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票的常識

投資宜化繁為簡

            投資第一個決定是自己的資產分配(Asset Allocation),就是股票與債券之間的比率,這個比率乃是按自己對投資風險承受的能力和意願。過去即使您已經訂下自己的分配比率,也不妨計算一下該比率是否仍然符合自己的需要。分析比率時要將全部投資資金(包括退休帳戶)都計算在內。

             訂下了分配比率,下一步便是考慮投資什麼股票和債券。一向筆者都提議一般小投資者應該先盡量利用共同基金,因為普通投資者不會有時間和知識,去對個別股票作充份的研究。可是,要減低市場風險,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分散投資,而分散最好的方法是透過沒有銷售費用和年費比較低的共同基金。初學投資者,不妨先考慮股票指數共同基金,或利用而指數作投資的「交易所基金」(ETF)。

             作為起點,幾個共同基金便已經足夠了,例如,大、中、小型公司指數基金各一,再加上一個外國公司指數基金,便已經是一個完善基本的組合了。

 「股神」提供投資貼士

 美國排名第二超級富豪,素有「股神」美譽的布菲先生,每年在他的投資公司年報上都談到投資心得,今年剛發表的年報也不例外。

 布菲先生首先提到,許多投資者收益都不理想,其實他們只要跟著美國企業,用一個分散與低費用的方法去投資。他提到只要用股票指數共同基金,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可惜,一般投資者都犯了三個錯誤,第一是付出太高的費用,往往是因為做太多買賣,或付出太高的管理費用。第二是不肯自己下功夫去做研究,只是靠人家的貼士或跟著潮流來作投資決定。第三是在不適當的時間 –尤其是市場停頓或下跌時匆匆離場,這些都令小投資者在市場無利可圖。

布菲先生提醒說﹕投資者要記得,興奮感和費用是他們的敵人,如果投資者一定要試圖捕捉市場時機,他們必須在其他投資者貪心時戰驚,但當其他投資者都戰驚時,他們便應該貪心。

布菲先生長期投資成績有目共睹,自1965年開始平均每年收益21.9%,比S&P 500 指數高出一倍以上,他的貼士看來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

  1. 投資個別股票常識

研究個別股票的起碼資料

許多人投資個別公司股票之前,都沒有好好地對該公司做些研究,去了解該公司的情況和前景,從而衡量該投資的風險。有些投資者甚至連公司的全名或產品都不認識,更談不上了解公司的情況。

投資個別公司股票之前,起碼要知道這些資料﹕該公司是做什麼業務的?這些業務過去盈利情況如何?這些產品的銷售與盈利走勢是否向上?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對手的情況如何?公司的債務情況如何?債務在上升抑或下降?公司的存貨和應收帳項走勢如何?公司的股本賺率走勢如何?公司過去派發股息的走勢如何?公司是否有風險比較高的訴訟案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穩定嗎?公司每股盈利與股價的比率如何?該比率與同類公司比較是否過高?

如今資訊發達,這些資料以前要股票從業員才可以掌握到資料,但現今在網上不單馬上看到公司年報,連按時要呈交政府的報告也很容易便查到。

分辨股票價值高低

一隻五元的股票是否平過一隻五十元的股票呢?其實股票並非像普通貨品般,價格越低就越便宜越抵,價格越高就越貴。一隻股票價格值多少,通常是看股價及公司盈利之間的比例,因為投資股票,其實是買該股票公司的盈利前景。

假如每股盈利是一年只有一元,而股價是二十元,則比例是二十倍,即投資者願付出每年盈利二十倍去買該公司的股票,這是大家常聽到的PE Multiple或PE倍數。

要計算PE倍數,當然要知道P(即股價)及E(即盈利)。股價被盈利除,所得結果就是PE倍數,若公司盈利很低,即使五元一股,都可能比一間盈利很高的公司五十元一股的股價更貴。所以非股價越低便越便宜越抵。

通常報章或網上所刊出的PE倍數,是用過去十二個月的盈利來計算,但大家必須注意公司將來盈利的增長率,而非單看過往的盈利。一些尚未有盈利的公司,當然沒有PE倍數可尋,只能用以後盈利來預測及計算。

