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約旦的時間不多,為了爭取時間暢遊彼特拉(Petra)「粉紅迷城」,我們抵達約旦首都安曼(Amman)機場後,便連夜由巴士送我們到彼特拉。彼特拉是在安曼南邊約150哩,行車時間需三小時。約旦由北至南有三條公路,歷史最悠久的是「國王公路」(The King’s Highway),是舊約時代的主要貿易通道,;聖經,民數記20:17記載以色列出埃及時,到了以東地(即今天彼特拉的所在地),摩西請求以東王讓他們通過:求你容我們從你的地經過,我們不走田間和葡萄園,也不喝井裏的水,只走大道〔原文作王道〕,不偏左右。直到過了你的境界。後來以色列到了以東地北面的摩押地,對亞摩利人的王西宏亦有同樣請求,民數記21:22亦提到「王道」,正是這條大道。可是,王道比較迂迴難行,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去彼特拉時會行最短程快捷的「沙漠公路」(The Desert Highway),從彼特拉之後北上至尼波山時才走一段國王公路。
彼特拉有名不單是Indiana Jones電影有幾幕在此拍攝,它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彼特拉位於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只有一條長約1.5公哩的狹窄通道,盡頭豁然寬敞,聳立著一座依山雕鑿造型雄偉的神殿,殿堂前面有座能容納2000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遺跡,可見當時的繁榮,人口曾高達3萬人。主後3世紀發生大地震,以後彼特拉逐漸趨向衰落,成為納巴田人(Nabateans)居所,漸漸被人遺忘,之後古城湮沒了一千多年。1812年,瑞士一位探險家重新發現了這裡,在銷聲匿跡了千年後,彼特拉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舊約聖經有數處提及彼特拉,但不是用這個名字,而是用它希伯來文名字西拉(Sela)。以賽亞書16:1說:你們當將羊羔奉給那地掌權的,從西拉往曠野,送到錫安城的山。列王記下14:7記載:亞瑪謝在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約帖、直到今日。這裡提到的西拉就是彼特拉。 另耶利米書44:16提到以東人:「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阿、論到你的威嚇、你因心中的狂傲自欺.你雖如大鷹高高搭窩、我卻從那裏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你在彼特拉時便會看見「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情況。
由於彼特拉四面被高山包圍,只有一條入口通道,是防守的好地點,不少聖經學者猜測這是末世七年大災難時,神要保守部份以色列人免受敵基督迫害的地方。啟示錄12:6記載:婦人就逃到曠野、在那裏有神給他預備的地方、使他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
從彼特拉我們會到尼波山,直上山峰,亦即聖經申命記34:1記載的「毗斯迦山頂」,在這裡耶和華讓摩西望見迦南地,我們會站在同一地點。假如天氣清朗的話,我們也會望見對面的耶利哥。
我們離開約旦,是從陸路進入以色列,通過的邊境是北面的 Sheikh Hussein過境處,一通過便是以色列的提庇利亞市,亦即加利利海旁邊。我們在以色列的旅程是由北邊開始,之後才南下進入耶路撒冷。
加利利海是在主耶穌的故鄉拿撒勒附近,耶穌傳道時有許多時間在加利利海周圍的城市,包括:加百農、百賽大、格拉森等,在新約聖經都有提及。
在舊約北國(以色列國)時代加利利一帶屬於以色列國北邊,與當時的亞蘭國(即今日之敘利亞)(Kingdom of Aram-Damascus)接壤,亞蘭國已經不斷入侵加利利一帶,這區成為首當其衝之地,列王記上15:20記載加利利曾被亞蘭國便哈達王攻克。亞蘭國在主前732年被它北面的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所滅,之後亞述人攻擊以色列國,終於在主前722年滅了以色列國,並將以色列擄掠到亞述帝國,列王記下15:29如此記載: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奪了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北國被擄掠的以色列人命運很悲慘,因為他們從此與外邦人同化,從未歸回應許之地,不像南國被巴比倫擄掠後由波斯王釋放歸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聖殿。大家可以想像,主前722年北國滅亡後加利利一帶的情景,居住此區的多為外族人,只有少數猶太人,直到主前二世紀才開始多些猶太人定居。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普遍看不起加利利一帶的人,耶穌本人和11個門徒(除了猶大)都是加利利人,約翰1:46記載了拿但業的話: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便是反映了這種鄙視加利利人的看法。
各位團友,當我們踏足在加利利周圍的景點,包括耶穌的故鄉拿撒勒、彼得居住的加百農市,或耶穌行第一個神蹟的迦拿市,讓我們思想神為何挑選這樣一個偏僻、被人藐視的地區,作為神子降世後長大居住的地方?早在耶穌基督降生前700年,先知以賽亞已經這樣形容將要來的彌賽亞: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53:3) 可是,這位從卑微的地區出來的耶穌,連同當地一班無權無勢沒有學問的門徒,卻徹底地改寫了人類的歷史,這實在是上帝的大能!
