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移民來到美國的人,都有一個故事,其中包含著甜、酸、苦與辣,只有過來人才知道個中滋味。要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扎根建立,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離鄉別井尋金山夢
初到加州的中國人,多是華南地區的居民。當時(1840年)中國剛經歷鴉片戰爭,人民生活貧乏,於是紛紛找尋出路。1848年一月在北加州American River的南岸 (今天Coloma市附近,大約離沙加緬度首府50哩左右) 發現幾塊黃色金屬,經過化驗後證實是純金,開始了加州的淘金熱潮,人們聞風由四方湧至,連有資金的商人也加入淘金的行列。他們聘請大量的勞工,包括到海外招聘礦工,務求快人一步,挖掘更多的黃金。由於人口增加,城鎮發展步伐迅速,對交通的需求亦越來越大,全國龐大的火車鐵路工程亦展開,需要大量勞工。
當時,貧困但富有冒險精神的廣東先輩們越洋而至,第一批華人乘坐「瑪麗」號從廣東抵達舊金山,成為最早的移民礦工。他們為了一筆預付金,不惜簽下長期勞工合約,離鄉別井;有人要養活妻兒,甚至把所掙來的錢全數寄回家,心裡知道未必有活著回去的一天。人們稱當時這種無指望的情況為「賣豬仔」。
華人勞工除了湧到北加州,也有沿著淘金線北上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甚至英屬哥倫比亞,到了1880年,在加州的華人勞工大約一萬多人,在華盛頓州一帶約有3千人。
廉價勞工引起排華
淘金熱潮在1860年左右冷卻後,華人轉為當興建鐵路工人。勤奮進取的中國人也不計較工資,以廉價勞力吸引僱主。1870年時,「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承辦加州的鐵路興建工程,據聞當時的華工只要求每月$32.5的薪金,與一般白人要求的$52相距甚遠。亦因為這原因,造成白人和華人間的矛盾,導致日後衍生的「排華法案」。
1876年,南太平洋鐵路連接舊金山和洛杉磯路段竣工。因華人的貢獻未得到肯定,族裔間的對立愈演愈烈。數百名鐵路工人在鐵路完成后遷至洛杉磯,洛杉磯的排華情緒一觸即發。白人埋怨華工以低工資搶去他們的工作,掀起一股反華情緒,連傳媒亦加入攻擊。人們開始宣稱,「美國的黃金是屬於美國人的!」他們嚷著要華工離開美國。後期美國的經濟不景,當時的州長和工會領袖更把問題政治化,把加州的不幸歸咎於華人的身上,令華人在生活和經濟上都吃了不少苦頭。
1880年,總統希斯簽署法例,限制來美之華工和華工入籍美國的人數。到了1882年5月6日,國會更進一步提出「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十年內禁止中國勞工移居美國,家庭團聚的移民必須有中國政府所發出的證明文件。1884年的修訂法案更加強居民進出美國的限制。1888年,美國總統克夫蘭(Grover Cleveland)更宣稱﹕「華人移民…對美國憲法與法律一無所知,無法溶入社會,對美國和平與福利都存在危險。」1892年,加州議員Thomas Geary提出把「排華法案」延期十年;1902年更把十年期限取消。直至1943年,「排華法案」,才由華盛頓州參議員Warren Magnuson 動議廢除,並准許已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入籍。
由於排華法案之故,華人人口減少,在1900年人口普查時在三藩市只有1萬7千人,在洛杉磯縣有3千人,在西雅圖不足1千人。由於同白人的經濟活動隔絕,華人需要自給自足。當時華人的四大主要行業是務農(種植稻米/菜蔬 和鮮花)、洗衣業、餐館,和當廚子。
環境惡劣發奮自強
即使在「排華法案」限制下,華人移民已開始發奮圖強。到了1910年,唐人街已有不少家中餐館,多數服務非華裔顧客﹔另有多家禮品店,和許多雜貨行、藝品批發商、醫生診所,以及華人組織。20世紀初期,華埠不僅服務華人社區,也成為吸引游客的觀光景點。從此開始,華人的經濟活動、社會結構、文化教育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12年,始於舊金山的同源會洛杉磯分會成立。支持華人參政,提倡公民教育,推動選民登記,以提升華人權益。
1923年,洪耀宗成為南加州第一位華裔律師。他為領導推翻1882年排華法案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被公認為是最傑出的華人律師。
1930年代,中國人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務農的人已越來越少,新一代華人或在華埠以外謀職,或進入知名學府,漸漸融入主流社會。本地出生的華人子弟,身處被漠視與族裔對立的環境,努力在華人和美國世界中尋找立足之地,他們的成就為日后的華人奠下基礎。
經商從政更上層樓
1943年,排華法案終被廢除,結束了61年的排華歷史,華人可按配額取得移民許可。1965年修訂移民條例,中國人得以透過移民程序來美與親人團聚和升學,移民多來自台灣和香港。1977年,中國大陸亦開始保送學生來美學習,不少中國人更在美國落地生根。
50年代到70年代,華人社區日漸美國化,華人參政也日漸增加。大多數青壯年華人都加入美國組織,如少棒隊、男童軍、女童軍、洛杉磯婦女會、青年會、女青年會和同濟會等。
1959年,黃錦紹法官在洛杉磯市政法庭宣誓就職。他是美國本土內第一位華裔法官。1962年,南加州第一家華資銀行—國泰銀行創辦,促進華埠社區的經濟發展。1970年,新移民潮湧進蒙特利公園市,第一個郊區中國城形成。
