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定居在今天的以色列境內,根據舊約聖經記載,上帝將這地賜給他與他的後裔,因此猶太人認為今日的所謂「巴勒斯坦」地並不屬於所謂「巴勒斯坦人」的。其實,巴勒斯坦這個詞是新約(二千年前)才出現的,主後132年以色列地的猶太人叛變,當時的羅馬帝國統治者平定叛亂後,將整個以色列地區改名為Palaestina,即使在16世紀土耳其奧圖曼帝國管治中東時,這個地區繼續被稱為巴勒斯坦。至於「巴勒斯坦人」這個詞,是1948年以色列立國後才出現,最初是指住在這個地區的人,主要是指猶太人,而不是指阿拉伯人。正式來說,今天並沒有一個民族是「巴勒斯坦人」,我們不應該當所有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人」,所有住在以色列地的人(包括猶太人)才是「巴勒斯坦人」。
聖地是誰的家鄉?
到底今天的以色列應該是猶太人的家鄉,抑或是阿拉伯人(不是巴勒斯坦人)的家鄉,抑或是他們共同的家鄉呢?這個問題是幾乎無法回答的。從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入迦南地,之後將約旦河東邊與西邊分給十二個支派,以色列人已經是與外族一同居住在迦南地,他們之間的爭鬥一直不停(除了大衛王與所羅門王以色列人全盛年代)。之後猶太人先後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擄掠,曾經長期迦南地甚少猶太人居住。主前年波斯古列王王批准猶太人回歸,可惜只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猶太人願意回去(以斯拉記2:64)。到了主前羅馬人統治的時代,猶太人逐漸從各地回歸聖地,耶路撒冷周圍猶太人人口,在耶穌基督時代達到一百萬人以上;當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摧毀時,根據歷史學家Josephus估計,被殺的猶太人達到1百1十萬人。這次歷史浩劫後,猶太人再次四散世界各地,聖地期一片荒涼,即使回教在主後650年興起,在聖殿山興建寺院,居住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數目甚少,一位名叫Al-Muqaddasi的作家在主後985年埋怨「太少人到寺院祈禱」。
這種荒涼的景像到了近代十九世紀仍然繼續,1857年英國領事James Finn寫道:「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居民,這裡最大的需要是人口」(The country is in a considerable degree empty of inhabitants and therefore its greatest need is that of a body of population.)1867年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旅遊聖地後寫道:「這裡三十哩內連一個村莊也沒有,你在十哩內見不到十個人,拿撒勒是荒涼之地,耶利哥是一片廢墟,伯利恆和伯大尼既貧困又羞愧,全無人煙。這裡雖然土地肥沃,但長滿野草,是一片寂靜和可悲的寬闊土地」。因此,聖地在十九世紀根本沒有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爭,因為除了遊牧民族貝都因(Bedouins)人外,根本沒有猶太人或阿拉伯人願意居住在這裡。
踏入二十世紀,統治聖地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式微,1918年第一次大戰後,英國開始接管中東巴勒斯坦地,稱為 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英治巴勒斯坦當時分作兩個部份,約旦河東邊劃作約旦國(Emirate of Transjordan),英國人交給親英的阿拉伯人鴨都拿Abdullah管轄,而英國自己親自管轄約旦河西邊。到今天統治約旦的國王鴨都拿二世,都是同一家族的後人。
在英國人統治的初期(1918),巴勒斯坦的居民開始增加,包括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都開始遷入定居。在1917年,在巴勒斯坦的人口為56萬人,其中阿拉伯人佔50萬,猶太人佔6萬。這個數字表面看來猶太人是小數,可是,當時巴勒斯坦是包括東邊的約旦,雖然都是屬於英國管治,但猶太人不能居住在約旦。故此,6萬猶太人到是住在約旦河西邊,即今天的以色列,即從二十世紀開始,今天的以色列地已經以猶太人為多數民族,阿拉伯人為小數,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40年代。
英國人統治初期,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宣言,對我們要研究聖地是否猶太人的家鄉有重大的關係,這個就是1917年的Balfour Declaration。這個宣言是由當時英國外長Arthur Belfour發出,說「英國政府歡迎在巴勒斯坦成立讓猶太人定居的家鄉」,可是,宣言接著說「在實行這個讓猶太人定居的計劃時,不可傷害其他非猶太人居民的社會和宗教權利」。這個宣言普遍被認為,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視巴勒斯坦為猶太人的家鄉,宣言令回歸聖地的猶太人大增,到了第二次大戰前夕,猶太人人口已經達到40萬。二戰開始後,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更多,1939年,英國為了取悅阿拉伯人(英國需要石油打仗),突然改變歡迎猶太人移居的政策,猶太人只能以非法移民方式遷入,反而是40年代後阿拉伯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約旦河西邊)*,因此到以色列1948年宣佈獨立時,以色列地已經有許多阿拉伯人居住,這個情況維持到今天。現今我們在以色列見到的阿拉伯人,他們都已經成為以色列公民,但他們的生活水準當然不及猶太人,許多阿拉伯人都不喜歡猶太人,但由於希望在以色列過比其他地方較好的生活,他們都願意居住在以色列。
聖地是猶太人的家鄉,抑或是阿拉伯人的家鄉?從歷史來說,毫無疑問猶太人早已經在這裡定居。可是,40年代之後大量阿拉伯人移居巴勒斯坦,反而猶太人被英國移民政策擋駕,造成今天複雜的局面。以色列在1948年5月宣佈獨立後,立即被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圍攻,連本來與以色列和好的約旦(1946年從英國統治下獨立)都被迫加入阿拉伯陣營。不過,今天約旦與以色列已經重修於好,所以我們可以從約旦輕易過境進入以色列。
* 今年初有一位名記者Joan Peters 離世。她在80年代研究猶太人如何佔據了本來由阿拉伯人長期定居的以色列地。可是,她研究後發覺,阿拉伯人大部份是以色列獨立前不久才移居當地,因此沒有「猶太人霸佔原來屬阿拉伯人地方」這回事。她將研究資料寫成一本名為From Time Immemorial的書,這本書出版後引起極大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