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榮按:幾年前我為了要更好地明白為什麼美國能夠迅速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特意研究了她的經濟歷史,當時記下的筆記便是本文的骨幹。
美國由立國至今,不過短短二百多年,但已締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資本主義強國。從殖民地小規模的農業家庭商業單位,進而發展至工商業經濟,再演變成今天小商業與跨國集團並存的經濟體系,美國的商業發展歷史實在值得深入研究。
1.1殖民地時代
自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州新大陸後,歐洲探險者與貿易商人開始注意美州,十六世紀初期陸續有歐洲人來美,主要是要找尋貿易機會,但甚少留下定居。
踏入十七世紀初期,首批英國移民一百零五人於1607年乘坐三艘船抵達今日維珍尼亞州JAMESTOWN一帶定居,比大家熟悉的「五月花號」還要早十三年。當時生活相當清苦,他們當中有些是清教徒,為了爭取宗教自由遷移美州,但亦更多的人是因英國經濟衰退,在老家無以為生,被迫孤注一擲移民新大陸。但惡劣的環境,令九個月後只有38人生存,但新移民依然繼續抵步,到1616已有二千名殖民。
1.1.2 特許公司(CHARTER COMPANY)
當時英國的商業體制主要是家族擁有方式,為了要在「日不落國」的殖民地發展商業,一方面籌集更多的資金,同時維持向英國皇室效忠,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公司體制,稱為「特許公司」。「特許公司」有點似今天的上市公司,由私人股東投入資金,委派管理人員負責日常業務操作。可是,與今天私營公司不同的,是「特許公司」其實是大半個政府機構,必須由英國皇室授權,除壟斷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貿易之外,更代表政府在殖民地有一定的統治權。當然「特許公司」要按時向皇室繳稅。
當時英國為亞洲殖民地設立的「特許公司」,是亞洲人熟悉的「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為美州殖民地設立最大的兩家,為THE LONDON COMPANY和VIRGINIA COMPANY OF PLYMOUTH。
由於當時在美州殖民地商機有限,這些「特許公司」的英國股東們,過了不久便逐漸將股權轉讓給美州殖民,殖民在經濟上甚至在政治上開始形成一種新力量,成為日後獨立自主的一個雛形。
1.1.3殖民地經濟
最初美州殖民多從業打獵、捕魚、農業等,以小規模家庭式經營為主。逐漸有些較大規模的農場在南方出現,大量種植和出口煙草和稻米,但仍然是由家庭經營,再雇用勞工或奴隸幫忙(第一批黑奴是在1619年由荷蘭人運入美州殖民地)。慢慢地,北方的殖民地人民多從事出入口貿易,他們受到當時英國海軍保護,但英國在1651年開始通過一連串的「航行條例」(NAVIGATION ACT),規定美洲殖民地的貿易需要通過英國,即殖民地不能直接與其他國家貿易,但由於這些條例沒有被嚴格地執行,故對殖民地開拓國際貿易影響不大。
當時美州殖民地有一個難題,就是英國政府不容許他們設立銀行或貨幣,他們起初只能以物易物,十分不方便。至1652年他們開始私自發行貨幣,稱為PINE TREE SHILLING,是北美州第一個錢幣。
至1690年他們更自行發行BILLS OF CREDIT,即紙幣的前身,至1723年多處殖民地已經自行發行紙幣,期後英國政府立例禁止,成為殖民地與英國交惡的原因之一。
美州殖民地進入十八世紀,人口開始快速增加,在1750至1770這二十年間,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二百一十萬人。當時歐洲經常打仗,經濟也相當困難,許多人聽到美州殖民地商機蓬勃,便千方百計要越洋遷居,甚至願意作為僕婢,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服務期滿,便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耕種,一躍成為地主。美州地大物博,人人隨時可以向西移,去尋找自己的新天地,所以美國人至今「向西移」這句話仍然代表著實現夢想,同時美國人也建立了一種獨立和奮鬥向上的精神,為日後成為超級經濟強國奠定基礎。
除了上述自願以僕婢身份移居殖民地的歐洲人外,黑奴人口亦增加,但亦有人開始反對奴隸制度,最出名是開國先賢BENJAMIN FRANKLIN,他本來像其他殖民一樣雇用奴隸,但1750年後他開始反對佣奴制度,並在1775年成立了撤奴團體,但在當時社會作用不大,連國父華盛頓和THOMAS JEFFERSON總統都雇用奴隸,但社會上對奴隸制度的爭議,在此時已經埋下種子。
1.2 建國初期
十八世紀中期,美州殖民地已逐漸擁有經濟和政治力量去追求獨立,但與英國之間的稅務爭執本來不致演變為爭取獨立行動,因為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一群「中產階層」,他們主要以貿易為生,知道與英國對抗會帶來經濟損失,所以大部份美州殖民陷在既渴望獲得獨立自由,但又懼怕損失商機的兩難中。
1.2.1. 獨立戰爭
打仗也離不開經濟,這場獨立戰爭除了要在戰場上與英國較量之外,殖民地也要有經濟能力去購買軍備,可是當時殖民地還未有政府,沒有稅收,如何籌集資金去與強大的英國打仗呢?
