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是指北自土耳其,南至阿拉伯半島南端,東自伊朗,西至埃及。其內包括﹕以色列、約但、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家。這地區內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其二﹕埃及、古巴比倫 (即今日伊拉克),和世界上三大一神教(Monotheism)之起源地: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並伊斯蘭教(Islam),可見中東對歷史、文化、並宗教的影響深遠。現今中東依然為新聞焦點,與其歷史很有關係。
古埃及的歷史
古埃及建國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建造金字塔開始於公元前二千六百多年。古埃及閉關自守,過了一千多年,被外族侵佔約一百年,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復國後,開始整軍經武,常出征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強盛了五百年後,因內亂而衰弱。雖在公元前八世紀再統一,但已不如前。數百年內屢次敗於亞述,新巴比倫等強國,終為波斯帝國所吞併。不久,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滅波斯;他死後,部將託蜜勒割據埃及,統治埃及約三百年。最後在公元前三十年被羅馬帝國吞併,古埃及亡。
巴比倫與亞述的歷史
古巴比倫在米索不達米亞(即現今伊拉克),其歷史始於蘇米爾人,約在公元前廿七世紀開始建立城邦,其中最著名為吾珥城。吾珥國曾盛極一時,在公元前一千九百多年被外敵所覆滅。閃族的亞摩利人漸漸佔據各地,二百多年後,巴比倫王漢謨拉比排除外敵,統一南部各邦,成為古巴比倫帝國,並綜合蘇米爾和各方遺留的律法,完成了有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如今仍保存在法國巴黎盧浮官博物館)。
在公元前二千多年,有閃族人定居在米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曾受吾珥統治。吾珥亡後,建亞述國。約一千年後,到公元前十世紀,亞述成為窮兵黷武的帝國。亞述軍除了戰車、馬、步兵之外,另有工程部隊,製造各種攻城器具,一時無人能敵,擄掠列國百姓財富。在公元前約七百年是亞述的全盛時期,佔有巴比倫,敘利亞,巴勒斯坦大部份,並入侵埃及。但黷武者必敗,公元前六百十二年,新巴比倫與馬代的聯軍攻陷亞述國都尼尼微,亞述亡。
當巴比倫滅亞述時,迦勒底人已入居巴比倫多年,故新巴比倫亦稱為迦勒底帝國,以別於古巴比倫。其第二代君主尼布格尼撒時是其全盛時期,他攻下耶路撒冷,滅了猶大國,又在巴比倫建造著名的空中花園。他死後國勢日衰,不到三十年便被從伊朗新興的波斯帝國所滅(公元前五三九年)。
希臘化時代
波斯滅巴比倫後,雄據中東二百年。後為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所滅,開始了「希臘化時代」。大帝死後,帝國分裂,為他幾名部將所割據;東方領土逐漸失去,伊朗為安息族所佔,為安息帝國;而西部的領土,先後為羅馬帝國所吞併。在第一世紀前後,中東成為羅馬與安息國對峙之
地。在第三世紀,波斯人推翻了安息族的統治,復興波斯,稱撒桑朝,仍與羅馬對峙。羅馬城在第五世紀為蠻族攻佔,西羅馬亡。但以君士但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 (又稱拜占庭) 帝國仍與波斯在中東對峙,直到伊斯蘭教興起。
三大「一神教」
中東的三大「一神教」,依歷史次序是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猶太教
以色列人 (即猶太人) 的祖先阿伯拉罕被上帝呼召,從蘇米爾的吾珥遷移出來,終於來到巴勒斯坦。他認定這是上帝應許給他家之地,那時他只不過是一小家族而已。他的孫兒雅各因饑荒,帶領子孫七十人遷入埃及寄居;經過四百年的生聚,成為一大部族。埃及人視他們為威脅,乃加以奴役。在公元前第十五世紀,摩西領他們出埃及,在西乃山蒙神傳授十誡,這是猶太教的基礎。摩西死後,以色列人攻入巴勒斯坦建國。以色列是小國,居於強國之間,腹背受敵。他們的宗教與列國不同——他們的上帝是超越的、獨一的真神,不能為人造的圖像去代表,因此不准他們去拜偶像,而列國卻偶像林立。上帝要求以色列人聖潔公義,列國祭偶像時卻是放蕩狂歡。以色列人對上帝不太忠心,常被引誘去拜偶像。直到猶大國被巴比倫所滅,猶大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到波斯時代,政策改變,部份猶太人得以回國,重整家園,他們才痛定思痛,痛悔對上帝不忠,專心歸向上帝。自此至今,猶太人無論虔誠與否,都是以猶太教來認同他的身份。