用「過濾網」去幫助選擇股票

投資在個別的股票上,風險通常比較高,因為每一間公司的股票價格,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有所波動。近年來,即使有實力的藍籌公司,一有壞消息,股價都會在短期內大幅度下跌,而一般小投資者是沒有時間及知識,去細心分析及選擇個別股票;在此情況中,更令投資股票的風險增加。

如果想親自選擇股票作投資,應該學懂利用一種「過濾網」(Screener),去從數千間上市公司當中,選擇適合個人投資策略的股票。例如,如果認為布殊總統提出的減免股息稅,是對派高股息公司有利,大家可以利用「過濾網」來找出過去派息較高的公司。至於在那裡可以找到免費的「過濾網」服務?著名的雅虎(Yahoo)網站或Quicken.com網站等,都有相當好的「過濾網」。

大家只要把所需過濾選擇條件輸入,它就會立刻列出符合有關條件的股票名稱。雅虎網站「過濾網」,可以同時輸入十七個選擇條件,包括股息收息;而Quicken網站則更厲害,可以同時輸入四十一個選擇條件。

可是,即使利用「過濾網」來選擇股票,都需要自己下苦功分析,切勿隨便聽別人意見來投資股票。

找股息收益率高的股票

近年來高增長公司的股票,特別是科技公司,所派的股息都相當少,甚至完全不派股息。當股市波動,高科技公司股價大幅下跌時,有一些投資者會去尋找一些股息收益率比較高的股票,因為派息率高的股票,波動性可能較低。

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的計算方法,是股價被除以每年派息的金額。例如股價二十元,每年每股派息兩元,股息收益率就是10%。

究竟如何找到股票股息收益率,有關資料很容易在網上或報刊上找到。但要找一些股息收益率比較高的股票,就要利用過濾網 (Screener)的網站,來幫助按股息收益率來挑出股票,有兩個網址可以提供有關服務。首先是Yahoo的網址,先進入財務部份(Finance),然後再入去Research and Education,再打開stock screener。另一個網址是www.businessweek.com,然後進入Tools and Scoreboards部份。

這類過濾網除了可以輸入至少一個股息收息率外,更可同時放入其他選擇的資料,例如公司的市值,P/E的倍數,每股盈利增長率等。不過由於過濾網所列出的股票,雖然符合股息收益要求,但投資者仍需多了解公司其他的情況,才作出投資決定。

利用「止蝕價」減低風險

幾年前Martha Stewart女士被指作內幕交易,在Imclone公司股價大跌之前,將手上的股票出賣。Stewart女士反駁指出,她早已經跟經紀行有一個止蝕協定(Stop Loss Order)。當Imclone公司股價跌到某一個價位的時候,就自動由經紀將股票在市場出售。

在一個疲弱的市場裡,尤其是投資者不能經常跟進股票情況,止蝕協定是可以避免重大的虧蝕。這一個協定,通常是在買入股票的時候定下,但亦可以在買入股票之後才定立的。

舉個例子,一投資者買入某公司的股票,當時買價是三十元。該投資者並不介意短期股價的上落波動,因為他打算長期持有。該投資者認為在股價下跌百分之二十時,他便不希望繼續持有該股票,因此他立下一個二十四元止蝕價的指示。當股價跌至二十四元時,經紀便為投資者在市場將股票賣出。真正的賣出價未必會是二十四元,有時是會低於二十四元的。因為有時股價跌幅太大,在二十四元的價位時,股票未能夠賣出。

止蝕協定雖然能夠在股價大跌的時候,減少虧蝕,但同時亦規定投資者必須在設定的股價時,將股票賣出。若後來股價回升,投資者事實上已經在較低的價位將股票出售。

股票賣空常識

股票賣空(Short Selling)是一項風險相當高的投資方法﹐當投資者預料股價將會下跌﹐就會預先賣出股票。可是他們手中本來是沒有這個股票﹐所以就會向股票行借。如果股票行的客戶裡﹐是持有這一種股票﹐那就可以借出來給他們賣空。賣空者的目標﹐是希望在股價下跌之後﹐將股票以較低的價錢買回﹐還給股票行﹐從中賺取差價。

但是若果估計錯誤﹐股票價錢不跌反升﹐賣空者是會有損失的﹐而損失的幅度﹐理論上是可以無限的。所以一般投資者﹐都應該避免做賣空。一種股票的賣空比例(Short Interest Ratio)﹐就是賣空的股數﹐除以平均每日的成交﹐亦即可以顯示賣空者需要多少天才可以將賣空的股票買回來。