當時除了小數富有的殖民拿錢出來,便是要向外國政府借貸。幸好的有些國家(包括法國和荷蘭) 與英國不和,除了借錢殖民反抗英國之外,還供應炮彈軍服。不過只是借債還不足夠,殖民地國會只有印發上述那些BILL OF CREDIT,稱為CONTINENTALS。這些等於是當時的貨幣越印越多,自然帶來通貨膨漲,由1776年宣布獨立至1781年間,物價飆升了幾十倍,這些CONTINENTALS也變得幾乎一文不值。這個可說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場經濟危機。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八年獨立戰爭最終在1783年以美國立國結束。
1.2.2. 美國憲法
美國的憲法在1787年訂立,將整個美國聯成一個聯邦的政治體制,規定只有聯邦政府有權制訂通商法例。在經濟上,憲法讓州與州之間的商務通暢無阻,全美成為一個共同市場,州與州之間通商免除關稅,並制訂了劃一商業法例,包括﹕合約、稅收、破產、貨幣、郵務、專利和版權等法律。
1.2.3. 無形之手(The Invisible Hand)
1776年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時,資本主義經濟學鼻祖ADAM SMITH亦在同一年出版THE WEALTH OF NATION一書,提倡開放貿易,政府不要加要管制,讓人民按自身利益去主導經濟發展,讓自由市場和競爭成為一雙「無形的手」去成為自我監察的力量。美國先賢熟讀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按ADAM SMITH的理念去建立美國經濟體制,但毫無疑問ADAM SMITH提倡的自由市場理念對日後美國經濟有重要的影響。
1.2.4. 國家經濟政策
在如何發展美國的商業政策方面,開國先賢之間意見分歧。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ALEXANDER HAMILTON極力主張,要利用聯邦政府的力量去領導經濟發展,包括輔助建立商業,徵收保護進口稅去保護工業,並建立國家銀行系統,讓工商業可以快速成長,和幫助開發西部。在HAMILTON極力推動下,美國政府負擔了殖民地各自借下的債務,然後由美國發行公債,至今一直都是世界上信用最強的國債。
HAMILTON並在 1791年獲國會通過在費城成立國家銀行,代表政府管理財政,稱為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但這銀行並不是完全由國家擁有,國會投資一千萬元,擁有兩成股權,其餘向民間集資。
美國國家銀行
1.2.5. 成立交易所
由於國家銀行上市集資成功,在1792年在費城設立的股票交易所經歷了美國第一個「牛市」。同年二十一位股票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六十八號成立股票交易所,便是今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前身。
原來的紐約交易所
交易所一開始便遇到難題,由於有些大戶投機炒買,加上缺乏完善的管制系統,以致漏洞百出,結果第一年便爆發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金融危機,令建國初期經濟陷入困境。幸好財長HAMILTON馬上介入,由政府出面平息危機。
1.2.6.國家銀行
雖然財長HAMILTON財技高超,但始終不是一個政客,國會中亦不少與他唱反調的,其中包括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之前JEFFERSON極力反對成立國家銀行,現今趁著金融危機,更不遺餘力地攻擊財長HAMILTON一手創立的國家金融體制和財政管理方向。1795年HAMILTON下台,到了1800年,JEFFERSON一派已經控制政權,並逐步拆除HAMILTON苦心經營的財政系統,包括在1811年結束國家銀行。