華人參政的人數也大幅增加,1974年出現了第一位亞裔加州州務卿余江月桂,她兒子鄺傑靈在1995年當選加州財務部長 ;1978年,香港移民黃錦波當選全美第一位華裔市長–喜瑞都市市長。80年代后又產生了全美第一位副州長吳仙標、第一位民選女性華裔市長陳李琬若、第一位華裔加州最高法院法官劉成威等、第一位華裔女性國會議員趙美心,以及核桃市第一位華裔女市長蘇王秀蘭等。1997年,駱家輝當選華盛頓州州長,2001年趙小蘭被委任為聯邦勞工部長,為華人從政開闢了新領域。
商業藝術方面,著名服裝設計師Derek Lam、Yahoo (雅虎) 網頁的始創人楊致遠、著名演員李小龍、生於沙加緬道的ABC電視台記者Lisa Ling (凌志慧)、作家譚恩美 (Amy Tan) 、都是於三藩市灣區出生或成長的傑出人士。
學術研究方面,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也越來越多﹕楊振寧 (1957年物理學獎)/ 李政道( 1957年物理學獎)、丁肇中( 1976年物理學獎)/ 朱棣文 (1997年物理學獎)、 崔琦 (1998年物理學獎 )、李遠哲 (1986年化學獎)、 高行健( 2000年文學獎)、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高錕(2009年物理學獎)。
今日的在美華人幾乎已成功地融入美國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人文藝術、科技、教育、體育、娛樂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華裔會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移民面對重重困難
移民生活面對重重困難,絕對可以理解。要認識移民的心理狀況,就必須先瞭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移民能否適應環境,就要看他們如何解決這些難題。
移居新環境難適應
- 適應失落和孤單
對很多人來說,移民美國的代價實在太大—-頓時間覺得失去了所有、孤立無援。最難受的不只是失去原來的好職位;而是失去熟悉習慣的環境、隨時支援的人脈和人人平等的人際關係。
- 尋找工作顯焦慮
不少人是以技術移民身份來美,但由於沒有工作經驗和英文不是其祖裔語言,所以很難找到工作。找工作的過程的確不好受,而最現實的是,沒有收入,便無以為生。
- 忍氣吞聲中求存
大多華人都很不喜歡向人承認經濟有困難;特別是那些以前一直都過得無憂無慮的高級份子。很多移民因怕失去工作,唯有忍氣吞聲,任由上司、同事欺負。他們多抱「求存第一」的心態,有口飯吃就夠了,那有時間管心理需要。
- 不認同加式教育
很多移民都誤以為孩子較成年人,容易適應新環境,直至發現到兒女行為異常之後,才驚覺小朋友也同樣會面對,文化和語言差異的困難。
此外,很多家長很難認同教育方式。因之前所灌輸的思想是:要小孩尊重他人(特別是長輩),注重德育教導;如今的教導則是,鼓勵孩子爭取他們應得的權益。
- 夫妻關係出問題
適應新環境,尋找新工作,解決經濟問題…,都會形成夫婦關係緊張—-有的變得兩人沒話好說,也有的天天爭吵,最後協意分居甚至離婚收場也有些家庭,因為一方面要移民,另一方面因要解決經濟、兒女等問題,逼得夫妻分開,終也引發婚姻危機。
- 語言障礙感無助
就算曾受過不同程度的英語教育,但移民還是會遇到一定程度的語言障礙。這直接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適應進度。很多人由於聽不懂,慢慢就不敢說話,不敢接電話,不敢去見小孩的老師,不敢接受別人幫忙等。這些現象都會令他們感到孤獨無助,焦慮不安。
- 難體會文化差異
大多數移民對文化差異都不以為意。其實,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去到一個新地方,仍以為可以沿用一直以來的生活習慣。結果,當與當地主流的人和家庭交往,或在辦公室、學校、生意來往…,問題就會發生了。其他的,如上班衣著、工作時間、對政府政策的看法、個人權利、學生教育、父母兒女關係等,便看到兩種文化的分歧。
- 受到歧視感無奈
在辦公室、居住地方、金融機構和社交場合中,移民都有機會遇到某程度上受歧視的情況—–不給加班津貼,不可以在辦公室操華語;因為沒有全職工作,而不可以申請貸款和租住房屋….這是令新移民朋友最感無奈的問題之一。
種子埋下希望土壤
移民朋友們,請不要單停留在自憐自艾、自我放棄的階段,因為只要決心的種子埋下希望的土壤裡,自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 放開過去,珍惜現在,展望將來
移民都抱來到尋找新生活的希望,故都願意努力工作。只要有落腳謀生的機會,就很滿足。嘗試珍惜現在的一切,多欣賞社會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美麗的環境,清新的空氣,開放的教育,這就能夠放開過去,展望將來。
- 重溫移民目的好處
不妨多想一下,移民美國能帶給你和你家庭的好處,而不是專注現在所受的苦。為了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就算現在的薪金比不上從前,工作比昔日更辛苦,也還是值得的。
- 樂觀面對計劃未來
既然擔心也改變不了環境,倒不如就樂觀點,心情自然也會好起來。當一個人充滿希望時,就不難發現到你有多幸福!