賣空的比例越高﹐當然就是越多人對股票的前景股價悲觀。但是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賣空比例越高﹐將來需要買入的股數亦都是越高﹐所以亦可以說是一個利好的表現。怎樣可以找出股票的賣空比例呢?大家可以上NASDAQ.com的網址﹐來查到過去一年平均賣空比例﹐不過這些通常是在數個星期之前的資料。

利用PUT合約去保障收益

如果大家在數年前買下的股票,價值現上升了不少,即使這幾年市場連續下跌,你手上的股票與成本比較,依然是增值了不少。大家或者會擔心市場還是有下跌的空間,但是對手上持有股票﹐長遠的前景仍然樂觀,所以並不打算將股票賣出。那有甚麼辦法,可以保障自己,將來在股價下跌的時候,用來減少損失呢?

有一個期權(Options)的工具,叫做賣出權(Put),是可以帶來保障的。很多公司的股票,都有期權合約買賣,讓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上買入一個賣出權合約,就好像買了保險一樣。凡是期權合約,都是有一個價錢的。大家付出合約的價錢,買入這個合約,就讓你可以有權在某一段時間內,以某一個價錢,將股票賣出給對方。將來萬一股價跌破這一個期權行使價,你就可以有保障,一定可以賣到這一個價錢。

可是,若是股價上升,大家便不需要行使你的賣出權,亦即是可以等這個合約到時自動失效。如果可以善用賣出權,是可以為你減低投資上的風險。

股票分股與「反分股」

大家都聽過分股(Stock Split),通常股價升得太高,公司就可能決定分股。假如一股分為兩股,股價大約會減半。股價較低,就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通常分股後公司股價都會稍為上升一段短時期,但未必有長期作用。

另一方面,前幾年有些公司的股價跌到只有幾毛錢,可能會被證券交易所除牌,這些公司就可能進行反分股(Reverse Spilt),將股數減少,希望可以將股價推高。事後證明作反分股之後,股價只是很短暫時間上升,有些甚至最後還是逃不了倒閉的命運,可見除非公司的盈利情況有改善,單是作反分股並不能解決問題。

對股東來說,不論分股或反分股,都只是帳面上的股數和成本按比例增加或減少,沒有任何稅務上的影響。對持有購股權(Stock Options)的員工來說,也沒有任何影響,因為購股數目亦會自動按比例增加或減少。通常分股後經紀行會自動將股數增高,投資者是完全不必操心的。

「內幕交易」資料何處尋?

上市公司內的高層人員及董事,都屬於內幕人士(Insiders),他們當然預先知道公司的情況,所以很多投資者會注意內幕人士的買賣情況。

最近有三位教授,研究公司內幕人士,有否在公司情況轉壞前,出售個人手上的股票。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從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七年間,有接近四千家公司的盈利,由一向上升而突然變成下跌;但當它們盈利真正下跌前,平均九個月至十一個月,內幕人士已經大量增加出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這種情況顯示公司的高層人員,雖然未必有真正的內幕消息,因此沒有觸犯到政監處的條例;但他們仍可以從公司日常營運情況中,感覺到公司的前景究竟是向上或向下。

如果高層人員大量拋售手上所持有的股票,就可能意味著該公司在九至十二個月內,營運情況可能比過去困難。如何可以看到內幕交易的情況,除了在雅虎網址(Yahoo)看到外,大家可以到www.nasdaq.com,然後將股票代號輸入,再按 holdings/insider這一項,就可以看到。

快將上升四倍的股票

以前在網路上流傳一項消息,指一家成立三十五年的公司,專門製造保護生化武器襲擊的儀器,包括生產一個可以測量出疸疽菌(Anthrax)的儀器。由於過去幾個月,美國受到疸疽菌的威脅,所以這種儀器供不應求而斷市。

這家名為Mcwhortle的公司,也賺了相當金錢,並準備短期內上市,但卻預先發行一些股票。第一期股票一推出,便被投資者搶購一空,股票價格短期內升了兩倍以上,目前該公司接受第二期認購股票,預計三個月後股票正式上市,價格會上升四倍,可是因為認購股數預期會大大超過發行股票的數目,所以有興趣的投資者,便要盡快將準備認購的股數,連同個人資料,包括信用咭號碼、社會安全咭號碼等資料,用電子郵件向該公司申請認購。

這家Mcwhortle公司的網址上,有其產品說明、公司歷史、各大公司客戶對它的推介。這個消息傳出三天內,便有十五萬人到其網址查看,大家聽到這個消息,有否心動想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呢?

