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讀耶穌在橄欖山上有關祂再來與末世的預言(馬太第24和25章,統稱為「橄欖山講論」(Olivet Discourse)),內容牽涉到幾個教會常提到的比喻。以下是一些要點與分析,希望能夠幫助你更清楚明白這兩章的意思。
1。 馬太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聽耶穌講解的門徒也全是猶太人,當時教會尚未出現,這兩章經文都與教會無直接關係,因此,當中耶穌完全沒有提到教會被提,祂在24:32-25:30內提到的五個比喻都不應該用在教會身上,否則無法正確地解釋裡面的意思,甚至會令信徒錯誤地以為不長進的信徒有可能失去救恩。
2。 這兩章經文是耶穌回答門徒在24:3所提出的問題,是有關聖殿被毀(「這些事」),和耶穌「降臨與世界的末了」,因此,我們必須以末世預言來解釋,亦必須與其他末世預言(尤其是啟示錄)對照。
3。為了更容易明白這兩章中時間表的推進,可以將24:31與25:31連接起來,讓事件和時間的推進一氣呵成,由教會時代終結教會被提,到七年大災難,到大災難完結後耶穌回來進行萬民審判,都包含時間上的推進,故要留意「那時」字眼多次出現。
4。主耶穌再來,接著便要對萬民施行審判,目的是將信徒(綿羊)與不信者(山羊)分開,然後才進入千禧年國度。但以理書12:11-12提到1,290日與1,335日,這兩個數字都超過1,260日(3年半)30天和45天,似乎是7年大災難後有少許日子才進入千禧年國度,而這個「審判萬民」可能就在這段時間進行。
5。耶穌在描述地上萬民的審判(25:31)之前,他先一連講了五個比喻,目的是要提醒/警告大災難中的不信者必須趕緊信主,否則耶穌突然回來進行審判時,他們將被定罪,面對悲慘的結局。明白了耶穌講這些比喻的目的,我們便會明白那些被洪水沖去的人/惡僕/愚拙的童女/領一千兩銀子的僕人,全是在大災難中依然不信的人,而非教會中不長進的基督徒。因此這些不信者的結局是:被洪水沖走/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主不認識他們/丟在黑暗裡哀哭切齒。
6。要正確解釋24:40-41中兩個人其中一個被取去,一個撇下,首先我們要記得不要牽涉到教會,亦即耶穌並非在此講到教會被提。既然其他的比喻都是指經過大災難中的信徒和非信徒(綿羊公羊/善僕惡僕/聰明與愚拙童女)被分開,這個審判的目的亦是分別誰能進入千禧年國度。正確的解釋是:留下來的是信徒,他們得以進入千禧年國度,被取走的是不信者 (與教會被提相反,與挪亞洪水同樣)。
林修榮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