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聖地?
聖地,當然是指聖經中提到的重要地點。我們聖地旅遊團會到約旦和以色列,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當時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亦稱為「迦南美地」。可是,其實舊約聖經中有180件事件是發生在「河(約旦河)的東邊」,亦即今天的約旦王國。
約旦是聖地的一部份
我們會先花兩天時間在約旦南部(參加約旦額外兩天遊的團友會共有四天在約但,包括首都安曼和約旦北部)。到了新約(由主耶穌降生開始),聖經中有15件事是發生在今天約旦境內,因此,約旦絕對是聖地的一部份,並且由於許多舊約事件發生在約旦,我們先到約旦亦符合聖經的時間表(chronology)的。順便一提,約旦河和今天的約旦王國名字上的「約旦」是沒有關係的,約旦河原文是Yarden,意思是「下降」,是因為約旦河水是從黑門山(Mount Hermon)流下。今天的約旦王國稱為約旦,是因為個地區以前稱為Transjordan,1946年英國將這片土地交給阿拉伯人Hashemite家族統治,改名為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就是今天的約旦王國。
舊約創世記13章記載,亞伯拉罕與姪兒羅得要分開,亞伯拉罕讓羅得先選擇:「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因此,羅得搬到河的東邊,亞伯拉罕則留在河西,亦即迦南地。
羅德住在河的東邊一個主要城市,名為所多瑪,有一次所多瑪和鄰近一座城蛾摩拉被四個王洗劫,連羅得也擄走,亞伯拉罕知道了,便渡過約旦河去拯救羅得。之後,羅得仍然居住在所多瑪,這兩個城市都是犯嚴重的同性戀罪行(到今天所多瑪這個名字依然與同性戀有關),上帝後來要滅掉的所多瑪與俄摩拉,天使將羅得一家救了出來,只有羅得的太太因回頭觀看而喪生。這兩個城市被毀滅後從未出現,有很多猜測,有說是在死海海底。幾年前,美國Trinity Southern University的考古學教授Steven Collins認為他找到所多瑪遺址,是在死海的東北邊Tel Hamman一帶,目前正進行發掘。
羅得和兩個女兒在所多瑪城被毀滅後,依然住在河東。創世記19章記載他與兩個女兒住在山洞,兩個女兒為了延續後代,與羅得亂倫,大女兒生了兒子名叫摩押,是後來摩押(Moab)王國的始祖;小女兒生了兒子名叫便亞米,便是亞捫(Ammon)王國的始祖。這兩個王國是在今天約旦的中部,南邊的王國是以東(Edom)王國,北邊是基列(Gilead)王國,這四個王國由北至南的第一個字母可簡稱為GAME。
亞伯拉罕的孫兒雅各逃避哥個以掃追殺時,亦曾由河西過到河東,然後向北邊逃亡,後來他回家,也是從北面向南走,創世記32章記載他與上帝摔角的雅博渡口,就在今天約旦的北邊。
當然,當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後,在曠野走了40年,當時許多沙漠地帶都是在今天的約旦。摩西最後不得進入迦南地,申命記第74章記載上帝帶他上尼波山山頂觀看迦南地,我們也會到尼波山參觀。
上面為你介紹了約旦(Jordan)古時的四個王國,分別可以用四個英文字代替:GAME,其中三個是與以色列人有親戚關係的,摩押(Moab)和亞捫(Ammon)都是羅得(Loty)的後代。而兒羅得是以色列人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的侄兒;以東(Edom)是以掃(Esau)的後裔,而以掃與弟弟雅各(Jacob)都是亞伯拉罕的孫。這三個王國對兄弟以色列毫不友善,尤其是以東人,在摩西(Moses)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到了以東地要求以東人讓以色列人經過他們的通道(即帝王大道The King’s Highway)以東人也不肯。以色列國在所羅門王(King Soloman)去世後分為南北兩國,以東是在南邊,最接近南邊的猶大國,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攻擊,以東不單不幫助以色列人抵抗敵人,反而幫助敵人去侵犯猶大國。舊約聖經中的俄巴底亞書便是記載以東人對以色列人的迫害,並且記載了上帝對以東人的詛咒 。
在以東地的彼特拉
我特別在這裏提到以東地,是因為我們到了約旦後,便會坐巴士南下到彼特拉(Petra),彼特拉就在以東地,以前是以東地的首邑,你將會可見今天還是沙漠荒野之地,一片荒蕪,但四面有高山圍繞,造成當時以東人十分驕傲:「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俄1:3)由於以東人迫害以色列人,上帝詛咒以東:「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俄1:15);「以掃家必如碎秸;火必將他燒著吞滅。以掃家必無餘剩的。這是耶和華說的。」(俄1:18)當你踏足在以東地,請記得以東的罪惡和上帝的責罰,今天以東地是一片荒蕪便是明證。
我們在約旦的時間不多,為了爭取時間暢遊彼特拉(Petra)「粉紅迷城」,我們抵達約旦首都安曼(Amman)機場後,便連夜由巴士送我們到彼特拉。彼特拉是在安曼南邊約150哩,行車時間需三小時。約旦由北至南有三條公路,歷史最悠久的是「國王公路」(The King’s Highway),是舊約時代的主要貿易通道;聖經民數記20:17記載以色列出埃及時,到了以東地(即今天彼特拉的所在地),摩西請求以東王讓他們通過:求你容我們從你的地經過,我們不走田間和葡萄園,也不喝井裏的水,只走大道〔原文作王道〕,不偏左右。直到過了你的境界。後來以色列到了以東地北面的摩押地,對亞摩利人的王西宏亦有同樣請求,民數記21:22亦提到「王道」,正是這條大道。可是,王道比較迂迴難行,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去彼特拉時會行最短程快捷的「沙漠公路」(The Desert Highway),從彼特拉之後北上至尼波山時才走一段國王公路。