基督教
耶穌是猶太人,祂出生時,猶太人是在羅馬統治之下,猶大是帝國東境的小省份;但猶太人厭惡羅馬的統治,常盼望上帝派「基督」來作王(「基督」是被上帝所膏立者之意)。耶穌出來傳道時,是傳人當悔改、上帝是我們天父之道。祂多行神蹟,亦宣稱祂乃來自上帝,受上帝差遣降生為人去拯救世人。起初耶穌很受歡迎,但祂沒有攪革命和反羅馬的意圖,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因耶穌不依他們的傳統教導去行事,又因耶穌對他們的虛偽直斥不諱,便猜忌耶穌,與祂為敵,最後向羅馬官府誣告祂,使祂受釘死十字架的酷刑。這個當時小小的宗教運動,在其領袖死後本該消聲匿跡,可是相反地,因耶穌三天後從死裡復活,並在四十天內向門徒們多次顯現,然後升天,証明了耶穌就是上帝所立的「基督」,是救世主。這些門徒後來多有殉道的,他們寧死都不肯否認曾見過復活的耶穌基督。基督福音是普世的福音,首先傳給猶太人,但很快便不分種族地傳開。教會最先是受猶太的宗教領袖逼害,羅馬政府初時不注意,但因教會人數日多,又因基督徒不肯向皇帝神位燒香,便逼害教會。由第一世紀六十年代至第三世紀末,二百多年來,教會屢被羅馬政府逼害,但帝國每一省份,並帝國以外中東一帶,東至印度,南至亞比西尼亞,都設有教會,亞美尼亞國也歸信了基督教。到第四世紀初年,君士但丁大帝接受基督教,逼害才停止。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起源於第七紀的阿拉伯;阿拉伯是不毛之地,各部族各自為政,當時不受重視。其創教者穆罕默德(Mohammed) 是個孤兒,由祖父和叔父撫養成人,曾隨叔父經商與出戰,長大後成為商隊領袖,行走中東一帶,接觸到基督教與猶太教徒,故對二教略有認識。他的故鄉麥加(Mecca)
是阿拉伯的祭拜中心,偶像林立,香火旺盛。穆氏在四十歲以後,開始感到真主安拉(Allah)藉天使多次向他說話,內容包括:安拉是唯一真主,應廢除一切偶像;而穆氏本人是真主最後和最大的先知。穆氏也承認亞伯拉罕、(阿拉伯人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其祖先與猶太人的祖先是同父異母兄弟。) 摩西、和耶穌等為先知。穆氏死後,其門徒收集他所傳的道成為「可蘭經」。
穆氏起初是私下向家人密友傳教,後來毅然公開傳教,人數漸多,麥加的領袖因他攻擊崇拜偶像而逼迫他。他與其徒眾於公元六二二年逃離麥加,走到麥地那(Medina),那年便成為伊斯蘭歷的元年。穆氏在麥地那排除異己,獲得軍政大權,政教合一,便出兵攻劫往麥加拜神的商隊。麥加出兵討伐麥地那,屢次敗北,勢力此消彼長。公元六三零年,穆氏進軍麥加,麥加投降,穆氏入城,掃除城內所有偶像。阿拉伯各部大致歸順,成為穆斯林(意為「順命者」,即伊斯蘭教徒)。兩年後,穆氏離世。承繼他政教大權者稱為「哈里法」 (即承繼者) ,首先四代哈里法都是穆氏的早期弟子,整頓內部之後,便出兵攻略當時在中東對峙的拜占庭和波斯二帝國。那時二國剛結束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十八年戰爭,雙方國力大損。穆斯林大軍敗拜占庭,先後攻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並沿北非進軍。同時又大敗波斯,先後攻下米索不違米亞,和伊朗全地,波斯亡。
當伊斯蘭帝國日益擴張之際,教內發生分裂。一部份穆斯林不滿哈里法制度,他們只承認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和阿里的子孫是合法承繼人。他們刺殺了第三代哈里法奧斯曼而使阿里登位,但奧斯曼之堂弟起兵爭位。建立伊斯蘭帝國的奧馬耶朝,阿里被剌身亡。他的子孫日後多被殺害,但阿里的擁護者仍不放棄,是為 「什葉派」,今天穆斯林中約一成至二成是什葉派教徒。其他守正統的則稱為 「遜尼派」。
伊斯蘭帝國在奧馬耶朝時(公元六六零至七四九年),建都於大馬士革,是伊斯蘭帝國武力擴張的全盛時期;東入印度和中亞細亞,向西攻下整個北非,並渡海侵西班亞,滅西哥德國,後自西班牙入侵法國,但為法蘭克人所擊退。另一方面穆斯林大軍猛攻君士但丁堡不下,擴張才受到阻撓。