JEFFERSON總統提出聯邦政府應扮演有限度的領導角色,並以小家庭農業和商業作骨幹,由每個州各自去發展本州經濟,包括開設銀行和建橋鋪路。但到了1840年左右,由州政府發展的項目因經營不善全部倒閉,此後幾乎所有商業都是私營。JEFFERSON雖然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但他在經濟上是缺乏功績的。
1.3 十九世紀經濟增長
踏入十九世紀,美國經濟突飛猛進。這與國內開發西部,和建立交通網絡有關,華人移民先驅參予興建鐵路,讓美國國內商業市場不斷擴展,加上新發明(如電力、通訊,改良蒸氣推動系統等)帶來經濟增長和新工業誕生。這時美國北方已經發展成工業與商業的重點,利用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優勢。這時,工商業已經不再只是家庭式的經營,而開始出現資金龐大的股份公司(Corporation)。
1.3.1. 股份公司
聯邦政府為了鼓勵成立更多股份公司,制定了公司與合約法例,讓投資者得到保障。此外,美國政府訂立法例去保障股份公司,例如,限制股份公司法律責任與罰款,和讓財政有困難的公司利用破產法去重整債務。
就以興建鐵路來說,政府供給土地,但由於需要的資金極高,必須利用合股份公司發售股票與債券去向民眾集資,當時投資者亦包括歐洲人。1830年只有三家上市鐵路公司,到了1850年已經增加至38家。當時與鐵路有關的股票和債券,佔了市場總值超過一半。
鐵路公司股票
美國人喜歡股份公司,十九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的股份公司寥寥無幾,但在美國已經有好幾百家,大企業(如鐵路公司、標準石油、卡內基鋼鐵等)陸續出現,它們的生產量極高,達到經濟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這些巨大的股份公司,籌集大量資金,並大規模利用機器去生產,不單供應美國大眾市場,也開始外銷。股份公司也帶來另一個需要,就是管理階層的誕生。當時鐵路公司要聘用大量員工去操作,但幾次嚴重火車事故令公司要開始聘用中層管理人員,負責去管理一般工人。
1.3.2. 南北分歧
在北方發展成為工業和商業重點的同時,美國南方的經濟發展卻繼續以農業為主。當時最重要的農產物是棉花,在1830年美國出口棉花佔世界總量一半,到1850年已增至七成以上,成為美國最重要外銷產品。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織布全面機器化,對棉花需求不斷增加,故與美國南方棉花農民唇齒相依。種植棉花需要大量勞工,南方農民雇用黑奴人數不斷增加,與已經禁止販賣奴隸的北方分歧日深。
黑奴販賣告示
1.3.3. 發現金礦
南北戰爭前還有一件經濟大事,對美國(尤其是西部)影響甚深,就是加州發現金礦。1848年一月二十四日,一位名叫JAMES MARSHALL的工人在今日加州首府沙加緬度附近,在工作的鋸木廠SUTTER’S MILL旁的河流裡發現金礦,開始了尋金熱潮,大量美國人由全國各地湧入加州北部,每年有十萬人之多。當時交通仍未太發達,這些西移的人要六個月時間經歷千辛萬苦才抵達加州。
淘金者
發掘黃金令西部開發加速,同時也對美國經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貨幣以黃金為本位,但美國沒有中央銀行負責統一發行貨幣,1850年間竟然有幾千種貨幣流通,其中很多是假幣;再加上全國有大小銀行二千多家,缺乏管制,有些銀行稱為「野貓銀行」(因為很難找到銀行的總部)。這種混亂的情況因為發現黃金而加深,表面上是商機蓬勃,其實危機四伏,引發了1857年經濟大蕭條,而政治上南北州份之間對販賣奴隸看法分歧日深,終於爆發內戰。
1.4 南北戰爭
其實最終將美國南北推向分裂的主因,並不是單是販賣奴隸的問題,而是與經濟更有關係的進口關稅問題。當時,北方已經成為工業重地,波士頓等地亦開始布業生產(機械技術是從英國輸入),但英法兩國生產量比美國大得多,成本也較低,美國本土生產的布織品無法與其競爭,生產商便向國會要求對進口貨徵收關稅,來保護美國自身工業,這是美國歷史上首度徵收關稅。