彼特拉有名不單是Indiana Jones電影有幾幕在此拍攝,它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彼特拉位於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只有一條長約1.5公哩的狹窄通道,盡頭豁然寬敞,聳立著一座依山雕鑿造型雄偉的神殿,殿堂前面有座能容納2000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遺跡,可見當時的繁榮,人口曾高達3萬人。主後3世紀發生大地震,以後彼特拉逐漸趨向衰落,成為納巴田人(Nabateans)居所,漸漸被人遺忘,之後古城湮沒了一千多年。1812年,瑞士一位探險家重新發現了這裡,在銷聲匿跡了千年後,彼特拉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舊約聖經有數處提及彼特拉,但不是用這個名字,而是用它希伯來文名字西拉(Sela)。以賽亞書16:1說:你們當將羊羔奉給那地掌權的,從西拉往曠野,送到錫安城的山。列王記下14:7記載:亞瑪謝在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約帖、直到今日。這裡提到的西拉就是彼特拉。 另耶利米書44:16提到以東人:「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阿、論到你的威嚇、你因心中的狂傲自欺.你雖如大鷹高高搭窩、我卻從那裏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你在彼特拉時便會看見「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情況。
由於彼特拉四面被高山包圍,只有一條入口通道,是防守的好地點,不少聖經學者猜測這是末世七年大災難時,神要保守部份以色列人免受敵基督迫害的地方。啟示錄12:6記載:婦人就逃到曠野、在那裏有神給他預備的地方、使他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
從彼特拉我們會到尼波山(Mount Nebo),直上山峰,亦即聖經申命記34:1記載的「毗斯迦山頂」,在這裡耶和華讓摩西望見迦南地,我們會站在同一地點。假如天氣清朗的話,我們也會望見對面的耶利哥(Jericho)。
我們離開約旦,是從陸路進入以色列,通過的邊境是北面的 Sheikh Hussein過境處,一通過便是以色列的提庇利亞市(Tiberius),亦即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旁邊。我們在以色列的旅程是由北邊開始,之後才南下進入耶路撒冷(Jerusalem)。
我們離開彼特拉(Petra)之後,會沿住沙漠大道北上,從以東(Edom)地回到到摩押(Moab)地,這裡有舊約聖經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山脈:尼波山脈(Mount Nebo),阿拉伯名Jebel Musa牧撒山 (即摩西山)。這個山脈在死海(Dead Sea)的東北邊,最高點是在北面,稱為「毘斯迦」(Pisgah)。這個山峰最先在聖經出現,是在民數記23:14,當時以色列人在摩押地紮營,摩押王大為恐懼,便找了個以色列的假先知名叫巴蘭(Balaam),要給錢他去詛咒以色列人,當時巴蘭便是在這個地點建築了七座壇,民數記23:14記載:「於是領巴蘭到了瑣腓田,上了毘斯迦山頂,築了七座壇;每座壇上獻一隻公牛,一隻公羊。」
以色列人在加低斯(Kadesh)沒有水喝,不停的埋怨神,民數記20:3-5記載他們說:「我們的弟兄曾死在耶和華面前,我們恨不得與他們同死。你們為何把耶和華的會眾領到這曠野、使我們和牲畜都死在這裡呢?你們為何逼著我們出埃及、領我們到這壞地方呢?」於是上帝吩咐摩西:「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亞倫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水就從磐石流出,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這裡上帝是要摩西用口吩咐盤石出水,可是,卻沒有聽從上帝的話,用仗擊打了磐石兩下,雖然水也是從磐石出來,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摩西因不順從神的命令,被罰不能進入迦南地。這個也懲罰從人的角度似乎過重,尤其是之前在利非定(Rephidim)曠野發生同樣的事情發生(出埃及記17:1-7),當時上帝吩咐摩西:「你手裡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去。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今次摩西可能被以色列人逼得緊,心急起來按照先前可行的方法,聖經給了真正的原因: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民20:12)
摩西承認自己錯失,仍然繼續帶領以色列人進了摩押地,貼近東邊接近以東邊緣的尼波山脈,上帝帶他上到「毘斯迦」山峰,申命記34:1-4如此記載: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毘斯迦山頂。耶和華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瑪拿西的地,猶大全地直到西海,南地和棕樹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指給他看。耶和華對他說:「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之後,摩西死在摩押地,沒有人知道他埋葬在那裡。
我們將會站在「毘斯迦」山峰,遙望對面迦南地耶利高城。 山上聳立著的巨架乃紀念摩西舉起銅蛇,讓以色列得醫治,乃預言將來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讓人的罪得赦免。這個雕像是1984年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家吉安尼‧凡通尼(Giovanni Fantoni)設計監工製造的。
尼波山上,第二世紀以後已經興建教堂,現在山上的教堂是第四世紀初期建造的,葡萄牙天主教聖方濟會一位修道士,於1564年前往該地探視。那時在山頂上的建築物已經因為毀損而被遺棄了,但是有一座位於北面山谷中牧撒泉(Ain Musa,摩西泉)的小教堂,仍然還在使用中。在十七世紀的一份文件中,尼波山再次被提及,但作者並沒有提到該地有任何的建築物或遺址。耶路撒冷聖方濟會聖經學會,於1933年的年初,贊助牧撒山頂大規模的考古挖掘工作,因而發現了早期朝聖者所描述的教堂和修道院。這座教堂是傳統的古羅馬式長方形會堂,教堂的地板上則裝飾著華麗的馬賽克畫和許多銘文。從古修道院的規模來判斷,曾經有一個相當大的居民社區居住在那裡。近年這座教堂在修葺中,一年多之前重新開放,我們可以進去參觀當時發掘出來的馬賽克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