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食

福州魚丸

作為一個100%的福州人(父母都是福州人),當然覺得天下最「正」的美食是福州魚丸。從懂事以來,這是我百吃不厭的美食;可能因為少時都是特別節日才吃魚丸,所以在我心目中魚丸是與歡樂連在一起的,可見美食不止是色香味美,也是與心情有關。一口氣吃十多粒魚丸,再加一碟炒「興化米粉」,是我最高的享受。

福州魚丸的外形飽滿又雪白,魚肉最好是用新鮮的海饅魚,吃起來才夠「彈牙」。但福州魚丸最獨特的地方,當然是它裏面是有豬肉餡的。這些豬肉餡肥肉少,瘦肉多,是帶有汁液的,咬下去味道濺出來,與魚肉味道混在一起,接著喝一口魚丸湯,滋味無窮。

福州魚丸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先將魚肉去皮、剔骨,剁成茸狀後加薯粉,然後用手攪打成漿;包的時候左手放魚丸漿,右手將豬肉餡放入魚丸漿正中,從食指與拇指間擠出球形丸子,然後放入湯中烹煮,熟了的魚丸漲卜卜的浮在湯面,放入一點白米醋和蔥,灑少許白胡椒粉便可。

住在紐約的朋友很有口福,在唐人街或法拉盛(Flushing)街邊隨時可以吃到福州小食。唐人街也有雪藏魚丸出售,每袋20粒,幾年前我由紐約帶了一個生果箱的魚丸回加州,之後六個月隨時可以品嘗魚丸。

在三藩市灣區似乎沒有地道的福州菜,當然也吃不到福州魚丸。同鄉告之在「希活市」(Hayward)一個批發貨倉有從福州進口的急凍魚丸賣,馬上飛車去找。魚丸是買到了,可是價錢相當貴,兩包魚丸要四十大元,比紐約新鮮的要貴五倍以上,質量也相當普通,但對魚丸迷來說,還是物有所值的。

扁肉燕

33aaf105cbce26b52c77fb0d985cf10920160927134804

扁肉,即廣東人的「雲吞」或北方人的「餛飩」,它外面的皮是很薄的,稱為「燕皮」,乃用肉和芡粉制作成,呈半透明,可以見到裏面的肉餡。

扁肉被稱之為扁肉,是由於肉餡制作時不用刀,乃用特制的木棒敲打鮮肉,用的是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一直敲打成細膩的肉泥,加入輔料和調味品拌勻製成餡。肉餡顏色呈醬色,偏甜,只是那麼一點點;然後將肉燕皮切成2寸見方片,然後一手持燕皮,一手用筷子挑適量的餡放入燕皮中,合攏捏緊使成燕尾或長春花形,然後放入湯中煮熟。

扁肉燕肉餡雖少,但味道極其濃郁,吃起來沒有肥膩的感覺。由於皮薄餡細,吃的時候根本不用咬,呼一聲就可以吸進口內,隨便嘴嚼一下便可吞下,所以沒長牙或者才長牙的孩子都可以吃;因為容易消化,經常有人到店裡光買扁肉皮加湯給孩子或老人當點心。

鍋邊糊

548506_0

鍋又稱為鼎,故這個小吃也稱為鼎邊糊,是在鐵鍋裡裝著用蜆子、雞鴨肝雜、蝦乾蝦皮、墨魚乾、香菇、黃花菜、蔥等配料等配料熬成的清湯,點著火,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抹上少許花生油,然後將預先磨好的濃米漿(將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撈起,加清水磨成濃漿),沿著鍋邊一圈塗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乾皮後,用鍋鏟刮起然後放入到湯裏,稍煮片刻便可進食。剛出鍋的鍋邊糊白脆薄潤,放入湯清內也不起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

我們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鍋邊糊,每到中國農歷立夏時節,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在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幹活,還要邀請鄰居一起品嘗,順便聊聊天,聯絡感情。

線麵

mp47462456_1449650377069_3.png

我小時會講福州話,現在只記得一些簡單的字句(福州話有如外國語言,十分難懂),但還記得有特別的日子,都要吃線(福州音似「桑」) 麵。

線麵是用麵粉加鹽等輔助料制,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為高湯線面,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色變即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絲、蛋、香菇、黃花菜、青菜之類,再調以湯汁(肉湯、雞湯等)即可食用,這是我習慣的食法。二是涼拌線麵,煮法相同,但撈起後不放佐料,調以適量的香油、味精、紅酒等,風味獨特。

福州線麵長度頗長,故又稱“長麵”和“壽麵”。由於福州話“長麵”和“長命”音相近,故福州人又叫它為“長命”。既有如此討好的名稱,所以福州人在大年初一或生日,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麵,祝福健康長壽。此外,福州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麵”。家中有要人來探望,也是先端上線麵,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