南方棉花大量外銷英法,亦從外國進口大量貨物,他們當然不願意徵收入口關稅,因為可能導致英美亦徵收棉花入口關稅,影響棉花外銷,同時他們也恐怕關稅會增加進口商品價錢。1828年國會通過徵收關稅,南方州份極為不滿,甚至有州份威脅要脫離聯邦,為以後南北衝突埋下伏線。
1.4.1. 戰爭經濟
1861年三月林肯總統就職,之前七個南方州份已經宣佈脫離聯邦,四月內戰開始。戰爭與經濟關係很密切,1857年大蕭條後國庫虛空,南北政府都要籌集軍費,其方法不外三種﹕增稅、借貸、和發行鈔票。當時北方經濟比較強大,政府能夠成功地透過發行公債向人民借貸,所以軍費比較充裕,這是北方最終勝利一個主因。反觀南方,經濟以耕種為主,財富都是不動產,本身經濟沒有北方發達,也不懂得發行債券,只是一味印發鈔票,結果南方物價在內戰頭兩年飆升七倍,貨幣等於毫無價值,人民生活極苦,結果無法不吃敗仗。
北方貨幣
南方貨幣
在內戰期間,北方的經濟繼續迅速發展,尤其是在金融方面,華爾街股票交易如常進行,人民對投資股票十分狂熱,紐約交易所成為倫敦之後最大的股票交易中心;在交易所外所謂「路邊經紀」(CURB BROKERS)亦進行股票買賣。除了股票,黃金也成為投機對象。這些在紐約的投資者消息特別靈通,連北方在GETTSBURG戰役大勝的消息也比林肯總統早知道。
1.5 內戰之後
1.5.1.經濟起飛
自內戰在1865年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五十年間,美國經濟以史前無例的幅度增長,到十九世紀末期,已經在工業和金融上領先全球。在1890年美國人口統計處正式宣布,美國再沒有「邊疆」(FRONTIER)的存在,亦即是整個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與地域。
美國在內戰後經濟起飛,與全國鐵路四通八達有很大關係,1860年內戰前美國全國有三萬里鐵路,已經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1870年內戰結束五年後,全國鐵路增加至五萬三千里,十年後增加至九萬三千里,再十年到1890年增加至十六萬七千里,到二十世紀開始時美國已經有接近二十萬里鐵路,即短短四十年內增加了四倍。鐵路增長快速的原因是商業發展飛升,令運輸需求大增。
一個這樣有生氣的資本主義社會,當然亦需要有一個健全的制度和體系去維持,讓人民都可以參與經濟的成果,否則人人利字當頭,集體沒有規範地「向錢看」,社會將會出現不公平,甚至混亂的情況,胡佛總統曾說過﹕「資本主義的問題就是資本家,他們都太貪婪了!」。可是,要建立一套完備的體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有一小班人首先富起來,但他們賺到巨額財富的手段相當心狠手辣,甚至不惜利用賄賂等低下手法,1934年經濟大蕭條時一位學者將這班巨富統稱為ROBBER BARONS (強盜男爵);他們多是靠鐵路起家,亦有些靠工業致富。
1.5.2.會計制度開始
為了讓商業可以公平地進行,並且讓股票投資者清楚和正確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一個健全的會計(ACCOUNTING)和批核(AUDIT)制度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在這段時期美國的商業發展一日千里,卻仍未有良好的會計制度,紐約證券交易所主要的上市公司都是鐵路公司,它們的帳目更是「黑箱作業」,鮮有對投資者作任何交代,即使有財政報告發表,其內容準確性全無保障,交易所也無可奈何。因此,商業舞弊情況經常出現,投資者需自負風險,情況竟然與近年美國有一些上市公司發表虛假帳目瞞騙投資者相似。
無論如何,會計業在這段時間開始發展,1882年會計師學會在紐約成立,1887年美國公眾會計師協會成立,至今都是會計業的代表。1896年,紐約州正式立例承認會計師的專業資格,同年開始使用「認可會計師」(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或CPA) 銜頭稱號,之後其他州亦效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會計制度已經在全國設立。
1.5.3.時間分區制度開始