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不論您是什麼原因移民來美國,既然來了,便該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當然,大多數新移民都需要一段適應期,也會遇到許多困難。除了自己努力去克服之外,自然也少不了他人的幫助。
面對困難 冷靜剖析
一個全新的環境,包括語言、文化、社會制度,甚至是職業,對於新移民來說,都需要適應。尤其是中年移民,要放棄原本穩定的職業,遷居異地重新開始,更加困難重重。大多新移民都會有下面這些經歷:
失落和孤單
對很多人來說,移民美國的代價實在太大──霎時間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理想工作,還有往日熟悉的生活環境,以及多年建立起來、隨時可得到幫助的人際關係。
求存與就業
不少人以親屬移民身份來美,當然亦有技術或投資移民,但畢竟沒有本地工作經驗,加上英文不是母語,即使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也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何況是現今經濟不景氣的環境?這樣就只有靠儲蓄或親友幫助維持生活。而有些新移民即使找到工作,為了求生存,面對上司、同事的欺負,甚至歧視,也唯有忍氣吞聲,有苦自己知\。
語言與交流
就算曾受過良好程度的英語教育,新移民還是會遇到一定程度的語言障礙。這直接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的適應和交流。很多人由於聽不懂,慢慢就不敢說話,不敢接電話,不敢去見小孩的老師,不敢接受別人幫忙等。這些現象都會令他們感到孤獨無助,焦慮不安。而移民的子女又比較快轉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逐漸不喜歡以華語與父母交流,親子關係漸趨冷漠。
教育與文化差異的困惑
很多家長很難認同美國的教育方式,因本身所受的中式教育灌輸的思想是:小孩子要尊重他人(特別是長輩),注重德育教導;美國的教育則是鼓勵孩子爭取他們應得的權益,而且思想比較自由開放(甚至放任或放縱)。
文化的差異,如上班衣著、時間觀念、對政府政策的看法、個人權利、學生教育、父母子女關係等,也會使新移民在融入社會與主流時產生磨擦。
夫妻關係出問題
適應環境、尋找工作、經濟壓力……,都會造成夫婦關係緊張。有的家庭變成夫妻二人沒話好說,也有的天天爭吵,最後協意分居,甚至以離婚收場;也有些家庭,一方面要移民,另一方面又要解決經濟、兒女教育等問題,逼得夫妻分居兩地,最終也引發婚姻危機。
努力克服 各有其路
即使是困難重重,但只要新移民家庭肯齊心努力,總是能夠克服的。以下給您一些建議﹕
面對現實 絕不後退
移民最初的一兩年是最困難的適應期,在此期間,許多人後悔,尤其是遭遇到挫折時,便想趁從前的人際關係未完全斷絕,回歸原居地。有些移民無法馬上「吃回頭草」,卻下定決心一有機會便要離開,當中有些人長期兩邊走,總是無法定居下來。“既來之,則安之”,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能專心在此新環境中,也令家人心有所屬。
勤學英語 促進溝通
要想在美國生活,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是必須的,至少會基本的英語會話和簡單的書寫。當然,學習一種新語言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對中老年朋友來說,更是有難度。但只要下決心,勤學苦練,平時多聽多講,不要怕難為情,要多與美國人交談,多聽英文電台的節目,多看英文的電視節目,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有一天一定會交流自如的。此外,到成人學校的ESL班上課也是很有用的。
學習電腦 追上時代
如今社會科技發達的,不會電腦真是寸步難行。可以去成人學校的電腦班,學習一些工作必用的基礎知識,並提供時事與生活資訊,和讓您與親友透過互聯網保持聯絡;另外,「角聲」社區中心也有電腦班,幫您提高電腦的使用水平,對找工作有利無弊。
開放自我 建立關係
移民不要只忙於工作,封閉自己,也應該建立新的朋友網絡,有廣泛的社交生活。教會對新移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場所,在教會不僅可以認識很多從不同地方來的朋友,也可以學到一些新知識,甚至找到信仰。此外,很多教會還有為新移民開設的免費英文班、電腦班等。
