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中東局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仇恨、戰火和不斷發生的恐佈活動。自從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重新立國後,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及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都起來攻擊。這個剛剛成立的以色列國,人口不多,版圖很小,但經歷了「獨立戰爭」和「六日戰爭」之後,他們不單沒有消滅,反而奪回了不少土地。然而,巴勒斯坦卻以不斷的街頭暴力予以還擊,令到居住當地的以色列人雞犬不寧,每天要在恐佈的陰霾下過活。
地理上,中東是連接歐、亞、非三大的交匯點;經濟上,中東是世界主要石油出產地區,石油的產量和油價都會牽動著全球的經濟;政治上,以色列背後的支持者是美國,巴勒斯坦則有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在政治舞台上可謂舉足輕重;宗教上,巴勒斯坦代表著回教的信仰,以色列則代表著猶太教的信仰,也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發源地。從不同的角度看,中東的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世界。
事實上,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原為兄弟。按聖經記載,上帝把迦南地(今日的巴勒斯坦地區)賜給亞伯拉罕,而他的兩個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就分別成為今天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祖宗。雖然以撒作為長子擁有土地的主權,但以實瑪利的後人理應也享有居住權。現在他們卻反目成仇,互助攻擊。正如當年曹植的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親弟兄或家人,因利益而彼此成仇,互不相讓。
過去,美國多任總統都嘗試多番斡旋,希望雙方能達成協議。然而,他們都無法讓這個地區獲得真正的和平。以巴問題,關係到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加上過去不少平民百姓的傷亡,令彼此仇恨極深,難以用談判和條件來解決。
要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積怨和仇恨,要先從「寬恕」開始。在中東的歷史當中,曾經有一個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活出了饒恕的真理,他的名字是耶穌基督。他雖降生為猶太人,但卻不被猶太人接納,甚至被他們出賣,送到羅馬人手裡被釘死。但,祂在死後第三天復活,說明祂是神的兒子,要作世人的救主,超越世上任何的地域和民族的限制。耶穌基督甚至超越宗教,他批判當時的猶太教,指出他們律法主義的錯謬,強調真正的信仰是對上帝的尊崇和對人的關懷。如果主耶穌活在現今世代裡,祂會同樣批判那些利用宗教假冒為善、獨善其身,甚至作為攻擊別人藉口的人。
聖經記載說:「(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以弗所書2:15)」主耶穌被釘的十字架,不單赥免人的罪,把人帶到上帝的跟前;也可以因着愛的動力,讓人學習寬恕,化解彼此的仇恨,建立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