另一項在這個時期開始的制度,雖然與商業沒有直接關係,卻是至今美國依然採用的,就是時間分區制度。原來1883年之前,美國沒有劃一的時間,每處地方自行訂立時間,以正午作標準,結果是即使附近城市時間都稍有不同,在紐約正午十二時,在華盛頓卻是早晨十一時三十五分,同一個州可能有幾十個不同時間。在以馬匹代步的時代,時間差別並不造成問題,但隨著全國鐵路暢通,火車時間表必須準確。可是,國會不敢要求訂立劃一的時鐘標準,恐怕得罪人民。結果,鐵路公司被迫自行制定全國標準時間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四個時間地區(TIME ZONE),所有地區內時間都統一,制度由1883年十一月十八日實施,當時當然有人大力反對,但這制度至今依然被沿用。
由訂立統一時間這件事可以看到,當時鐵路公司由於掌握了美國經濟命脈,所以權力與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二十世紀初全國有超過一百萬人受僱於鐵路公司,為全國總人口的1.3%。當時大城市之間的主要鐵路還有不同公司競爭,但許多小城市之間則被一家鐵路公司壟斷,票價當然被推高。這種做法逐漸引起民眾不滿,要求政府加以管制。但州政府發覺由於鐵路公司業務伸展到不同州份,故不受到州法律管制,最後只有由聯邦政府組織了一個部門去進行管制,1890年國會更通過了反壟斷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這是聯邦政府介入管制商業的先聲。
1.6 二十世紀初期
踏入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其鐵路長度為世界三分之一,鋼鐵生產量為全球四成,農業產品外銷量為全球之冠,個人平均收入也遠勝排名第二的英國。此外,九成美國人口都識字,教育水準日漸增高,全國有超過二千份報紙,一千多家大學,中學教育完全免費。
1914年巴拿馬運河建成,連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將紐約到三藩市的海運距離縮短了一萬八千海里,對美國工商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1.6.1. 工業家興起
這時,美國最重要的企業開始由鐵路轉為鋼鐵制造業和石油工業。最出色的鋼鐵大亨是卡耐基先生(ANDREW CARNEGIE),他十二歲隨父母在1847年從英國移居美國匹茲堡市,當時正是歐洲人移民美國的高潮,由1820至1914年間,三千萬歐洲人因為經濟原因移民美國,他們大多住在大城市貧民區(SLUMS),但由於美國經濟起飛,這些移民大多有工作機會。通常他們在貧民區十多年後,便有經濟條件搬到較佳的地區,成為中產階級,情況與後來中國人移民家庭相似。
卡耐基先生十三歲便開始在織布廠工作,每星期工資只有$1.2,十八歲加入鐵路公司,每月收入增加為$35,到了三十三歲,他已經年薪五萬元;但他熱衷於創業,兩年後離開鐵路公司去建立鋼鐵廠,成立卡耐基鋼鐵公司,此後不單鐵路路軌由鐵改為鋼,摩天大廈亦因鋼鐵普遍化和奧的斯(ELISHA OTIS)發明電梯而誕生。
安德魯卡耐基
石油工業的大亨是約翰洛克菲勒先生(JOHN D. ROCKEFELLER),他出生在美國OHIO 州,十六歲開始當會計員,是個虔誠的浸信會基督徒,二十四歲便經營煉油廠,七年後成立「標準石油公司」,開始廣泛地收購煉油廠。1873年該公司已經控制美國三份一石油產量,至1880年幾乎控制美國全部產量。
1.6.2. 工會運動開始
隨著鐵路鋼鐵和石油等大型工業興起,工人們感到需要團結起來,聯合去向僱主爭取福利,工會於是應運而生。可是,當時的工會運動都帶有濃厚的歐洲社會主義色彩,並不為徹頭徹尾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接受,一般人對工會都有種恐懼感。1889年卡耐基鋼鐵廠發生流血工潮,令卡耐基先生決心要杜絕工會,結果工會要到二十世紀三零年代才受到政府法律保障,得以發揚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許多工業家成為巨富之後,後來雖然被批評是為富不仁的「強盜男爵」,但他們對捐獻社會不遺餘力,卡耐基先生曾說過﹕「死亡時擁有財富,是一個恥辱」,所以他在去世前幾乎將全部身家捐出去。洛克菲勒先生與銀行家摩根先生一生中亦作極其慷慨的公益捐獻。