**************
附錄
皮特拉古城的鑑戒
李志光牧師
“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裏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裏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俄:3-4)
俄巴底亞,一位耶和華的僕人,於主前六世紀預言攻擊以東。以東地的以東人乃以掃的後裔,與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同出於一位先祖以撒(參創二五:19-34)。以東原意為“紅”,與以掃出生時身體發紅(創二五:25),以掃長大後向雅各求紅湯喝(創二五:30)和以掃後裔世居滿山紅土的西珥山等三件事有關(創二六:9)。西珥山位於死海與阿夸巴灣之間,山脈東西寬二十哩,南北連綿約一百哩,水源豐富,草地肥美,是阿拉巴谷之東的一片樂土。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要求以東人容許他們路過貴境,但以東人不允許(民二○:14-21),以致源於雙生兄弟以掃與雅各的仇恨一再加深,並且延至多個世代。今日的巴勒斯坦人(許多現居於約旦,受約旦保護)與以色列人的紛爭,不過是千秋積怨的其中一幕而已!
以東首邑皮特拉
俄巴底亞攻擊以東的同時,不客氣地警告“住在心穴中,居所在高處的”人。究竟那些人為何許人﹖答案是“皮特拉人”!皮特拉是以東地的首邑,希伯來文古名為西拉(王下一四:7),與希臘文通稱皮特拉皆為山巖巨石之意。皮特拉位於山峽的深處,建於陡立的山崖之上,向西下望可見極其美麗的阿拉巴谷地。包圍皮特拉的眾山由粉紅色的砂岩構成,在夕陽斜照中,散發出紅光萬丈,令人驚艷。難怪畢根牧師(Rev. John William Burgon)讚美皮特拉是一座“紅玫瑰城,半古半今的城市”!
皮特拉位於山中,形勢險要,僅靠一條一哩長闊僅容身經過的狹窄山道(SIQ)與外界交通,所以易守難攻。皮特拉人仗着天險保障,有時出外劫掠,得手後退回山中堅城內,受害者莫奈其何!
皮特拉遭報殞滅
正因為皮特拉固若金湯,皮特拉人便流於狂傲自欺,心裏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然而神藉俄巴底亞預言說: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裏拉下你來!這預言在後來果然應驗了。主前五八二年,即耶路撒冷被擄之後四年,曾經得以東人之助進攻耶京的巴比倫軍隊,轉而進攻以東,使以東淪為荒場,皮特拉如日中天的懾人光芒一下子完全熄滅。那霸田人後來接管以東,將殘存少數的以東人圈限於猶大南部的一部份地方,繼續存在四個世紀之久,仍為猶太人的心腹大患。耶穌降生時代,追殺聖嬰的希律王,正是以東人。主後七十年,耶京被毀之後,以東人在歷史中消聲匿跡,沒有再被提及。
皮特拉千古鑑戒
從皮特拉在聖經與歷史中的際遇,我們可領略到以下幾點鑑戒:
1. 驕傲自欺,神不喜悅
居皮特拉的以東人驕傲是有其原因的,因皮特拉位於外約旦南北“王道”與阿拉伯通往埃及的東西通商幹線的交彙處上,無論由經商或掠奪都獲大量財富,加上皮特拉有充足雨量灌溉農作物,又得天險保障,真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無怪乎有人稱之為“死海首府”。可惜這些有利因素至終欺騙了皮特拉人,皮特拉人又甘於自欺,以致陷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一九九零年八月二日,筆者帶領聖地團考察皮特拉。正是那一天,驕傲狂妄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揮軍侵佔科威特。不出半年,伊拉克敗於二十八國聯軍,尊嚴掃地,全國陷於貧窮與難於復原的景況中,真是足以引為鑑戒!
2. 身居高處,頃刻敗亡
曾經有人如此說:“皮特拉隱沒有懸崖絕壁的深處,頗有東方神話裏所富有的想像力”。筆者同意皮特拉人有想像力,但活於虛幻中則早晚會出事。皮特拉人以為據守天險,大可安枕無憂。豈料“高處不勝寒”才是真的。皮特拉人沒有“居安思危”,誠失策也!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蘇聯發生政變。三日後,政變證實失敗,領導政變的強硬派分子被捕的被捕,自殺的自殺。他們全部身居高位,何竟頃刻敗亡﹖歸根究底是他們沒有誠實地和腳踏實地地去面對改革,只活在守舊的傳統思維中。
3. 仗賴武力,不保長榮
皮特拉人崇尚武力,但終歸被巴比倫軍隊的武力所勝,所以仗賴武力,不保長榮。
巴勒斯坦人於四十多年前倚仗眾多阿拉伯國家的兵力雄厚而拒絕接納聯合國的聖地分治議決案,誓與以色列兵戎相見,結果四十多年後仍未有自己的領土,可見武力不可仗。
4. 親情泯滅,自食其果
昔日以東人不肯讓摩西率民經過他們的境內(民二○:14-21),反而願意幫助任何攻打猶太人的軍隊,可謂親情泯滅。到自己一旦需要幫助時,便無人肯搭救,不是自食其果是其麼﹖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
5. 落井下石,不蒙憐恤
神藉俄巴底亞對以東人說:“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着;猶太人被滅的日子,你不當因此歡樂”(俄:12上)。以東人在兄弟有難被滅的日子幸災樂禍,無疑是落井下石,神最憎恨這種人(參太一八:21-35)。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清楚訓示:“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