幫助子女 適應環境
不要忘記子女們也需要適應新環境,也可能會感到失落或恐懼,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親子關係,注意子女是否在學校追得上課程(可能的話,應認識學校老師),是否建立到朋友網絡。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契是個好辦法,讓他認識一班正派的好朋友,對他們建立良好的品格和人生觀很有幫助。
一技之長 嘗試創業
在美國擁有專業資格比較容易發展事業,這些資格不單指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也包括其他行業,如:裝修工人(Contractor),房地產經紀、藥劑師助理、助理護士、美容師、教師等。在美國職業無分貴賤,有些工作表面不太顯眼,收入卻相當不錯,如電工等。
比較肯冒險的朋友,不妨大膽嘗試去創業,自己當小老板。其實美國經濟的支柱不是大企業,而是千千萬萬的小企業。根據人口普查局2004年資料,全國沒有雇員的公司數目近二千萬,與2002年相比增加了二百萬家。此外,全國只有1-4位雇員的小公司數目為二百八十萬,與2002年相比增加了十萬家。
尋求幫助 不拘啟齒
許多華人在生活或工作上有困難時,不願啟齒請教他人,怕被人看不起。其實美國文化鼓勵人多發問,凡事要問到清楚,尤其是與自己工作有關的疑問,更要先搞得一清二楚,以免誤事。當然,在美國的機構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壓力,如今經濟不好,員工的工作量增加,向同事詢問時也要看時機,要尊重美國人重視的所謂「領導線」Chain of Command,有問題時應該先向自己的上司查詢,不要與員工(特別是華人員工)竊竊私議。
奉公守法 勿走捷徑
美國是個法治社會,凡事講求規則和法理,我們入鄉隨俗,也要尊重法紀。舉個例子,過去幾個月民眾報稅,美國稅制是「榮譽制度」(Honor System),由納稅人自行申報,大多數的報稅表政府都不查核;可是,萬一被發現瞞稅,懲罰是相當嚴厲的。另一個例子是華人開店做生意大部份都「出現金糧」,表面好像省稅,但為員工帶來不少後遺症,老板自己也已經違反法規,一旦被發現便會面對刑事起訴。
相信新移民們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必會早日溶入美國社會,打創一片新的天地!
新移民發奮實例
開創生意 找到信仰
Alice 一家三口因獲得抽籤配額而有機會移民美國。2001 年 9 月15 日,他們離開在香港尚算不錯的生活,乘坐著於「九一一」後的第一班飛機,到達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人生路不熟,加上夫婦二人的工作前路、女兒的學業等等還未有著落, 心情自然是徬惶。剛到步翌日,三人在公園裡散步,遇到一位女基督徒主動上前施出關懷的手,幫助帶他們到學校為女兒註冊。其後又藉著鄰居找到教會。Alice 在香港曾學過美容,因此來美不久便在美容院找到工作,後來更親自開始經營美容院生意。回憶初移民時,的確有過艱難的日子。記得當時他們只有一部車,丈夫 Tony 上班時,母女二人便要每天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上學,往返數次,風雨不改。但Alice 笑著說:「神的恩手總是不斷地帶領我家。更感謝神讓我一家能在這裡歸信主!」
晚年移民 毫不氣餒
黃伯母在香港一直是典型的全職母親,丈夫出外工作,她在家裡照顧三個孩子,生活平凡而安定。丈夫退任美國領事館,因長期服務而獲得退休移民的資格。但要作出去留的決定卻並非容易,因為當時夫婦二人分別是七十多歲和五十多歲,兒女們卻尚未完成學業。經過多番掙扎,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機會,他們終於在1986年,毅然踏上移民路。在這個人生的轉捩點中,黃伯母為家庭作出了極大的犧牲。為求生計,她曾經在中餐館洗盆碗,冬天時雙手燥裂也得繼續作工,那種痛苦實在難以形容。後來她改為當褓母,雖然她不懂英語,每天卻要自己開車約一小時去替人看顧小孩,早出晚歸。移民後工作共達十年之久。現在她的兒女已完成大學,有著很好的職業,黃伯母的勞苦是不容置疑的。她說:「感謝上帝的恩惠,讓我有健康可以作工多年和繼續照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