1.6.3. 政府加強管制
二十世紀初期,大企業紛紛進行收購,逐漸控制了整個市場。雖然1890年國會已經通過反壟斷法案,但一直都形同虛設,直到小羅斯福總統在1901年就職才有所轉變。1904年政府警告將會執行反壟斷法,果然,在1907政府認為「標準石油公司」由於控制美國九成以上石油生產,已經觸犯反壟斷法,於是提出訴訟,官司達到美國最高法院,1911年最高法院下令,「標準石油」必須解體成為三十四家獨立公司。可是,洛克菲勒家族反而因禍得福,因為這三十多家公司的股票價錢都大幅上漲,他們手上的財富也加倍上升。
1.6.4. 個人入息稅開始
美國開國之後,一直都沒有設立個人入息稅制度,由1791年至1802,政府是靠由銷售酒、馬車、糖、煙草等產品中徵收稅金維持。1812年與英國發生戰爭,美國首次在買賣黃金、銀器、寶石和鐘表產品中徵收銷售稅。到了1817年,國會取消所有稅項,只向輸入貨品徵收關稅。到了內戰時期,國會首次訂立個人收入稅,但內戰之後便取消。美國正式徵收個人入息稅,是1909年塔夫(TAFT)總統建議,之後在1913年二月離職前通過憲法第十六修正案,授權政府設立個人入息稅,威爾信(WILSON)總統上台後首個任務就是制訂入息稅稅例。
1913年第1040號報稅表格
最初稅法全文只有短短十四頁,但內容包括各種免稅和扣稅規則,埋下以後稅法越來越復雜的種子,如今稅法超過六萬頁。
1.6.5 設立中央銀行
自從1836年美國取消第二個國家銀行之後,一直都沒有中央銀行,之後有幾次全國性的金融市場危機,都是靠銀行家摩根先生以個人的寐力和財力應付過去。到了1913年, 國會終於決定成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作為中央銀行,負責調節貨幣供應量,系統分為十二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全國國家性的銀行都規定要成為會員,將資本6%投資到十二家地區儲備銀行,並在有需要時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這些資金的利率,便成為聯邦儲備局調整短期利率的工具。
1.6.6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1914年之前,美國沒有積極參予國際政治,甚至可以說是接近「孤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也沒有參予,直到三年後才加入聯軍陣營,一年半後戰爭便結束。
在1914年大戰開始時,美國正陷入經濟衰退,初時戰爭對美國經濟損害頗大,歐洲股票市場關門,令美國金融也陷入混亂,紐約交易所也要停止一段時間。此外,戰爭初期美國對歐洲貿易幾乎完全停頓,但很快美國貨品便供不應求,除了農業產品(因歐洲無法正常生產)之外,軍用產品需求亦極高;此外,本來主要由歐洲國家供需商品的南美和亞洲,在大戰開始後改向美國購買,更令美國經濟迅速從衰退變為高增長,股票市場也飆升。
大戰過後,戰敗國陣營固然式微,連戰勝國也是受巨大損失,英法欠下美國巨債,俄國沙皇被共產主義推翻,只有美國成為大戰中唯一的大贏家,一舉成為世界經濟與軍事的最強國,其工業生產量由1914年為全球36%,至1920年代末期已經增加為42%,其出口商品價值亦為全球之冠。
1.6.7.汽車制造業
以內燃引擎發動的汽車是德國人NICKOLAUS OTTO在1876年發明的,另一位德國人WILHELM MAYBACH在1893年發明了「化油器」(CARBURETOR),至此汽車正式可以作為普通用途,1900年美國總生產量是四千部汽車。二十世紀初期,在美國出現大小五十多家汽車制造公司,但很多家短期便宣告破產。
1903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先生創立福特汽車公司,他的心願是透過有效率的生產線技術,為普通民眾制造一部價廉物美的實用汽車。福特沒有顯赫的教育和背景,他的成功讓人看到美國的確是勤奮者的樂園。
