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未來觀
我們的未來,是永遠無窮盡的。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從過去而延續到現在,從現在慢慢地走向未來。在未來的道路上,生命分段的生死,雖然隻有幾十年的歲月,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次又一次的往無盡的未來走去。
未來也好,末日也好,天掉下來也好,我們信奉佛教的人們可以不用怕,因為我們有佛法會幫助我們應付一切。佛法認為我們大家的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佛法的萬經千論,都告訴我們未來是一個人人都能成佛的人生,人人都能解脫証果的人生。我們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涅槃的世界,是一個淨土的世界,是一個一真的法界,你會驚訝嗎?我們的未來怎麼會是那樣的美好,
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是“無生的未來”。什麼叫無生的未來?現在的我們,還是在生死苦海裡面沉淪,生生死死,無有盡期,要怎樣才能究竟解脫呢?那就是証得“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生死。比方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証得無生。大家要知道,往生,是“生”而不死,與一般的生死是迥然不同的。我們平時看到某個人家生了個小孩,就好喜歡,可是有智能的人看到卻就要哭泣起來,因為有生就會有死,最好的未來還是“無生”,不生就不會死。佛教所謂涅槃的世界,就是一個不生不死的世界,大家的自性裡面,都有一個涅槃,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人生,如何求得,就有待大家的努力了。
四諦: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出離生死輪迴的八條路(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
道教的未來觀
老子《道德經》更是道教積極入世態度的充分體現。他用大量篇幅講治國、牧民之道,講養生、修心之要,追求長生久視之願求溢於言表。同時,庄子亦著書立說,大談神仙世界之美妙、富足,神仙生活之自在安樂。
人可以在現世通過自行的煉養、修道而成仙,達到"長生不死"、"肉體飛升"、身登清虛三境之境地。
死是生命之終結,是人生之斷滅,不存在再生之可能。生與死是對彼此的絕對否定。人死之后,神形既散,不再轉世或再生。"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終古不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道教以"生為天地之大德",以生為樂,故而追求長生久視,以升清虛仙境。
與長生之追求相應,道教勾畫出長生者之生存樣態–神仙和一個神仙世界。得道成仙,飛升清虛三境,成為道教理想之終級。
道教認為人神在宇宙中為同一體系。在《太平經》裡,道教學者抑或信奉者把神人結合,構成一個如是之神人系統,即:無形委氣神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聖人-賢人-民者-奴婢。在這個系統中,神與仙被視為是有個性人格職司的人,是人的高級存在形態。此九者等級秩序恆常不變,但每一個體的人都有變遷的可能,即’下學可得上行"。凡人皆可通過修煉、學習,成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之"真人、神人",入住不可言說之大妙神仙天國。
儒家的未來觀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子曰:「仁人志士,無存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中最好、最重要的事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是問孔子,可以用這句話來回答:「有一項最重要的道理,如果早上聽聞了,就算晚上不幸死了,也不會感到遺憾。」
孔子用一個「道」字也代表,生命中如果有最好的東西,那就是得到孔子所言的「道」。
荀子:「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教的未來觀
《可蘭經》第三章:生命的期限是上帝規定的,所以死亡是歸依於上帝的意旨,它的到來,也必須經過上帝的允許。
《可蘭經》第二十一章:每一個人必然要死亡,我以善和惡考驗你們,你們終必回返到我。
《可蘭經》第三十五章:不信神的人會在地獄中,受地獄之火燃燒、痛苦,他們會大聲求助,希望主放他們出去痛改前非,但是主回答說:難道我不曾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來反省嗎? 太晚了! 好好品嚐自身的懲罰吧!。
印度教的未來觀
印度教中的婆羅門,將人生規劃成四個階段:
- 第一是學生時期:學習聖典為主。
- 第二是家居時期:居家結婚生子。
- 第三是林棲時期:森林中隱居,苦修禪定。
- 第四是遁世時期:雲遊四海,隨處化緣。
韋陀經的末期,開始產生了奧義書。奧義書強調「業」與「輪迴」的觀念,即每個眾生,都包括所有萬物、植物、動物等所累積的業,決定未來生死輪迴的命運。
目前印度教中,主要的教派是「數論派」與「瑜珈派」。
數論派以「三道」、「十四生」來說明生死觀。三道是指天道、上道和獸道。
十四生:梵王、世主、天地、乾闥婆、夜叉、羅剎、鬼神、人、四足生、飛行生、智行生、傍行生、不行生。
瑜珈派:有八支行法的解脫進路,即「五戒」、「五識」(親近、知足、苦行、學誦、敬虔。還有「坐法」,第七是執持不動心,第八是等持三昧,達到梵我合一。
萬物出自於梵,終將歸滅於梵。梵是永恆的「實有」(sat)、「智慧」(cit)、「妙樂」(Ananda)。梵是至上的「神我」(最純淨的精神),祂就是奎師那神(KRSNa)。
在循環又反覆不止的時間中,人如何可獲得救贖?《摩奴法論》(MAnava Dharma-ZAstra,約 A.D.100—200)與《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約 A.D.100,但原型約形成於 150B.C.)提出解答與方法。
《摩奴法論》提出:(1)「梵」是創造世界與萬物的原因,也是歸滅的所在(「解脫」mokSa)、(2)末世論、(3)「法」(Dharma)必要性。至於《薄伽梵歌》,則指出,(1)人可透過「瑜珈」(yoga,人與神的連結關係)而達到至上神奎師那(KRSNa),(2)三種道路或方法:「智慧瑜珈」(jJAna yoga,認識至上神與人內在永恆不死的「神我」)、「行動瑜珈」(karma yoga,實踐「法」的種姓與責任)、「虔愛瑜珈」(bhakti yoga,唯一依賴、信任、敬愛與奉獻至上神)。