取代奧馬耶朝是亞拔斯朝 (公元七五零至一二五八年),建都於巴格達,是伊斯蘭帝國盛極而衰的時期。龐大的帝國開始分裂,而且阿拉伯人漸失其勇武,朝庭開始僱用中亞來的土耳其族當兵。他們雖已歸順伊斯蘭教,但很快便看穿朝庭的無能,紛紛割據稱王。第十一世紀,土耳其族入侵小亞細亞,拜占庭向教宗求救,引起十字軍東征,經過二百多年終於失敗。那時亞拔斯朝已為蒙古西征軍所滅。最後的哈里法被殺。
土耳其族的鄂圖曼部在十四世紀興起,統一小亞細亞各部,建立土耳其(又稱鄂圖曼)帝國,在一四五三年攻陷君士但丁堡。又征服東歐多處,曾兩次攻維也納不下。除了伊朗之外,也征服了整個中東。其後漸漸失去在東歐的領土。第一次大戰,土耳其是戰敗國,其中東領土為英法二國所得。
以色列復國
猶太人在第一和第二世紀時兩次反羅馬起義,羅馬鎮壓後,把他們驅散,不准留在巴勒斯坦。他們在列國漂流,無論在天主教或伊斯蘭教國家,備受歧視,但二千年來能保持他們的傳統和身份。
在十九世紀末,歐洲反猶風氣高漲,猶太人中有識之士,便開始了一個猶太復國組織,尋求回巴勒斯坦之路。他們游說土耳其和列強,博取支持,唯英國表示同情。十九世紀的英國是頗為虔誠的基督教國家。全國上下,多熟識聖經,對猶太人的歷史文化,都很同情。第一次大戰英軍在一九一七年攻下巴勒斯坦,英外相巴爾弗發表巴爾弗宣言,宣稱在不妨害他人權利原則下,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國。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慢慢地人數漸多,引起當地的阿拉伯人反對,相方漸起衝突,英國調停失敗,於一九三九年禁止猶太人移民。二次大戰時,猶太入被希特拉屠殺。戰後更要去巴勒斯坦,紛紛偷渡入境。阿猶雙方武裝衝突日益嚴重,英政府無法,乃請聯合國處理,並決定要退出巴勒斯坦。聯合國題議把巴勒斯坦分為猶大與阿拉伯二國,各國因同情猶太人,雖然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對,議案仍得通過。
英人退出前夕,即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宣告獨立。經過二千多年亡國之痛,以色列終於奇跡地復國,正如舊約聖經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第十三節中預言道﹕「我必從萬民中領出他們、從各國內聚集他們、引導他們歸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邊、境內一切可居之處、牧養他們。」
可是,以色列一宣佈立國,五個阿拉伯國家立時入侵。以色列軍是由地下武裝組成,應不是對手,但抱必死決心,士氣旺盛,得捷克軍火援助,並世界猶太財團支持。阿拉伯各軍號令不一,稍遇抵抗便觀望不前;唯一成功是佔了耶路撒冷古城。其他各軍都敗退,以色列在這獨立戰爭中獲得巴勒斯坦八成領土。只剩下約但佔領的古耶路撒冷和西岸區,和埃及佔領的迦撤區,大部份阿拉伯人都逃離以色列佔領區,成為巴勒斯坦難民,多集中在西岸和迦撒二區。
一九五六年,以色列參與英、法的蘇伊士運河事件,與埃及戰。雖勝無功。
埃及和敘利亞得到蘇聯大量軍援,在一九六七年與約但聯盟,謀攻以色列,以色列先發制人,空襲摧毀三國的空軍基地。既有制空權,以軍在六天內大獲全勝。除收復古耶路撒冷,攻下西岸,迦撒,並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高蘭山區。是為 「六日戰爭」。
古耶路撒冷內有古猶太人聖殿的遺址(即哭牆),對猶太人非常重要。但其上卻有紀念穆罕默德在夢中升天的伊斯蘭寺,也是伊斯蘭聖地。這是不易解決的紛爭。
埃及和敘利亞在俄援下重整軍備,在一九七三年 發動了「贖罪日戰爭」,埃及趁以色列節期,襲破以軍防線,以軍反攻失利,經苦戰才反敗為勝。
埃及總統薩達特感到埃及為阿拉伯出力,已仁至義盡,今次戰爭,雖敗猶榮,挽回顏面,乃決定與以色列和談,以收回西奈半島為和約條件。在美總統卡特支持下,在一九七七年與以總理貝根簽了以埃和約。從此不再會全面大戰了。
當然問題還很多,阿拉伯國家都反對以埃和約,最大問題是如何安置巴勒斯坦難民。在一九八二年,以軍入黎巴嫩去掃除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的威脅。一九九二年,以總理拉賓與巴解談判。次年雙方簽了奧斯陸協議,承認巴人自治,巴人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又次年約但與以色列簽和約。
以巴雙方矛盾仍多,巴解主席阿垃法在二零零四年去世,巴解內部分裂。全面和平前景仍多障礙,但比起一九四八年時,已進步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