亨利福特出生在農民家庭,十六歲讀完中學便出來當學徒,對機器甚有興趣,在1890年已經開始接觸內燃機,1896年在自己家後面興建第一部汽車,之後他一生便是以制造汽車為業。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汽車,價錢只是$850,比其他汽車售價低了許多,民眾爭相搶購,第一年已賣出10607部。福特不斷提高生產質量和技術,並透過生產線(ASSEMBLY LINE)流水操作過程來減低成本。到了1916年,福特汽車廠每93分鐘便可以生產一部汽車,MODEL T汽車價錢降至只有$360,難怪1916年福特公司賣出73萬部汽車。可是,福特先生沒有停頓,到了20年代,雖然由於經濟起飛而通貨膨漲率甚高,MODEL T汽車價錢進一步降至只有$265。在福特公司生產MODEL T的十九年內,共售出1千5百萬部汽車,在1920年全世界一半汽車銷售為福特汽車,到了1929年每年產量為4百5十萬部,從此汽車代替了馬車,成為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
1914年福特T型汽車
亨利福特先生
福特汽車廠生產線
美國在近代經濟突飛猛進,與汽車制造業有密切關係。汽車制造業固然僱用大量工人,也連帶幫助了許多相關的工業。福特公司將汽車普及化,令美國人的居住習慣也改變了。以前由於交通不便,人們都是從郊區搬入市區,但如今汽車盛行,人們可以居住在郊區,也可以到城市工作,從此郊區(SUBURBAN) 便成為大多數美國人居住的地點,亦將農村的經濟與城市連接起來。
亨利福特先生雖然是位工業奇才,對美國汽車普及化和經濟利益功勞至大,可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是講求競爭,要生存必須日求進步。福特T型汽車雄霸世界汽車市場多年,福特先生堅信這款汽車設計已經登峰造極,無可改善,所以多年汽車外型與機器完全不變,電動發動器面世後他也堅持不需要裝在汽車上,還是要靠手搖來發動,汽車顏色也只有一款﹕黑色,因為黑色比較容易乾,對減低成本有幫助。福特先生忽略了市場在變動, 1927年T型汽車銷路已經大降,福特只得暫停生產,之後才以A型代替,但在這段時間已經被競爭者「通用汽車公司」後來居上。
1.6.8. 經濟大蕭條
到了1920年代,聯儲局為了讓經濟降溫,逐漸將利率調高,經濟已經開始冷卻,但表面上股票市場仍不斷創新高,股票價錢與經濟成長脫軌,原因是銀行向民眾大量借貸,亦即所謂「股票抵押貸款」(MARGIN LOAN),投機者只需要一元,便可以憑貸款購買十元股票,形成股票市場泡沫,情況與2000年科技股股災前差不多。
1929年九月三日,道瓊斯工業指數達到381.17點歷史新高,經濟學者BABSON先生發表公開演講,宣稱股市危在旦夕,消息在報紙登出來,馬上引起恐慌,此後六個星期股票市場一直下滑,到了十月二十四日大批用來作抵押的股票被迫在市場被拋售,歷史上稱為「黑色星期五」。十月二十九日,亦即「黑色星期二」,股票市場迅速崩盤,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暴跌23%,與九月初相比跌了40%。
股市崩盤帶來30年代史前無例的經濟大蕭條,超過一半人口在貧窮線以下,失業率高達25%,許多家庭連基本生活也有困難。自1929年至1933年 全國有接近一萬家銀行被政府勒令停業,為總數的四成,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任後下令全國銀行停業一周;當時未有聯邦存款保險制度,許多人民一生儲蓄轉眼消失。
「新提案」(NEW DEAL)
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時提出「新提案」(NEW DEAL),其實就是政府福利制度的開始。同年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援法案」,為失業者提供失業金。三五年國會通過社會安全退休金制度,並開始對有孩童的貧窮家庭提供現金援助,稱為AF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