後4:11)如果上述這個人真是馬可的話,就可以看出神用有缺陷的人, 而祂所揀選的必定會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