原來這家公司並不存在,它是由政府多個部門、包括證監處SEC編造出來的;目的是教育小股民,不要在網上或其他人口中,聽到一些貼士便隨便相信而盲目投資,以為執到寶,結果是受騙。

事實上,即使真正有公司招股,在未做投資前,一定要查清楚有關公司的情況。凡是上市公司,不論規模大小,都要向政府遞交財政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公開的。此外,凡要大家提供信用咭或社安咭資料,都必須小心,因為騙徒在取得這些個人資料後,便可以盜用大家的身份來冒領信用咭,後果相當麻煩。

大家如果想參閱這個網址,可以到www.mcwhortle.com。原來政府也會有創意,想到用此辦法來教育及提示投資者,實在值得嘉許。

外國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

有超過二千家外國的上市公司,將公司股票在美國的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美國的投資者要購買這些外國公司股票,是不用到公司所在地的交易所這麼麻煩,也不必擔心貨幣問題,因為在美國便可以購買,而且是完全以美元作交易貨幣,連股息亦是用美元。

這種股票叫做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又簡稱為ADR,它像美國公司的股票一樣,都是以代號作買賣,買賣方式同買賣美國公司股票完全一樣,可能大家手上已經有ADR自己都不知道,例如美國人熟悉的NOKIA 電話公司、匯豐銀行、 本田汽車等等,其實都是ADR。近年中國公司來美國上市的ADR亦開始增加,目前有三十多家,最近上市的中國人壽亦是ADR。

ADR為投資者作外國公司投資帶來方便,但ADR除了有公司本身的風險外,更有貨幣與政治風險,加上有些國家的財務報告不一定詳盡,所以以單獨ADR股票作投資,都要注意這些額外的風險。

用「特別指示」方式賣股票

如果您手上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都是在不同時候買入,所以每股成本都不同,當您將該股票一部份賣出時,一般都是賣出最初買入的股票,這個又稱為「先入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由於股票成本不同,對賣出後產生的資金增值或虧蝕影響也不同。

有沒有辦法去指定賣出某一部份的股票,來選擇用那些股票的成本來計算資金增值或虧蝕呢?原來稅例上是容許您採用「特別指定」(SPECIFIC IDENTIFICATION)的方法,去選擇賣出某一部份股票,而不用「先入先出」這個傳統方法。

可是,要用這個方法,一定要股票經紀行合作,因為稅例規定您要完成兩個步驟,首先,您要口頭或書面通知經紀行您要出首某部份股票,第二,經紀行要以書面確認您這個指示,兩者缺一不可。

過去使用折扣經紀行(DISCOUNT BROKERAGE)是很難得到這個服務,但近年有些經紀行開始肯幫助客戶,交易佣金最低的BROWN & CO,VANGUARD和FIDELITY公司都讓您在網上交易時可以注明要用「特別指定」方法,然後在TRADE CONFIRMATION 上面確認。

二百天移動平均價錢

要衡量一隻股票或者一個市場指數的走勢,其中一個常用的指標是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價錢」,「平均價錢」計算方法就是將每天的價錢加起來,然後讓日子數目來除。短期一點的平均價錢指數,是三十天或五十天平均收市價錢,但要看長期一點的走勢,通常是用二百天平均收市價錢。

在每一天計算平均價錢的過程中,會將新一天的價錢加入去,並將最早一天的價錢刪除,這個計算方法結果便是「移動平均價錢」。

以一隻股票來說,如果目前股票價錢是高於二百天移動平均價錢,便屬於有上升潛力的股票,反過來說,股票價錢低於二百天移動平均價錢,便屬於走勢比較弱的股票。

同樣,市場的主要指數亦可以計算「移動平均」,用來衡量市場的走勢,例如,零五年標普500指數一直都是在二百天移動平均線之上,但三月初之後明顯轉弱,四月中旬股市連續下跌後,已經跌破二百天移動平均線。

不過,這些數據只是利用過去的資料,讓您了解和分析市場的走勢,但市場受許多因素影響,這些指數只能當作參考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